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歌汕舞卷地来

原上草

<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潮汕在自己心里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六月中旬的一天,与老友闲聊,说起潮汕文化,他的一席话,更勾起我的好奇心,心中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于是,开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立马订票,准备好行囊,上网恶补有关潮汕的历史。出发前,收到老友为我此行的行程安排,更是暖心又感动。突然有一句歌词在耳边响起“不如见一面,那怕是一眼”。一鼓作气,披着霞光,踩着祥云向风而行。</p> <p class="ql-block">  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思绪还没有从万马奔腾中收回,飞机已安全抵达揭阳潮汕机场。驱车到达汕头入住老友早已为我定好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23日,潮汕行的第一天,清晨起来,迫不及待的品尝汕头人的灵魂早餐肠粉后,再自驾去潮州走广济桥,穿牌坊街。开启生活中又一次探秘旅程。</p> <p class="ql-block">  老友同行没有虚伪的客套,假意的奉承,只有不设防的坦诚,无拘无束的互掐,恨不得把儿时尿和泥的糗事抖落出来才过瘾。眼前是车窗外不断闪过的美景,嘴里是互不相让的调侃,心里有一种久违的轻松和愉悦。 欢乐时光总是很快,还没掐够我们就达到潮州。</p>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友人早已在此等候。此君非常热情健谈,广济桥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位于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历经宋、明、清多次修缮,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1958年曾改建为钢架桥,2003年按明代风格修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该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以独特的梁桥、浮桥、拱桥三合一结构闻名于世。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我国桥梁史上的特例”。</p> <p class="ql-block">  跟随他的脚步,听着他口吐莲花般的讲解,思绪在“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奔腾。穿行桥上,我在镜头里仿佛看到十八艘梭船被缆绳缓缓牵动,木榫咬合的吱呀声惊醒了沉睡的清晨,桥面商铺中,宋时商贾的吆喝声,与东来西往的早行人交织成一幅人间烟火图;‘两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讲述雍正年间铸铁镇水牛被洪水冲坠的轶事,让人听得如醉如痴。友人指着掩藏于桥下的原古桥桥面,告诉我古桥曾经的模样。那些浸泡水里几百年,经历激流冲刷,虽被抹去了棱角仍岿然不动的石头,仍唱着中华文化悠远的长歌,清幽的苔藓在夹缝里倔强摇曳,彰显生命的顽强。远处的凤凰台,祭祀的烟火依然缭绕,悠扬的古乐声仍在空气中回荡,虔诚祈祷风调雨顺的场景就在眼前。凭栏处,飞檐翘角倒影入江,石墩如磐分水破浪,潮州木雕鎏金嵌玉,潮起风来千秋古韵。 </p><p class="ql-block"> 可惜没有看到暮色四合,铁索轻收,船只移开,千帆竟发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一行人赶往韩文公祠,可惜周一闭馆。但我们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聆听友人讲述韩愈因写下《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并没有因被贬潮州而沉沦,而是在潮州任刺史期间,虽仅任职八月却实施多项惠民政策,驱鳄除害、兴学育才、赎放奴婢等举措,深刻改变了潮州社会面貌,并在当地形成独特的崇韩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韩江,韩山,成为当地百姓“崇韩”的精神图腾。苏轼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高度概括了韩愈其文学与儒学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是潮州市古城中心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最初为木结构,明清改为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柱础配石狮或石鼓,装饰集石雕、木雕、嵌瓷工艺于一体,横梁通常雕麒麟、梅花鹿等瑞兽图案。