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寺院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公认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一地位在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中均有明确依据。</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由五座峰顶平坦如台的山峰组成,分别对应文殊菩萨的五种化身(如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等),形成独特的“五方文殊”朝圣体系。</p><p class="ql-block">其清凉气候与文殊菩萨的“智慧清凉”教义相呼应,成为信众寻求精神启迪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7月13日至19日的晋北文化游时,我们于7月17日中午到达五台山,在两天多活动中,先后参拜了殊像寺、普化寺、菩萨顶(大文殊寺)、广化寺、罗睺寺、显通寺、塔院寺、万佛阁(五爷庙)、 碧山寺、观音洞、南山寺、佑国寺、镇海寺、白云寺共14处寺庙。由于有的寺院正处于整修期,参观的范围有限,现将参观中所获图片、资料与微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太行山系北端),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组成,五台山的五峰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主峰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名称源于山顶平坦如台的地貌特征,又因气候寒冷、夏季凉爽而得名“清凉山”。</p><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年间(67年),汉明帝派使者迎接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至洛阳,二人以天眼发现五台山有灵气,遂在此建立佛教寺院——显通寺(大孚灵鹫寺),成为五台山佛教道场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扩建灵鹫寺,形成十二座寺院群;</p><p class="ql-block">隋文帝下诏在五座台顶各建寺庙供奉文殊菩萨不同化身(如聪明文殊、狮子吼文殊等);</p><p class="ql-block">唐武则天重建清凉寺,宋太宗敕建太平兴国寺;</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五台山成为汉传与藏传佛教共存的道场,建筑风格融合中原与藏式特色。</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现存86处宗教活动场所(包括显通寺、菩萨顶等),保存了大量古建筑群和佛教造像,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宗教地位不仅体现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更成为东亚及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殊像寺</span></p><p class="ql-block">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大文殊殿为明代遗存,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殿宇。殿内供奉高近10米的文殊骑狮塑像,为五台山最高大的文殊像。</p><p class="ql-block">殿内悬塑“五百罗汉渡江”,长48米、高6.8米,色彩绚丽,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布局与风格:寺院占地约6420平方米,沿中轴线分布牌楼、天王殿、大文殊殿等建筑,汉式风格庄严肃穆。康熙御赐“瑞相天然”匾额,乾隆题写“大圆镜智”,彰显其皇家地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殊像寺作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供奉着亚洲最大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10米),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明代重建后成为文殊信仰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化寺</span></p><p class="ql-block">普化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南1公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p><p class="ql-block">普化寺,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该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绕殿四出廊,檐额挂有“大雄宝殿”木匾。前廊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廊内柱间装十二块格扇,裙板雕龙,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垫板绘有彩画,斗拱与斗拱间装垫拱,重施以彩绘。总的看去,大雄宝殿的装修精细而华丽,有别于该寺其它一般建筑。</p><p class="ql-block">普化寺虽然是五台山比较年轻的一座寺庙,但它地灵人杰,化导有方,僧才济济,高僧倍出。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法门龙象、翻译家法尊法师就是出家于该寺的一位僧人。</p><p class="ql-block">自八十年代以来,普化寺的藏明、妙生师徒二人,先后接待过胡耀邦、万里、李鹏、康世恩、秦基伟、邓力群、廖汉生、杨成武、李铁映、赵朴初、杨易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p><p class="ql-block">17日晚,我们游览完普化寺后,在该寺吃了斋饭,可容纳几百人的斋堂,几乎座无座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菩萨顶</span></p><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p><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菩萨顶,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寺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朝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p><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化寺</span></p><p class="ql-block">广化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北邻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寿寺,东面为潺潺流水清水河。</p><p class="ql-block">广化寺,北高南低,视野开阔。</p><p class="ql-block">广化寺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p><p class="ql-block">广化寺,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广化寺,不仅是佛教信众朝拜的圣地,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特别是夜晚的广化寺,在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宛如一座梦幻般的宫殿,成为五台山必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单檐歇山顶,供奉弥勒佛与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塑像威武庄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殊殿:原为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内供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殿外有十六尊者石刻,黑底白线,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广化寺的大雄宝殿(又称大文殊殿)是寺内主要殿堂,供奉释迦牟尼佛,具有重要宗教意义。 </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采用单檐庑殿顶结构,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殿内设方格平棊顶,前檐及次间设有四扇六抹球扇门。殿内现存四尊新塑菩萨像,并保存五座经幢和两座塔。