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口

玻萝

<p class="ql-block">  三江口,余姚江由西北而来、奉化江由西南而来,两江在此汇成甬江向东北流入大海。</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诸江东来汇聚之地和河海交会之处,自战国起即有先民在周边高地聚居生息。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创置明州(明代避讳更名宁波),州治在光溪(今海曙区鄞江镇小溪);唐大历六年(771),鄮县治率先迁到三江口;50年后唐长庆元年(821),明州治也迁到三江口。至此三江口完成从聚落到县治再到州城的历史蜕变,宁波自此开启以三江口为中心的千年进程。</p> <p class="ql-block">至宋代(公元10~13世纪), 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从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而东来的海船,在宁波三江口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作为良港:唐朝时期与扬州、 广州并称三大外埠港口;宋代仍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清末宁波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江口河段是自然潮汐河道,其北面人工河道也是浙东河道宁波段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了余姚江与奉化江,六道塘河同时汇向三江口,三江六塘河孕育着宁波的城市与乡村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建于余姚江畔山城渡的句章故城,已是一座萌芽的港城。从姚余江畔的山城渡到奉化江上游樟溪出山口的光溪,再来到姚余、奉化两江夹合处的三江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南水乡一直与港口城市完美结合。</span>作为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节点,港、城互动造就港口型城市宁波。特别唐未至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宁波内河外海航线持续开拓,码头、船场等配套设施逐步齐备,市舶司(务)、高丽使馆、波斯馆等机构设置,促进港、城的联动、协调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宁波子城建在罗城西北隅,靠近余姚江便于与当时朝廷联络。又为海外贸易考虑,罗城东、北面城墙即东渡门至达信门之间向内凹,让出大片城外岸地,设置大量的码头、造船修船场所以及官方的船盐官厅。这是宁波老城状如梨子的成因。</p> <p class="ql-block">座落三江口宁波主城,作为鄞、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六邑首府所在地,在宋元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奉化江、甬江东侧和姚江北岸拓展,开发较迟的江北岸也逐渐繁荣。清代晚期宁波开埠后,罗城之外的江北外滩一带跃为城市建设的新兴区、港口发展的核心区和外国侨民的租界区,宁波港重心向江北转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城越过城墙,越过余姚江、奉化江向北、向东开发。</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江北甬江西岸打造成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既保留一批欧式老建筑,又新置一批沿江酒吧、餐厅、艺术馆,夜晚灯光璀璨,兼具文艺气息与商业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北岸圣母七苦主教座堂主体建筑建于1872年,后增建主教公署、藏经楼、钟楼等。圣母七苦指圣母一生受到七种巨大的痛苦。主教座堂表明它是浙江等级最高的地位,采用单钟塔形式,平面呈"拉丁"十字形。花窗、拱门、拱顶等部分表现出鲜明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抬梁式的内部结构攒尖顶和石斗拱又带有鲜明的中式特征,成为现存早期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浙海关和耶稣教堂旧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存浙海关旧迹原为检察长住宅及海关验货房,三层加阁楼砖木混合结构,前低后高,以中式青砖墙体配以西洋式样的廊柱、门窗套、百叶窗和壁炉等装饰,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宁波开埠初期江北岸近代建筑的较早实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北稣圣教堂面朝甬江,1898年由循道公会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宁波邮政局旧址建于1896年,是首批成立的24处邮局之一,为二层外廊式砖混的西洋建筑,为"康白渡式"建筑风格,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开间,进深前后间,楼梯居明间。屋顶为四坡顶及人字顶组合,外墙青砖和红砖相结合砌筑,东入口装饰爱奥尼柱头。建筑东、南、西三面置外廊,均采用拱券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宅面临甬江,背靠中马路,平面略呈长方形,小青瓦硬山式,檐下叠涩出檐砖,山墙为清水墙并开多扇西式木窗。宅主朱葆三,近代宁波帮代表人物,民国初期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上海沪军都督府财政长官,曾被推举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商洋至少在1870年代初已经存在,1911年起成了银行经营场所,先后开办过5家银行。</span></p> <p class="ql-block">1924年开始至1931年城墙全部拆除,城内城外不再一墙之隔而森然有别,港与城深度融合,围绕三江口的三个主城区被纳入到同一空间体系中发展。1936年,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唐长庆三年(822)灵桥</span>改建为三铰拱钢桥,为当时国内唯一。因设计使用年限已到,2013—2015年重修,以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三铰拱钢结构,彰显当年独领风骚情状,完美实现桥梁功能与文物保护并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修灵桥时在东侧桥台发现当年建桥纪念碑,于是原样复制置于新立纪念碑石之上,原件保存在安庆会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在三江口,灵桥与江厦、甬江、外滩、新江、解放等大桥,把三江口三地紧密联系起来,信步可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外滩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江大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