到明末清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引入广东,与明清的石牌坊共存,构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几经沧桑,现修复的23座明清石牌坊,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太平路和东门街石板路上,午后阳光透过街道两边的骑楼拱廊,投下斑驳光影;四进士坊、状元坊、三世尚书坊等在阳光下宛若一部厚重悠长的史诗翻卷。徜徉其间,每一步都传递着历史的回响;在岁月低吟浅唱里,在脚步轻踏中,在时空跨度下,携着古韵遗风的历史画卷,似绵长故事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老友欢聚少不了围炉美食拉家常。一道道当地的传统美食上桌,色香味浓如一幅幅精美画作,让人赏心悦目,大快朵颐‌‌。更让人欢喜的是翻阅往事,往事并不如烟,而是静静的藏在心底的某一个角落,在对的时间里,涓涓而出感动莫名。</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二天,汕头市区。</p><p class="ql-block"> 汕头非遗博物馆,这里展出43项非遗项目,包括传统舞蹈(蜈蚣舞、英歌舞)、传统美术(嵌瓷、胪溪壁画)、传统医药、传统美食(卤鹅、牛肉丸)等,采用文字、图片、实体模型等多种形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示潮汕非遗,重点展示嵌瓷、木雕、石雕、金漆画等技艺。</p> <p class="ql-block">  在展出的43项非遗项目中,独独喜欢上英歌舞。虽无缘一见气势磅礴的精彩场面,但通过视频同样感受到了她的无穷魅力。 </p><p class="ql-block"> 喜欢她集舞蹈,武术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喜欢她锣鼓震天木棒翻飞舞步飞扬的活力绽放。更喜欢英歌舞表演中,传递给我的团结英勇,扬正压邪,崇拜英雄的人性光辉,在锣鼓声,踏步声,欢呼声中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p> <p class="ql-block">  胡文虎展览馆,其前身是“星华日报社”,由胡文虎于1931年创立。 </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里,陌生中透着熟悉,因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报社。“一纸风行,文化汕头”在这里看到了汕头报业的历史痕迹,熟悉的墨香味,熟悉的工作流程,唤醒了沉睡心底对自己第一份职业的怀念。忍不住在办公桌前坐下,拿起笔时,往事如电影一帧帧闪过。</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才知道,儿时家里常备的“虎标万金油”就是胡文虎,胡文豹在父亲传授配方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研究,在自家厨房成功创制的。 </p><p class="ql-block"> 虎标万金油是那时我家居住的小院,家家常备的药。仲夏夜,家家户户在院里纳凉,为防蚊子叮咬,都会在四肢抹上它,小院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凉味。夏天出门,为防中暑,也会在太阳穴上抹上一点再出门。……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看到介绍他兄弟每年捐赠所有收益的一半用于慈善公益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从胡文虎展览馆出来,顶着烈日一路穿小巷,过骑楼拱廊,散步到小公园。正午时分,酷热难耐,街道上少有行人,两边的商铺经营着当地的各种特色食品,引我注目的是甘草水果,它是以新鲜水果搭配甘草汁、酸梅粉等调料腌制而成,酸甜咸香交织,可以解暑开胃、清热润燥。这和海南人吃水果要蘸盐的习惯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亭。该亭始建于1934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采用三重飞檐八角攒尖葫芦顶设计,是汕头开埠区小公园街区的核心地标。周边街道呈扇形放射状延伸,形成国内罕见的城市格局。天气虽热,正好人少可以自由发挥想怎么拍摄就怎么拍摄。快门按动中,各种角度的美景定格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驻足建于1922年的邮政总局大楼前,正面为对称三段式,花岗岩石砌筑的基座、八根带涡卷的希腊式大圆立柱,显得庄严而又不失威严,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式与潮汕传统建筑元素。此时,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大树投下斑驳光影,与这栋百年大楼相伴同行。虽经百年风雨,仍朝气蓬勃。 从前,时光很慢,寄托无限思念的书信靠这里传递,走进去,给十年后的自己写封信,说说今天自己是如何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踩着时光的节点来到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这个陈列馆通过文物史料,展示汕头从1860年开埠后的发展历程,涵盖码头、侨批等历史场景。