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三层歇山顶阁楼,内供千钵文殊像,藏式风格浓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藏式佛塔:西侧白色佛塔贴有珐琅瓷片,雕刻华丽,为寺内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睺寺</span></p><p class="ql-block">罗睺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是密宗最早的传播中心,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释迦摩尼佛儿子的道场。</span>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万米,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殿、堂楼、廊房等18间。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石雕卧狮。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p><p class="ql-block">明隆庆年间,李贵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施巨款重修,从而使罗睺寺成了一处规模较大、建筑瑰丽、禅师和喇嘛共居的寺院。清康熙年间,此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和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合称五台山的五大禅处。</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罗睺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花献佛殿面宽五间,进深12.8米。底层檐柱上挂一木刻对联,联曰:“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显通寺</span></p><p class="ql-block">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p><p class="ql-block">该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p class="ql-block">1982年,国务院将显通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塔院寺</span></p><p class="ql-block">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时塔院寺正在进行整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佛阁(五爷庙)</span></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万佛阁(俗称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文殊殿内供奉万尊贴金小佛像得名,主供广济龙王菩萨(五爷),融合汉藏佛教建筑风格,现为五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碧山寺</span></p><p class="ql-block">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p><p class="ql-block">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p><p class="ql-block">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碧山寺有一大传统,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p><p class="ql-block">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音洞</span></p><p class="ql-block">足蹑云梯上翠巅,画楼飞阁接云天。</p><p class="ql-block">殷勤瞻礼圆通相,一滴甘泉热恼蠲。</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明代僧人法本临观音洞而作,诗中“云梯”“ 画楼飞阁”“ 一滴甘泉”,把一个僧人在此的超逸和享受到的妙乐展示的如此诱人,也说明了这处人间罕有的胜境灵迹如神仙般的美妙境界。</p><p class="ql-block">观音洞位于栖贤谷口,距台怀中心区约3公里,始建于明代,清朝重修,占地2016平方米,该寺的灵魂—观音洞,建在海拔17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光绪年间再有人修葺,寺分为上下两部分,也称上院、下院。</p><p class="ql-block">下院建于清水河与小南河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地势平旷,林木茂密,清水环护,清净幽雅。上院建于半山腰。站在下院仰望,它像一幅刺绣精美的挂毯,挂于悬崖峭壁之上,又似一组气势恢弘的悬塑,悬于天地山河之间,其美,其险,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下院正面有过厅5间。东西偏院各有新建佛殿5间。从过厅中间穿堂而过,首先呈现于眼前的是连接上下院的石阶云梯,顺着弯弯曲曲的398级石阶曲折悬而上,中途有一座六角小厅刁然立于石阶旁边,走得汗水淋漓、气喘吁吁之际,忽然见此小厅,当然就会有种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的亲切,进小厅坐于石登之上,一边小憩,一边放眼观景,那种感觉自然是不登临者不会有的清爽与怡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来亭上面,紧傍悬崖建有7间房屋,称为积佛殿。为上下两院的分界。</p><p class="ql-block"> 上院坐落于一处崖堂之中,殿堂3间,殿内主供观音菩萨,造型尽显喇嘛教之特色。观音八臂十一面,面部分别呈白、绿、红、蓝等色,表示种种应化的法相。在观音菩萨东侧塑有无量寿佛、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其两侧是六世达赖、弥勒佛、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p><p class="ql-block"> 观音洞后面是有两个天然石洞。东洞既小又低,仅能容一人趺坐。据说,此洞是观音菩萨显圣之地,故名观音洞。相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康熙年间来此避难,曾在该洞静修六年。</p><p class="ql-block">观音洞既是观音菩萨显圣之地,又为六世达赖避难之所,因此极其受人瞩目。</p><p class="ql-block">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山寺</span></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南山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南山坡上,坐东向西,依陡峭的山势而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民国年间,重修、扩建时,将极乐寺、善德堂、佑国寺三寺联为一体,统称五台山南山寺。</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南山寺由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中一层为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三寺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轴线布设主体建筑,两侧布设附属建筑。此外通过排叠、聚敛、偏正、围合、隐现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寺中有寺院中套院,既有寺院布局的宏敞,又有园林布局的幽深。</p><p class="ql-block">南山寺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工艺精细。主体建筑全用细磨青砖筑就,砖缝细如发丝,横看笔直,竖看规整。关键部位嵌着刀工精细的汉白玉石雕。整个建筑物融石、砖、木、雕于一体,在祐国寺内尤,一院共有石雕图案、图像336幅,二院360幅,三院294幅,总数近千。内容既有佛教传说故事,又有道教典故,还有儒家形象及民族英雄等。</p><p class="ql-block">佑国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雷音殿,善德堂的钟楼、鼓楼,极乐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等主体建筑是全寺的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7日,五台山南山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山寺原名万圣佑国寺,是元成宗为其母徽仁裕圣皇太后敕建的寺院,总规划者是元代尼泊尔著名建筑及造像大师阿尼哥。为建此寺,裕圣皇太后曾两次亲临五台山。又据寺内遗存碑刻,此寺在南北朝时已经存在。元、明、清历代对此寺进行修葺。