<div>07.辽宁省博物馆(沈阳)<br></div> 辽宁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6件,主要以书画居多,可能需要特展才会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三件:鸭形玻璃注</div> 鸭形玻璃注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在中国古代玻璃器中极为罕见,是唯一已知的此类动物造型玻璃器皿,体现了当时玻璃器皿的高端地位和稀有价值。<br>鸭形玻璃注出自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具体发现于1965年,位于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子的北燕冯素弗墓。这件玻璃注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进口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北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盛况。<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四件:欧阳询《梦奠帖》卷</div> 欧阳询《梦奠帖》卷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瑰宝,体现了唐代书法大师欧阳询的卓越成就。<br>此帖自北宋时期就已闻名,历经南宋内府、贾似道、元郭天锡等人的收藏,有诸多名士的题跋,证明了其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清代王鸿绪高度评价《梦奠帖》,认为其用笔之意与《兰亭序》相似,显示了欧阳询在书法上的高超地位。<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五件: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div>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称为《万岁通天帖》或《王氏一门书翰》,是唐代珍贵的书法摹本,代表了王羲之及其家族书法的传承与影响。<br>该卷包含了王羲之及其家族成员如王荟、王徽之等人的书信手迹,共七人十帖,内容涉及日常琐事、情感表达,展现了魏晋风度和书法之美。风流一家人,半部书法史。<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六件:赵佶《草书千字文》卷<br></div> 《草书千字文》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这不仅是对宋徽宗皇帝赵佶技艺的肯定,也是对其作品独特性和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br>赵佶的《草书千字文》以狂草著称,笔法流畅,气势磅礴,与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作品相比,难分伯仲。它体现了赵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自由表达。<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七件: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div>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是中国五代南唐时期杰出山水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描绘江南山水的特色而闻名。<br>此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经历代收藏家之手,包括明代的项元汴、清代的耿昭忠和索额图等,其流传有序,证明了其艺术价值的被认可。董其昌在引首题识中高度评价,柯九思在卷后跋中称其为“真神品也”,显示了它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八件: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辽青瓷飞鱼形水盂)</div>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是一件珍贵的古代瓷器,它不仅代表了耀州窑在五代时期的高超技艺,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品种。<br>这件水盂制作于五代时期,1971年在辽宁省北票市水泉1号辽墓中被发现。<br>摩羯形水盂整体设计成摩羯(一种神话中的龙鱼或鱼头羊身的生物)形状,上颚翻卷,双翅展开,鱼尾高扬,形态生动,展现了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div><br></div><div><br></div><div>08.山西博物院(太原)</div> 山西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5件半,西周晋侯苏钟先记在“上博”名下,《常阳太尊石像》调拨给山西艺术博物馆,所以现在能看到的是4件半,除了漆屏是仿制品,其他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零九件:龙纹兕觥(商代)</div> 商龙纹兕觥,是一件珍贵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使之成为研究商代文化和青铜工艺的宝贵资料。<br>专家认为龙形觥是盛放高等级鬯酒的酒器,两端的设计便于携带和热酒,后端开口用于散气,饮用时从龙口倒出,兼具实用与仪式感。全球独一无二的造型,显示了商代青铜器的创新与多样性。<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件:晋侯鸟尊(西周)</div> 西周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文物。<br>作为祭器,鸟尊用于盛放祭祀用的酒,反映了西周礼制文化中酒的重要地位。鸟尊盖内及腹底刻有九字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第一代晋侯燮父为宗庙祭祀所造的宝器。“太室”指的是宗庙,铭文证实了其主人的身份。<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一件:晋侯夫人组玉佩(西周)<br></div>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出土于晋穆侯次夫人之墓。<br>这组玉佩复原长度约为158厘米,由204件不同类型的玉器组成,包括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其中,玉璜作为主要组件,数量达到19件,最大璜的长度为15.8厘米。<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二件: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div>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是北魏时期极为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物,它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漆工艺水平,还为研究北魏社会文化、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资料。<br>画面内容取材自《史记·五帝本纪》和《列女传》,描绘了帝王、忠臣、烈女、孝子等,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div><br></div><div><br></div><div>09.浙江省博物馆(杭州)</div> 浙江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5件,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只要没有外借做特展,通常可以见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三件: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新石器时代)</div> 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不仅证明了漆器工艺在远古时期的存在,也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独特成就。<br>河姆渡朱漆碗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四件: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div>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的重要代表文物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也是研究古代炊具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五件: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新石器时代)</div>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河姆渡文化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审美观念。