‘汕头,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恩格斯的话证明了汕头在历史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饿了,坐下来吃一碗地道的沙茶拌面,解馋又饱腹。</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三天南澳岛。</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自驾沿海滨大道驶向南澳大桥。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下,随着晨风仪态万千。老友指着窗外不断闪过的景物告诉我西堤公园,妈屿岛、体育场,内海湾,观海长廊等景观,共同编织成流动的风景,感受“百年商埠”与现代滨海城市的和谐魅力。</p><p class="ql-block"> 转眼我们驶上了南澳大桥。大桥的白色桥身如绸带悬浮于蔚蓝海面,高耸的桥塔与整齐拉索如琴弦和着海风奏出清雅的晨曲,桥身投影铺展,与行进的视野平行起伏舞蹈;无垠的大海,烟涛微茫处海鸥带诗来,叠浪云生中舟帆接天际,好一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启航广场位于南澳岛西部长山尾,紧邻南澳大桥上桥点,这里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的大海,簇拥着海浪次第拍打岸边,海鸥掠过海面,激起一圈圈涟漪,白色的羽翼在阳光下自由舞动。建成于2006年的长山尾灯塔,塔身鲜红高耸矗立与黄色基座相互映衬,白天在阳光下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夜晚灯光闪烁,指引千帆平安归航;南澳大桥如巨龙横卧连着天边,连着南澳的未来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广场标志性建筑为古铜色船锚雕塑,象征长山尾码头作为渔民传统出海谋生起点的历史,传递着坚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这里起航,开启一天难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沿着环岛公路行驶,环岛路如一条丝带,蜿蜒轻柔地环绕着碧蓝的海岸。水连天处一大片白云,不停地变幻着形态,一会仿佛徐悲鸿笔下的骏马腾空疾驰;一会似“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玉兔;举起相机快门咔嚓声中,又幻化为期盼主人归来,毛发晶莹如雪的温顺小狗……</p>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前,礁石与浪花相拥中,我们已到了位于南澳岛东南端礁石悬崖上的‘三囱崖灯塔’。它是南澳岛最古老的灯塔之一, 更是岛上唯一的双子灯塔。面朝太海,临崖而立,红白相间的塔身与海水相映,海浪不断涌向石壁呢喃私语。时至正午,火辣的太阳下,看着眼前酷似冰激凌甜筒的双子塔,成语“望梅止渴”的故事不停在脑海里浮现。</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峰回路转中‘自然之门”赫然在目,位于南澳县青澳湾北回归线广场的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达到“立杆不见影”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不顾头顶的烈日,完全陶醉在自然之门的神奇之中,凝望两根倾斜门柱托举地球仪的汉字门造型,自己也脑洞大开,快门咔嚓,用倒影的方式记录下它不一样的魅力。风从海上来,树叶沙沙,再用录像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记录下它的恢弘壮阔的气势。自然之门,不仅见证了地球的运动,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自己对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绕过自然之门,站在海堤上望去,虽烈日当空,但丝毫没有阻挡游人的兴致,海滩上,三三两两的游人追随着一浪一浪扑向海岸的波涛尖叫着,跳跃着。看着海里如离弦之箭奔腾而去的摩托艇,三十年前自己在亚龙湾乘摩托艇出海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引擎响起轰鸣剪开碧波时的紧张,摩托艇两边抛出白色浪涛,清凉的海水打在身上的惬意,全速冲刺时摩托艇与海面形成完美夹角瞬间的惊险刺激,实实在在过了一把速度与激情的瘾。</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生中每一次勇敢的体验都是对自己的突破,都是自己成长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  登临“海阔天空”观景台,站在这里,“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脱口而出。海风拂来,退去燥热,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远山如黛延绵起伏,峰上薄雾轻绕,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左手边的山脊之上错落有致的排列着白色风车,雪白叶片在海风的带动下,划出流畅弧线,将阳光碎成粼粼光斑投射于树梢形成别致的剪影; </p><p class="ql-block"> 俯瞰海面,海水清澈湛蓝,波光映照鱼帆远影碧空尽;青澳湾月牙形金色沙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宝石项链,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偶有摩托艇划过海面呼啸而过,激起波浪似南飞的雁阵于波涛间。