清光绪元年,普济禅师于五台山出家,将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合并为南山寺,再次进行大规模兴修。此寺是研究五台山元代皇家佛教道场,以及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五台山寺院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南山寺实为元代皇家寺院,为五台山"佛事音声"的重要培训之地,其仪式音声的独特性、"笙管笛"供养音乐的传承发展成为五台山汉传佛教音声的典型代表。"放焰口"丰富的仪式内涵,既彰显出佛教音声供养传统,也揭示出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效法与接衍,形成了"佛制+礼制"下的音声佛事表征体系。</p><p class="ql-block">顺山势建造108级台阶,分三段铺筑砌就:上段36级,下段72级,暗喻了道家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是南山寺佛道相融的体现。寺内亭子、墓塔、门洞、墙体、石碑、栏杆、平台、树木等彼此之间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镇海寺</span></p><p class="ql-block">7月19日日上午,我们来到五台中的南台区域,游览了镇海寺。这里曾是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数次巡礼的地方,传说是顺治帝出家之处。</p><p class="ql-block">镇海寺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的寺庙,距台怀镇5公里。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p><p class="ql-block">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p class="ql-block">镇海寺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p><p class="ql-block">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促静寞幽深的感觉。五台山镇海寺的鹤类主要为苍鹭,这种鸟类已成为该寺的标志性生态景观。在这里有松鹤延年的真实写照,游览中我们还时而看到仙鹤飞翔的画面。</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庙区还是少见的。</p><p class="ql-block">五台山镇海寺有章嘉活佛肉身舍利灵骨塔。该寺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海寺的永乐院是其南院,又称塔院,因院内供奉三世章嘉活佛的灵塔而得名。该区域原为章嘉活佛的住所,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海寺永乐院内供奉的主尊是三国名将关羽,其佛教尊号为伽蓝菩萨。</p><p class="ql-block">关羽作为武财神居中而坐,丹凤眼、卧蝉眉,身着长袍,左右两侧分别立有关平(持金印)和周仓(持青龙偃月刀),整体造像威严庄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镇海寺佛塔的核心是清代乾隆皇帝为章嘉三世活佛修建的灵塔,融合汉藏文化,具有重要宗教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海寺有百只仙鹤守护,据说这些仙鹤是活佛的化身,守护着这座寺庙。我们在佛塔前参观时,抬头可看见松林中有仙鹤盘旋,绘出了一幅松鹤长青的绝美画图。看到这些仙鹤,我觉得心里特别宁静。</p><p class="ql-block">总之,镇海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宁静的地方。如果你有机会去五台山,一定要去看看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云寺</span></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白云寺始建于唐代,是五台山四大名刹之一,清代曾作为康熙、乾隆皇帝朝台行宫,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现为重要净土宗道场。</p><p class="ql-block">白云寺始建于唐朝(公元618-907年),明代徐霞客游记已有相关记载。清代经多次修缮成为皇家行宫,康熙、乾隆朝台时多次驻跸于此。</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首次驻跸,御制碑文称其为“五台山接待院”。</p><p class="ql-block">乾隆六次巡幸均在此休憩,并留下《回銮过白云寺》等诗文。</p><p class="ql-block">白云寺屡遭火灾、战乱及特殊时期破坏,1995年由昌隆法师主持重建,历时八年恢复主体建筑,现为五台山重建寺庙中特色显著者。</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白云寺位于南台区域,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约1万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接引殿。照壁前设6米高汉白玉甘露观音像,韦陀、关羽护法分立两侧。</p><p class="ql-block">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五台白云寺”盛誉,历史上高僧辈出,宋代曾统管碧山寺等四大寺院。</p><p class="ql-block">木雕佛像工艺精湛,保留明代造像风格;壁画涵盖净土宗往生九品位、观音救难图等主题。</p><p class="ql-block">该寺建筑金壁辉煌,气势宏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白云寺大雄宝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南台顶普济寺内,该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宽20米,进深12米,四出廊结构。殿内供奉木雕贴金“横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佛像高度约5米。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圣接引殿</p><p class="ql-block">三圣接引殿,面宽五间,26米,进深15米,前出廊,重檐歇山顶。殿内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均为铜铸,殿两侧山墙绘有净土宗往生九品莲位壁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秀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上的天空格外蓝,蓝得让你觉得那像是神仙特意为它绘制的色彩。</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蓝天白云是自然与信仰交织的绝美画卷,既有诗画般的意境,又蕴含着禅意与庄严。</p><p class="ql-block">五台山青山绿水,溪流潺潺,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以壮丽的山峰、千年古刹与四季变幻的云海禅境交织成独特的自然人文画卷。这座被誉为‘清凉圣境’的佛教名山,既有‘五峰竞秀矗云天’的雄浑气象,又蕴藏着‘一院静卧倚翠莲’的静谧禅意。</p><p class="ql-block">踏入五台山,梵音洗耳,心灵得以片刻的宁静与超脱。</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风,带着禅意,吹散了心中的尘埃与迷惘。</p><p class="ql-block">红墙灰瓦间,我寻到了内心的那份平和与自在。</p><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巅,俯瞰世界,一切烦恼似乎都随风而去。</p><p class="ql-block">山海自有归期,我在五台山等你,共赴一场心灵的盛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太行山脉的北端,踏上五台山的土地,仿佛开启了一场心灵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寺庙众多,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韵味。进入寺庙,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让人的心瞬间安静下来。寺庙里,佛像慈悲地注视着众生,那一尊尊或坐或立的佛像,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智慧与慈悲。</p><p class="ql-block">站在山顶,俯瞰着脚下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五台山之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次五台山之行,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意与宁静。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带着这份从五台山收获的感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