<br>双鸟朝阳纹可能与河姆渡人的图腾崇拜有关,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太阳作为生命之源的崇拜。双鸟形象可能象征着繁殖力和生命力,是当时文化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六件: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新石器时代)<br></div>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不仅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该时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物证据。<br>玉钺最显著的特征是两刃角正反两面雕刻的神人兽面纹,这是良渚文化特有的象征性图案,体现了当时的精神信仰和社会结构。神人兽面纹通过浅浮雕技艺展现,细节精致,包括阳起线条的浅浮雕处理,以及独特的钻孔技术,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七件: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br></div> 良渚玉琮王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一件杰出玉器,它不仅是该文化玉器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象征。<br>重约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是已知体积最大、雕工最精美、品质最佳的玉琮。<br>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四面直槽内雕刻的完整神人兽面纹,这种纹饰由神人的头戴羽冠形象和兽面结合,中间为兽面,两侧配以鸟纹,象征着宗教信仰和权力。<div><br></div><div><br></div><div>10.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广汉市)</div> 三星堆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4件,都是大尺寸文物,除外借展览都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八件:商铜立人像(商代)</div> 商铜立人像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艺术杰作,整体高度达到262厘米,其中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是目前所知先秦时期最大的铜质造像。<br>学术界对铜立人像的身份有多种推测,认为可能是蜀王、群巫之长或古蜀神权政治领袖,反映了古蜀国的宗教信仰和权力结构。<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一十九件:金杖(商代)<br></div> 商金杖是中国古代三星堆文化中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不仅是商代金器中的稀世之宝,也是古蜀文明独特权力象征的体现。<br>金杖全长约1.42米,直径约2.3厘米,重约463克(不同资料提及的重量略有差异,但均在300克至500克之间),由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包裹在木杖上。有学者推测,金杖上的图案和其形式可能与西亚或古埃及的权杖文化有所联系,暗示了古代文明之间的潜在交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件:祭山图玉璋(商代)<br></div> 祭山图玉璋通长54.5厘米,属于“蜀式玉璋”的典型尺寸,具有独特的风格。<br>玉璋上雕刻的图案最初被命名为“祭山图”,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描绘了古蜀人手持玉璋进行山川祭祀的场景,体现了古蜀社会的宗教仪式和对自然的崇拜。<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一件:青铜神树(商代)<br></div> 青铜神树是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标志性文物,代表了古蜀文明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使之成为研究古代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的重要对象。<br>青铜神树高达3.96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青铜树。每枝上立有一鸟,共计九鸟,可能与古蜀人的太阳神信仰相关,九鸟象征太阳的九个化身,而树则连接天地,是沟通人神的媒介。<div><br></div><div><br></div><div>11.河北博物院(石家庄)</div> 河北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4件,中山国墓和满城汉墓。<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二件: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div> 中山王铁足铜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br>中山国位于今河北中部,是一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国家,夹在燕赵之间,曾一度强盛,后被赵国灭亡。<br>铭文详细记录了中山国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山王对燕王哙让位给子之的批评,以及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的功绩,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中山国的政治情况。<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三件: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br></div>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在青铜铸造、镶嵌工艺上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中山国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br>因其工艺复杂,国家文物局规定不准翻模子复制,体现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四件:刘胜金缕玉衣(西汉)</div> 刘胜金缕玉衣是西汉时期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不仅是汉代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古代中国工艺技术的杰出成就。<br>该文物为中山靖王刘胜的殓服,刘胜是汉景帝之子,生活在公元前165年至前113年。<br>由2498片大小不一的玉片组成,这些玉片主要为岫岩玉,通过1100克的金丝编缀而成。玉衣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部分,设计精巧,与人体结构高度贴合。<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五件:长信宫灯(西汉)<br></div> 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环保理念而闻名,被誉为“中华第一灯”。<br>宫女形象设计,跪坐执灯,左手托灯座,右手提灯罩,右臂中空并与灯体相连,形成烟道,巧妙利用虹吸原理收集燃烧产生的烟尘,减少室内污染。<div><br></div><div><br></div><div>12.宝鸡青铜器博物院</div>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4件,这数量都超过了南京博物院,2024年中国历史课本的封面“何尊”就来自于这里。如果没有被邀作特展,基本都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六件:何尊(西周)<br></div> 何尊,作于周成王五年,是西周已知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其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铸制精工,宏伟雄奇。内底有铭文122字,为研究西周初年的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br>何尊是“中国”第一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中国”在这里的含义,大家比较认可的共识是“其余住在中国地区的商诸侯,先自行治理那里的民众”,那时 “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是今天的洛阳。<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七件:史墙盘(西周)<br></div> 史墙盘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是西周中期铜器中铭文最长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字学价值。