这里被誉为“东方夏威夷”。</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的离开观景台,一行人来到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它是广东省唯一县级海防史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包含主展厅、副展厅,展现明清时期南澳的海防地位,包括副总兵驻防、郑成功招兵等历史事件。南澳Ⅰ号沉船文物专题展厅:展示1999年发现的明代沉船文物,揭示明代海上贸易与陶瓷史。</p><p class="ql-block"> 穿行其间,那些凝固在文物肌理中的岁月痕迹,随光影摇曳成流动的诗画,‘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历史与光影在这里交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南澳岛总兵府,位于南澳县深澳镇,是中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明清时期作为军事指挥机关管辖粤东、闽南及台澎海防事务。</p><p class="ql-block"> 总兵府门前,矗立着郑成功身披战甲,手握长剑的戎装雕像,他目光如炬,威风凛凛地凝视着远方的大海。身后的两棵大榕树,冠若华盖,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正午的阳光似火球炙烤着大地,空气里翻腾着热浪,树冠编织的天然穹顶将骄阳滤成凉风习习,惬意无比。气根垂落如天然竖琴,根部错节形态变化多端似万马奔腾,传说郑成功在树下招募士兵。右侧院墙镶嵌23块明清碑刻,包含中国最早的港务约法碑和税务碑,记录了古代海上贸易与军事管理法规。左边陈列两门清代道光二十年铸造的土炮,分别为八千斤和六千斤,原用于防御深澳沿海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踏入帅堂,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前那高高在上的帅位,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两旁兵器林立,每一件兵器都记录着保家卫国战绩。海防文物展厅,展出锈迹斑驳的古老兵器、密密麻麻标注海疆位置的泛黄海防图册,反映历代海防布局及抗争历史。在那段岁月里,总兵府内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守护着沿海地区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这样吃海鲜火锅。 将淘好的米加水放在砂锅里,上面放上蒸格,把同时间熟的不同海鲜放在蒸格上计时蒸好后开吃,再蒸第二批。等所有的海鲜蒸好,蒸海鲜的汽水掉进砂锅里继续煲,等海鲜吃得差不多了,海鲜粥也煲好,一碗鲜香四溢的海鲜粥下肚,暖胃更暖心……</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四天,汕头市潮阳区。潮阳区始建于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海滨邹鲁”。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是潮阳文化艺术的三大瑰宝。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莲花峰风景区,文光塔,灵山寺等,我们没有选择这些人流量大的景点,而是去有独特风格的小众景点参观。</p> <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岭南建筑师萧眉仙设计的西园是我们今天参观的第一个地方。 </p><p class="ql-block"> “西园” 园名是清末状元夏同和题写。其建筑分为住宅、中庭和园林,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进入西园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中庭。左侧为二层西式住宅,南北朝向,面向中庭,小楼大气优雅,内廊宽阔,东、西两架雕花木梯风格迥异。</p><p class="ql-block"> 与门楼相对的南墙前有一座六角重檐亭子。这座亭子与常见的凉亭不同,它南北长、东西短,整个形状略扁;除此之外,六根亭柱中靠边的两根是四方形,中间四根则是不规则五边形。凉亭顶部雕梁画栋中有回廊更显其设计的奇思妙想。</p><p class="ql-block"> 从凉亭右边穿过长廊,有一扇整体呈摊开古书形状的石门,石门雕工别致。内有一口水井,石雕的井壁刻有莲花状图案。至今井水仍充盈、清澈、甘甜。</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水井是西园的主建筑群,由书斋、客厅、休闲房舍以及假山、水池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西园的点睛之笔是园中的假山。其设计富有个性,极有创意,集造景、奇巧、闲隐、纳凉、防寒一体。