<br>铭文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颂扬了从周文王到周穆王七代周王的政绩,包括武王伐纣、成王巩固政权、康王扩张疆域等,后半部分则详细记载了作器者微氏家族的家史,尤其是史墙的先祖们对周朝的贡献。<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八件:害夫簋(西周)</div> 西周害夫簋,又称为胡簋,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器,属于西周厉王时期。<br>内底铸有铭文12行,共124字,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为祭祀先祖而作的祝词,表达了厉王昼夜操劳,致力于先王事业,以配皇天,并任用义士,祭祀先王宗室,祈求保佑周室、王位和自身,以及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的愿望。<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二十九件:逨盘(西周)</div> 逨盘不仅在历史信息上重要,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也体现了西周青铜艺术的高超水平。窃曲纹和兽形装饰展现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风格。<br>内底铸有21行铭文,约360字,详细记载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从周文王至周宣王)的事迹,包括征战、理政、管理林泽等,是研究西周王室变迁和年代世系的宝贵资料。<div><br></div><div><br></div><div>13.南京博物院(南京) </div>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3件,如果没有被邀作特展,基本都能看到真品。十朝都会,南京博物院的实力不仅于此,《博物学渣》推荐的必打卡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百三十件: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战国)</p>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称为陈璋圆壶,是一件战国末期的青铜艺术珍品。<br><br>铜壶上的铭文“隹王五年,奠易 (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 (燕)邦之获。”揭示了它与战国时期齐国对燕国战争的关联,可能是战利品,这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战争、外交和权力更迭提供了实物证据。<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三十一件:青釉神兽尊(西晋)</div> 西晋青釉神兽尊,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br>器物上浮雕有一只神兽,其头部特征明显,双目突出,口含珠子,颈部有胡须,身体饰有四爪、双翼、脊毛和尾,形态生动,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该神兽尊出土于周处家族墓,周处是西晋时期的名士,以除“三害”而闻名。这件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晋时期的社会文化、丧葬习俗以及陶瓷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三十二件: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南朝)<br></div>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又称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南朝时期的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砖画描绘了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以及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这八位人物以席地而坐的姿态出现,或弹琴、或啸歌、或沉思,展现了他们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个性特征。<div><br></div><div><br></div><div>14.河南博物院(郑州)</div> 河南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3件,其中《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是一对,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所以计数的就2件了,虽然禁出文物所剩不多,但是作为中原正统,河南博物院的藏品还是很惊人的,我们推荐必打卡博物馆之一。<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三十三件:淅川出土云纹铜禁(春秋)</div> 淅川出土的云纹铜禁,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春秋时期青铜器。<br>云纹铜禁是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这一技术的运用标志着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重大进步。<br>铜禁的名称“禁”可能与古代的禁酒令有关,反映了周代对酒的严格控制,以及对饮酒礼仪的重视。<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三十四件:白釉绿彩长颈瓶(北齐)</div>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器,它不仅代表了北朝时期陶瓷艺术的高峰,而且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r>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白瓷之一,标志着从青瓷到白瓷的技术转变,为后来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尤其是唐代三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陶瓷史上从单一釉色向多彩装饰转变的关键作品。<div><br></div><div><br></div><div> 15.法门寺博物馆(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div> <div>法门寺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3件,主要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不仅展示了唐代的宗教信仰,也见证了唐代皇室对佛教的大力支持。<br></div><div><br></div><div><br></div>第一百三十五件: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宗教意义的文物。<br>该锡杖制作于唐朝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是唐懿宗时期御赐的佛教圣物。锡杖全长196.5厘米,重2390克,采用银质主体,表面装饰有金花,整体设计精美。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每环代表佛教中的一个因缘,象征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权威。<br><br><br>第一百三十六件: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为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br>八重宝函是唐代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它由八层精美的容器层层相套,用于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展示空的最外层,原本应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已残朽不存。<div><br><br>第一百三十七件:唐鎏金铜浮屠</div> 铜浮屠在佛教中象征着佛塔,常用于供奉舍利,此件铜浮屠内部可能曾放置佛指舍利或其它圣物,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对佛塔的尊崇。<br>全器以铜铸造,表面施以精美的鎏金工艺,显得金光闪闪,华丽非凡。细节处装饰繁复,体现了唐代金属工艺的高超技艺。<br><br><br>16.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 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3件,都能看到真品。<br><br><br>第一百三十八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碑”,是世界考古史上四大石碑之一,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br>“大秦”指的是东罗马帝国,“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名称。碑文详细记录了景教自唐贞观九年(635年)由阿罗本传入中国,至碑立之时约150年间的发展历程,包括受到唐太宗的接见和官方支持,以及在长安建立教堂的情况。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复制品,反映了国际上对该碑的重视和文化交流的延续。<br><br><br>第一百三十九件:景云铜钟 景云铜钟,全称为“唐景云铜钟”,是现存最大的唐代铜钟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r>钟身正面有292字的骈体铭文,分为18行,每行17字,字体融合篆隶与楷书,由唐睿宗李旦亲笔书写,内容涉及道教教义、钟的制作背景及对钟的赞颂。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晚会播放的“新年钟声”即为景云钟的录音,其声音成为新年的标志性声音之一。<br><br><br>第一百四十件: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昭陵六骏是唐代陵墓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这组石刻作品由六块大型浮雕石屏组成,每块石屏上雕刻了一匹李世民生前骑乘过的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br>这些石刻不仅是对战马的纪念,也是对唐太宗征战功绩的颂扬,体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br>国内真品剩余四骏(特勒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收藏于美国宾大博物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国博有完整复制品。<br><br><br>17.南京市博物馆(南京) 南京市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这和南京博物院是两家博物馆,大多数人会有些迷糊。<br><br><br>第一百四十一件: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三国-吴)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是三国时期东吴晚期的杰出瓷器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壶身采用青釉,釉下绘有褐彩,这种釉下彩绘技术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将釉下彩工艺的历史提前了近五百年。<br>作为中国最早的彩绘瓷器之一,它不仅是瓷器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研究三国时期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br><br><br>第一百四十二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国瓷器三绝之一,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瓷器艺术品,代表了元代青花瓷的巅峰之作。<br>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通过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以及松、竹、梅、芭蕉、山石等背景,生动展现了一幅历史画卷。<br><br><br>19.甘肃省博物馆(兰州) 甘肃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四十三件: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新石器时代)<br></div>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它体现了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审美观念和制陶技术。<br>人头像细节丰富,包括披散的头发、整齐的短前额发、高鼻梁、扁圆形的空洞眼睛和嘴巴,以及耳朵上的小穿孔。<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四十四件:铜奔马(东汉)<br></div>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杰作。<br>这件艺术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国宝级文物,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体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br><br><br>20.苏州博物馆(苏州) 苏州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br><br><br><div>第一百四十五件:秘色瓷莲花碗(五代)</div>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是一件珍贵的瓷器艺术品,代表了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卓越工艺。<div>托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莲花,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碗形似盛开的莲花,盏托则模拟荷叶,两者结合,既实用又美观,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br><br><br></div><div>第一百四十六件: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含木函)</div> 宋真珠舍利宝幢,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佛教艺术品。<br>宝幢综合了木雕、描金、玉雕、穿珠、金银细工等技艺,共用珍珠四万余颗,展现了宋代手工艺的高超水平。佛宫位于须弥山之上,中心为八角形经幢,内含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和浅青色瓷瓶,瓶内藏有九颗舍利子。曾有专家估价至少50亿,确实价值连城。<br><br><br>21.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 中国考古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这两件文物都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让更多人可以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四十七件:彩绘蟠龙纹陶盘(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br></div> 中华第一龙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br>内壁的朱红彩绘龙纹独特,龙形融合了蛇身、鳄鱼头的特征,口中吐出类似禾苗的舌头,形象神秘而生动,体现了早期龙图腾的原始形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此陶盘上的龙纹反映了龙文化从简朴向繁华的演变,是权力和崇拜的象征,也是当时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结合体。<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四十八件: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br></div>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是一件珍贵的商代工艺品,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妇好墓。<br>杯身被绿松石条带分为四段,每段装饰着不同的图案,如兽面纹、夔纹和饕餮纹,绿松石用于镶嵌眼睛、眉、鼻等细节。运用了线刻、浮雕和镶嵌技术,尤其是绿松石的使用,增加了色彩对比,使整个器物显得更加华美。<br>妇好,商王武丁的配偶,不仅是一位王后,还是一位女战神,其墓葬的丰富陪葬品揭示了她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br><br><br>22.南越王博物院(广州) 南越王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四十九件:犀角形玉杯(西汉)<br></div> 犀角形玉杯,是一件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尤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历史价值而著称。<br>作为汉代遗作,它在玉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这件玉杯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酒器,更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其精美的纹饰和流畅的线条展示了汉代玉雕艺术的高峰。