假山两处入口,一处为左侧小径,可下池边矶石,亲水垂钓,石上横书“钓矶”。从矶西望,有一平拱石桥,过桥山洞即为假山中部入口,上有“潭影”二字,点出池深山悬之意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从“螺径”先下到有一半地下的西洋水晶宫,石壁刻有“水晶帘”三字;临水一面用玻璃墙相隔,如今玻璃墙外,虽不见池中绿水荡漾,荷花竞放,鱼游浅底,但一百多年前能这样建造让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再扶旋梯而上,旋梯高约五六米,以石柱为轴,铜枝扶手随梯盘转而上,进入西洋式圆形玻璃光亭。玻璃光亭的圆顶设计精巧、圆亭四周为宝蓝色玻璃窗。坐在亭内石几上,透过宝蓝色玻璃观园中山水景物别有韵味。</p><p class="ql-block"> 转身处,眼前石壁上刻有“蕉榻”二字,此处有一石雕的芭蕉叶形床榻,细致的雕工将蕉叶的脉络、甚至连蕉叶上的虫眼都逼真表现出来。夏日夜晚,泡一壶茶,明月清辉下,偷得浮生一日凉。</p><p class="ql-block"> 穿行于假山内,一步一景,有洞、有穴、有路,在山重路复疑无路中,处处都是曲径通幽的惊喜。我们过“云水洞”、穿“别有天”、到“小广寒”、这里有琴台,棋亭,书阁,有品茶的清友;在四通八达处嶙峋怪石,景次层叠,处处带给我们“柳暗花明”的诗意魅力。</p><p class="ql-block"> 转到名为“不競” 眺台。台上有一六边形石桌,上刻“公”、“心”二字,并合成精美图案,笔画凹槽处布有无数小孔,水从小孔缓缓流出,沿笔画流淌,演绎“曲水流觞”。 在这里,向下可俯瞰园中景色,向远可眺望全城景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假山小径可以直到客厅,客厅连接地面的楼梯由墙体中悬出,几公分厚的梯板间靠石榫相连,没有梯梁,也没有其它支撑,一行人特别上上下下的走了几趟,感受这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 书斋是带外廊的中式建筑,门和窗棂都是楠木打造,檀木色的门窗经过百年岁月打磨,色彩更加浓郁深沉,精制的木门给人以厚重的质感,用手推拉无丝毫松动感觉。它的窗户是中式传统的拼花窗棱镶嵌着舶来的红、黄、蓝、绿等彩色的玻璃,窗框一分为三,上下滑拉中,仿佛拉开了时空大幕,久远的故事滚滚而来。</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没有审美疲劳,反而意犹未尽,让人不禁感叹的是每一处布局都经过仔细推敲、达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每一处景致随我们的位置变换会有不同的趣致。奇巧形态,诗意韵律蕴含其中,这里的水晶宫,螺径,悬空石梯,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二个景点明安里。明安里由香港企业家吴镇明及其夫人吴素真自2001年10月开始捐资兴建。</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有ji八座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各座四点金均采用灰木琉璃瓦结构,梁架之间饰以鲜艳的潮州金漆木雕和油画彩绘,屋脊飞檐配以潮州嵌瓷点缀。再和一座后库环绕一座祠堂而共同构成“九龙吐珠”格局。 </p><p class="ql-block"> 行程的第二天,在汕头非遗博物馆看到有关潮汕民居的介绍,不过只是从文字和模型知道了‘四点金’、‘下山虎’的不同特点。今天走进这里,眼前是实实在在的潮汕古民居,不仅有具体的建筑设计,还有色彩斑斓的雕梁画栋,配以屋檐上融合嵌瓷、木雕、灰塑等装饰工艺,都给我强烈的视角冲击力。置身于此,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潮汕淳朴的年代。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潮汕文化的载体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来潮州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要品尝一次潮汕牛肉火锅。潮汕牛肉火锅有别于重庆火锅,它没有重庆火锅给味蕾强烈的刺激感,潮汕牛肉火锅的味道以鲜嫩、清甜为主,牛骨汤底清澈透亮,不同部位的牛肉用不同的时间涮烫,蘸料以沙茶酱为主,配以花生、芝麻、蒜蓉等香料。涮烫好的牛肉蘸料后微辣带甜,一口下去,牛肉细腻滑嫩,使我陶醉其中欲罢不能。潮汕牛肉火锅是美食,更是享受,让我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享受到老友围炉相聚话家常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状元制度起源于唐朝(622年),由科举考试的"状头"演变而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结束。它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杰出产物,学子们通过层层选拔,从乡试、会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殿试中夺魁者被称为状元。科举时代,成为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体现了"重教尚学""公平竞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位于明安里的‘中国历代状元墨宝展廊”碑林。