<br><br><br>第一百五十件:铜屏风构件(西汉,5组11件) 铜屏风构件(5组11件)是一套珍贵的西汉时期青铜器,这些构件原属于南越王墓中的铜屏风,是2000多年前的文物,发现于1983年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赵眜墓。<br>这些构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富含象征意义,如朱雀代表火与南方,龙则象征皇权和水元素,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宇宙观。<div><br></div><div><br></div><div>23.定州博物馆(河北-定州)</div> <div>定州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br></div><div><br></div><div><br></div>第一百五十一件:神仙故事玉座屏(东汉) 定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高超的玉雕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br>主体部分通过透雕呈现神话故事,上层通常雕刻西王母,周围环绕朱雀、羽人、玉兔、九尾狐等,下层则可能雕刻东王公,形象生动,富有神话色彩。<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五十二件: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北宋)<br></div>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瓷器,它代表了宋代定窑瓷器的巅峰之作。<br>瓶身修长,颈部细长,肩部圆润,腹部饱满,下腹逐渐收窄,底足外撇。最显著的特点是瓶颈一侧塑有一尊生动的龙首流,龙首细节刻画精细,展现出昂首挺胸的气势。净瓶在佛教中是重要的法器,用于盛水,象征着净化和重生。这件龙首净瓶的制作,反映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盛行以及瓷器与宗教的结合。<div><br></div><div><br></div><div>2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br></div> <div>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拥有“禁出文物”2件,看不到真品。<br></div><div><br></div><div><br></div>第一百五十三件: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吴) 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是一件珍贵的三国时期文物,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墓中被发掘,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br>季札挂剑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吴国的文化和礼仪。这件漆盘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艺术风格以及漆器制作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件文物只能在特展上见到真品。<br><br><br>第一百五十四件: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三国-吴,2件) <div>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珍贵漆器,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墓中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br>犀皮漆并非使用真正的犀牛皮,而是通过特殊的漆艺技术,利用漆灰堆叠形成高低不平的表面,再涂上不同颜色的漆层,经过打磨后形成类似犀牛皮或虎皮的自然纹理,色彩斑斓,光泽绚丽。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它将犀皮漆器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600年,对研究中国古代漆器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此件文物只能在特展上见到真品。<br></div><div><br></div><div><br></div>25.马鞍山市博物馆(安徽-马鞍山市) <div>马鞍山市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能看到真品。<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五十五件: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br></div>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文物,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朱然墓中被发掘。<br>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颠覆了之前普遍认为木屐为日本先发明的观点,证明了木屐文化最早源自中国,并通过文化交流传播至日本。<br><br><br>第一百五十六件: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朱然墓出土的贵族生活图漆盘,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三国时期文物。<br>漆盘内壁绘有十二人,分为三层场景,展现了贵族的日常生活。上层为宴饮,四人跪坐宴饮;中部为梳妆、对弈和驯鹰;下层描绘出游,一人骑马,一人随行,体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div><br></div><div><br></div><div>26.天津博物馆(天津)</div> 天津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五十七件:太保鼎(西周)<br></div> 唯一保存在国内的“梁山七器”,太保鼎不仅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峰,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西周政治、礼仪制度以及青铜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br>该鼎历经多位名家收藏,包括李宗岱、丁麐年、徐世昌等,徐世昌在《水竹村人集》中专门记载了获得此鼎的过程,并对其高度评价。最终,1958年由徐世昌的孙媳张秉慧女士捐赠给天津博物馆。<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五十八件:白釉龙柄双联传瓶(隋朝)<br></div> <div>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是一件集艺术、工艺与历史价值于一身的珍贵瓷器,代表了隋代白瓷制作的巅峰。<br>双腹相连,中间有杯式口,肩部对称塑有两条生动的龙形柄,龙头深入瓶口,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並”。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国博也有类似的一件,但底部没有铭文。<br></div><div><br></div><div><br></div>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乌鲁木齐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五十九件: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东汉至魏晋)<br></div>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的汉代蜀锦文物。<br>“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篆体汉字,寓意吉祥,反映了古代星占学中的重要占辞。古人认为“五星连珠”是祥瑞之兆,此织锦上的文字被一些人解读为预示着未来的繁荣与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国名巧合,增添了其神秘色彩。<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六十件:方格兽纹锦(北朝)<br></div> <div>北朝方格兽纹锦,是一件珍贵的古代丝绸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方格兽纹锦不仅反映了北朝时期的织造技术和审美趣味,还揭示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新疆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节点,其出土的此类文物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实物证据。<br></div><div><br></div><div><br></div>28.