收集了历代一百位状元的书法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一个人,从“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秉烛苦读,到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若狂的成长旅程。长廊上面又以油漆彩绘描画出一个个历史题材人物故事,碑林前建成了一条屋顶错落有致、地面笔直的百米长廊,北京故宫书画鉴赏大师单国强在碑林后记中盛赞其“可谓中华大地始创”。</p> <p class="ql-block">  从酒店出来,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两站路就到龙眼南路的美食街。霓虹闪烁里,人头攒动,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空气中弥漫着烧烤,炸腐乳鸡翅、肠粉、牛杂等特色小吃的香气,令我垂延欲滴。眼花缭乱中点了一份牛肉丸粿条汤。与店家师傅交谈,得知牛肉丸子的肉是选新鲜牛后腿肉,先用铁锤(通常3-5斤)充分捶断牛肉纤维,再用2斤轻锤塑形成细腻肉浆‌,经过这样加工的牛肉丸,肉质鲜嫩口感醇厚,弹性十足。一碗牛肉丸粿条汤下肚,满足了舌尖对美味的所有需求。</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五天龙湖古寨。早上迎着夏日的阳光一路沿韩江而行。江水蜿蜒流淌,青砖黛瓦的民居点缀在韩江两岸。临近龙湖古寨时,三街六巷的格局逐渐显现,青石板路与古朴老房子邂逅构成了八卦阵。我们仿佛驶进了迷宫,导航小度不停的提醒掉头,掉头,最后还是驶进死胡同。三番五次后,几次停车问当地人,又再经一次次掉头提示语音后,总算开到了龙湖古寨的路口。</p><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是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的一座千年古村落,始建于南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以“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和百余座宋至清代的古建筑群闻名。大门保留着明嘉靖年间为抗倭修筑的寨墙遗迹,城墙虽仅存一小段,古朴厚重的石砌结构与"龙湖"二字遒劲有力的题刻,就是镌刻在岁月深处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踏入龙湖古寨,主街道路由青石板铺就,古朴街巷,纵横交错,三街深邃,六坊悠长,好似穿越时光隧道,看见了岁月的容颜;这里游人不多,街道两边开着的店铺比关着的少,信步其间,更有一种宁静清幽的惬意。走走停停,轻踏石板,聆听历史的回响; "宝树世家","进士第"等牌匾诉说昔日荣光。</p><p class="ql-block"> 街边一个叫锦囊妙计的店铺名吸引了我,踏进店门,一股淡淡的药香味扑面而来,在这炎热的夏日感受到一丝舒畅,买了一个红色锦缎的安眠香囊,嗅着淡雅的清香,进入‘古道边’古巷,泛黄的墙体经年累月受风雨侵蚀,表面形成灰白交错的纹理,风雨刻出沟壑,砖缝间摇曳的植物平添生机。</p><p class="ql-block"> 跟着指路牌找到龙湖非遗展览馆却吃了闭门羹。转角处,有一家小吃店,挡不住诱惑,进去点了潮汕地区传统小吃油煎红粿。红粿以寿桃造型和红色粿皮为特色,寓意长寿安康。店主是一对老年夫妇,女主人是一个勤劳善良闲不住的老人,没有客人的时候,边做其它手工活,边和我同伴用潮汕话聊天。听我问同伴红粿的制作方法时,女主人热心的起身到厨房端出半成品的红粿供我拍摄,并和我聊起制作方法,可惜我一句没听懂,好在同伴是老潮汕,把大慨意思告诉了我。红粿有二种味,咸馅是糯米饭配香菇、虾米、猪肉、花生等爆炒,调味用鱼露、胡椒粉制成;甜馅是红豆沙或甜豆沙。蒸食软糯,煎食外酥内香。</p><p class="ql-block"> 近二小时徜徉在龙湖古寨的潮汕风情里,一幅幅时光凝结的画卷,似岁月酿就的陈年老酒醉了我的心。</p> <p class="ql-block">  一周的行程一晃而过,潮汕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只打开了扉页,“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p><p class="ql-block"> 潮汕我还会再来,再来重走留在岁月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驻足斑驳的土墙灰瓦,沉下去与历史的回声再次碰撞,秒回从前的从前,来一次心旗荡漾的时空对话。我会去南澳岛跟随渔船出海,醉在“千顷碧波万里浪,一船星河一夜明。”的诗画里;我要去看看曾待字闺中的西园,是否仍沉睡在时光中;我要去看看街头英歌舞的表演,跟随他们狂歌劲舞,忘情放浪点燃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还要吃一次牛肉丸粿条汤,沙茶拌面,海鲜火锅,享受舌尖美味带给自己的满足和愉悦。……</p><p class="ql-block">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盗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