扬州博物馆(江苏-扬州) <div>扬州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br></div><div><br></div><div><br></div>第一百六十一件: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唐代) <div>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是一件代表唐代长沙窑瓷器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br>长沙窑是釉下彩装饰的先驱,此罐的褐蓝彩绘在烧制前直接施于胎体上,然后覆盖透明或青色釉,经过高温烧制,色彩与釉面融为一体,不易磨损。“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长沙窑瓷器大量外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这件双系罐是这一贸易往来的实物证据,展示了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六十二件:蓝釉白龙纹梅瓶(元代)<br></div>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瓷器,代表了元代瓷器艺术的巅峰,是景德镇御窑的杰出作品。<br>全球仅存三件,分别收藏于扬州博物馆、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其中扬州博物馆的这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无瑕疵。<div><br></div><div><br></div><div>29.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br></div> 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展出时能看到真品。<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六十三件: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北宋,1卷)<br></div>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佛教文献,属于中国印刷史和佛教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物。<br>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由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雕造,以《开元释教录》为底本,共收录480帙,5048卷。<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六十四件: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北宋,30卷)<br></div>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是宋代文学与政治家范仲淹的诗文集,代表了宋代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br>作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反映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就,每叶9行,每行18字,字体端庄,避讳严谨,体现了宋代书籍的规范与审美。<br>避讳与字体:宋讳严格,如“勖、树、署、顼”等字缺笔处理,显示了对当时皇室的尊重。<div><br></div><div><br></div><div>30.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山西-太原)<br></div> 第一百六十五件:常阳太尊石像(唐代) 常阳太尊石像,又称为常阳天尊石像,是一件珍贵的唐代道教文物,代表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峰。<br>作为道教中极为重要的神祇太上老君的造像,常阳太尊石像体现了唐代皇室对道教的推崇,反映了李唐王朝将老子尊为先祖的宗教政策。<br><br><br>第一百六十六件:涅槃变相碑 <div>涅槃变相碑,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唐代石刻文物。<br>碑身正面以浮雕形式展现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前后的情景,包括“纳棺”、“临终遗戒”、“荼毗”(火化)、“送葬”等重要环节,以及难陀供养图。背面则雕刻了“母说法”、“焚棺”、“双足显圣”、“天界起塔”等图,全面描绘了涅槃故事。<br></div><div><br></div><div><br></div>第一百六十七件:铸客大铜鼎(战国-楚) 铸客大铜鼎,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重器。<br>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一直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之一。毛主席参观时都兴奋地说:“好大的一口鼎,能煮得上一头牛哇。”2014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国家公祭鼎就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br>收藏于安徽博物院(31)。<br><br><br>第一百六十八件:太阳神鸟金箔片(商代) 商太阳神鸟金箔片,又称为“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属于商代晚期的杰作。<br>太阳神鸟金箔片厚度极薄,仅0.02厘米,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重约20克,含金量高达94.2%。其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一个镂空的圆圈,周围有十二道旋转的光芒,象征太阳;外层则有四只逆时针飞行的神鸟,首尾相接,围绕太阳旋转,寓意深刻。<br>2005年,太阳神鸟金箔片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br>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32).<div><br><br>第一百六十九件:刺绣佛像供养人(北魏)</div>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是一幅珍贵的文物,出土于1965年敦煌莫高窟125和126窟之间的石缝中。<br>画面中心为一尊佛像,右侧有菩萨侍立,下方则排列着五位供养人,包括鲜卑王族的成员,如广阳王母、妻、两个女儿及一名女尼。人物服饰精致,反映了鲜卑贵族的服饰特色,如合欢帽和左衽袍服。已知最早的满地绣像及佛教刺绣作品,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br>现藏于敦煌研究院(33)。<div><br><br>第一百七十件:韩琦《行楷信札卷》(北宋)</div> 《北宋韩琦行楷信札卷》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韩琦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行楷信札卷》不仅展示了韩琦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宋代文人书法的审美追求,即在规范中求变化,于严谨中见洒脱。<br>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仅特展可见真品(34)。<br><br><br>第一百七十一件:战国水晶杯 战国水晶杯,作为中国战国晚期的杰出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且最完整的一件,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使之成为国宝级文物。<br>这件文物的出现挑战了人们对古代工艺的认知,其与现代设计的相似性引发了“穿越”之说,虽然这只是幽默的联想,但它确实激发了公众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战国水晶杯的存在证明了古代中国在材料科学和手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br>收藏于杭州市博物馆(35).<br><br><br>第一百七十二件: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西汉)<br>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是一件珍贵的古代文物,它展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金属工艺,这件铜伞铤长26.5厘米,直径2.6厘米,出土于1965年河北定县三盘山的西汉墓葬中,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br>铜伞铤的表面装饰着狩猎纹样,分四段描绘了生动的场景,包括人骑象、山林间奔跑的马鹿、兔熊等动物,以及飞翔的鸟类,如仙鹤、雁和鹰,展现了当时狩猎活动的生动画面,反映了贵族生活的狩猎文化。<div>收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6).<br><br><br>第一百七十三件:秦简《数》(秦代)</div> 秦简《数》包含约220余枚简,涉及13类算题,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数学算题集之一。<br>秦简《数》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在数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乘法口诀表的发现甚至早于西方同类文献600多年,彰显了中华文明在数学领域的卓越贡献。<div>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香港抢救性购回(37)。<br><br><br>第一百七十四件:官窑贯耳尊(北宋)</div> 北宋官瓷代表了宋徽宗的审美追求,是御制官瓷的典范,开创了官窑瓷器的先河。<br>贯耳尊源自宋代,灵感来自古代的投壶,一种传统游戏器具,其原型可追溯至两汉时期的陶质投壶。<br>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38)。<br> 第一百七十五件: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战国) 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是《老子》一书的早期版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br>与后来的马王堆汉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及传世本相比,郭店楚简《老子》有较大差异,提供了更接近原著的文本,对研究《老子》的原始面貌至关重要。<br>收藏于荆门市博物馆(39)。<br><br><br>第一百七十六件:女神像(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女神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杰出艺术作品,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br>女神像为陶土制成,头部复原后接近真人大小,高约22.5厘米,宽约16.5厘米,面部特征为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如高颧骨、薄嘴唇,眼珠则用绿色玉片镶嵌,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女神像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中存在对女性神祇的崇拜,可能与母系社会的信仰体系相关。牛河梁的“女神庙”遗址显示,这些女神像可能用于宗教仪式,象征着权力、生育力或祖先崇拜。<br>收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0),辽宁省博物馆有复制品。<br><br><br>第一百七十七件: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唐代)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是一件珍贵的唐代陶瓷艺术品,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越窑的精湛技艺,也是中国香文化与审美情趣的体现。<br>整体施以青釉,釉色青黄相间,表面还装饰有褐彩,形成鲜明对比。褐彩主要体现在云纹、蝙蝠等吉祥图案上,增添了器物的艺术美感。<br>收藏于临安博物馆(41)。<br><br><br>第一百七十八件:七孔玉刀(夏代) 夏七孔玉刀是夏朝时期的一件重要文物,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玉器加工技术,还为研究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br>玉刀长65厘米,最宽处约9.5厘米,最厚处0.4厘米,刃部最薄处仅0.1厘米,显示了精细的打磨技艺。<br>收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42)。<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七十九件:茂陵石雕(西汉)<br></div> 西汉茂陵石雕,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的茂陵博物馆,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这些石雕主要分布在汉武帝陪葬墓霍去病墓的四周,它们不仅展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br>位于陕西咸阳茂陵博物馆(43).<br><br>第一百八十件:摇钱树(东汉)<br> 东汉摇钱树是一种独特的古代青铜工艺品,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的重要文物。<br>东汉摇钱树是一种独特的古代青铜工艺品,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的重要文物。<br>收藏于绵阳市博物馆(44)。<br><br><br><div>第一百八十一件:王齐翰《勘书图》卷(五代)</div> 《勘书图》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画家王齐翰的杰作,这幅画作以绢本设色的形式呈现。<br>《勘书图》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闻名,还因为画上留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字“勘书图”和“王齐翰妙笔”,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等,这些题识增添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br>藏于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45)。<div><br><div><br>第一百八十二件:铜车马</div></div> <div><br></div>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198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出土。<br>这组铜车马由两乘组成,分别为“立车”和“安车”,按照秦代真人车马的1/2比例制作,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模型,被誉为“青铜之冠”。“安车”虽然豪华,但只有“4驾”,必然坐的不是秦始皇。<br>现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46)。<br><br><br>第一百八十三件: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西夏)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是1991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中惊人的考古发现,它不仅是西夏时期佛教文献的珍贵遗存,更是改写世界印刷史的重要文物。<br>此佛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其排版中的错误,如汉字“十四”的“四”上下颠倒,证明了其为活字印刷而非雕版。这一发现将木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时间从传统认为的元代提早到了宋代,对印刷史有重大意义。<br>现藏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47)。<br><br><br>第一百八十四件:红地云珠日天锦(北朝) 红地云珠日天锦是北朝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439年至581年间。这件织物残片长48厘米、宽28厘米,采用1:1平纹经锦的织造技术,以红色为底色,点缀以黄色等色彩,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br>其图案设计独特,主要以日天(太阳神)和狩猎场景为主题,同时织有“去”、“昌”等文字,这些元素融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宗教意义。<div>收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8)。</div><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百八十五件:战国简《金縢》(战国)<br></div> 战国简《金縢》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一份重要文献,属于2008年清华大学校友捐赠的战国时期竹简之一。这批竹简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因其内容丰富,包含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籍,对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br>《金縢》与传世的《尚书·金縢》有密切关系,但存在显著差异,提供了关于周武王、周公旦等历史人物的新视角和可能未被后世文献记录的细节。<div>藏于清华大学(49)。</div><div><br><br>第一百八十六件:彩陶八角星纹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div> 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杰出艺术品,代表了大汶口文化在陶器制作上的高度成就。<br>八角星纹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象征太阳或宇宙的秩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宇宙观。这些图案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色彩对比强烈,和谐统一。<br>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50)。<br><br><br>第一百八十七件: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娄睿墓的《鞍马出行图》壁画,是北齐时期的一件艺术杰作,位于太原市南郊王郭村的墓道西壁中栏。这幅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场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著称,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瑰宝。<br>作为北朝绘画的代表作,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中古时期中国与游牧民族文化交流的痕迹,是研究北朝社会、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br>收藏于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51)。<br><br><br>第一百八十八件:伯矩鬲(西周) 伯矩鬲,全称为“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炊具,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r>伯矩鬲的盖内及器身颈内壁铸有相同的阴文铭文,共30字,记录了燕侯赏赐伯矩贝币,伯矩以此铸造青铜器以纪念其父的情景,为研究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礼制提供了重要资料。<br>这件国宝级文物现存于首都博物馆(52)。<div><br><br>第一百八十九件:彩绘人物车马镜(西汉)</div>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是一件珍贵的古代铜镜艺术品,出土于陕西西安红庙坡村,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br>彩绘以石绿色为底,绘制了四个朱红色八瓣圆形花朵,花朵上点缀白色,周围绿叶环绕,色彩对比鲜明,富有生机。外区:红色地彩上,通过四个圆形纹饰分隔成四个场景区域,每个区域描绘了不同的贵族生活场景,包括出行、谒见、狩猎、宴饮,共绘有17个人物,以及树木、草地、野兽等,画面连贯,故事性强。<br>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53)。<br><br><br>第一百九十件:“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元代)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是一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龙钮玉印,它不仅是元代宗教与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重要物证。<br>这枚玉印制作于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期间,用于授予萨迦派的高僧,尤其是国师级别的僧侣,以表明其在宗教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元朝通过设立帝师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宗教领袖的控制,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br>收藏于西藏博物馆(54)。<br><br><br>第一百九十一件:红地对人兽树纹罽(ji)袍(东汉) 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出土于新疆尉犁营盘遗址的15号墓,属于东汉中晚期。这件袍服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r>图案以红地为底,装饰有人、兽、树纹样,人物形象裸体,手持兵器,表现出不同的对练姿态,反映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影响下的风格,而兽纹如牛、羊,则是波斯装饰艺术的体现,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r>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55)。<br><br><br>第一百九十二件: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青铜文物,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属于西汉时期滇国的产物。这件贮贝器不仅展示了古滇国的青铜铸造技艺,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滇国宗教仪式和社会生活的窗口。<br>器盖上铸有精细的立体群雕,中心立有一根铜柱,柱上盘绕二蛇,顶端站立一虎,底座横卧鳄鱼,柱旁和周围则生动地展现了杀人祭柱的祭祀仪式。场景中包括被绑的牺牲者、执法者、围观的民众,以及可能的主祭人乘坐的肩舆,人物众多,表情动作各异,生动再现了古滇国的宗教仪式。<br>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56)。<br><br><br>第一百九十三件: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唐代)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是一件珍贵的唐代文物,它不仅是金银工艺的杰作,也是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这件酒令器具出土于江苏镇江丁卯桥唐代窖藏,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儒家经典与饮酒游戏相结合,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包容。<br>令筒内含50枚酒令筹,每枚正面刻有《论语》中的语句及饮酒规则,背面则具体指示饮酒行为。<br>现藏于镇江博物馆(57)。<br><br><br>第一百九十四件:齐王墓青铜方镜(西汉) 齐王墓青铜方镜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重要文物,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还展示了汉代艺术的审美特征。<br>镜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或57.5厘米),厚度为1.2厘米,重量达到56.5千克。<br>青铜方镜背部设计独特,设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各铸有两个钮,这样的设计可能与使用时的支撑有关。每一环钮周围饰以柿蒂形纹,背部主体装饰有夔龙纠结图案,这些龙形纹样卷曲交错,展现了汉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富有动感和神秘色彩。<br>收藏于淄博博物馆(58)。<br><br>第一百九十五件: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br> <p class="ql-block">这件瓷器集釉里红、红釉、青白釉、青花四种高温釉于一身,这在元代瓷器中绝无仅有,是迄今唯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青花釉红釉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世之孤品,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5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收藏于59个博物馆、文物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大学中。排名前六的省份是:</p><p class="ql-block">北京70件,陕西31件,湖南11件,上海8件,山西7件,河北6件。</p><p class="ql-block">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些文物覆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它们见证了不同朝代的社会变迁、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展出,让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与历史对话,感受华夏文明的一次次冲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中华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收藏:中国文物大局观,195件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全部集齐,召唤博物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