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晋南行从晋城皇城相府景区出来后,下一站计划本来是前往晋城高平的铁佛寺。路途中,开车的老弟说起晋城还有个大(读音dai )阳古镇,也很不错(游人少,时代沧桑感强);其位置就在我们前行的路途中不远的地方。故而,我们临时起意顺路游一下这个从未去过的山西古镇。 大阳古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西北部,距离市区22公里处。我们一路跟着导航走,一下子直接就到了大阳古镇的老街东门口附近(那有一处很小的停车场,见上图)。其实这里并不是古镇景区的正门,我们是抄近道了。 古镇老街东门前的景区商业街(见上、下图);古镇景区真正的大门,则是在这条商业街的另一端。 这个千年古镇上的游人,还是真不多。 看介绍:大阳古镇拥有两千多年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秦皇时代就在此置县,后来汉承秦制又封侯于此,北魏王朝前的十六国中的西燕曾将此地设为郡;大阳古镇历史上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现在的大阳古镇,由于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古建与古文化专家称为“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还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整个大阳古镇分为东大阳和西大阳两部分。我们到的东门楼,其门楼牌匾上写有“东作”俩字;这里是东大阳部分老街的起点。看介绍得知: 在大阳古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门楼, 门额分别 叫作“东作”、“西成”“南讹”、“北钥”。其意思是遵循春夏 秋冬四时运转规律和日出日落秩序取得人与自然相和谐, 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div> 穿过东作阁门楼,明清老街街面逐渐变窄,一条弯弯曲曲的古韵老街呈现在眼前展现。这条现存五里的长街,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抬眼望去,还真是满满的历史沧桑感。</div> 明清老街犹如一条蜿蜒的游龙,贯穿整个东西大阳,沿街各种店铺云集,与周边的民居、寺庙、楼阁完美地融为一体。看介绍:古镇内,现有16 座古楼阁、17 座古庙宇、11 座古祠堂以及众多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条明清老街的周边,构成了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 老街上,沿街老店铺一座挨着一座,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古风盎然。可惜的是,由于游人很少,多数店铺都是店门紧闭。 在老街紧靠东作阁门楼一侧,有一处大阳古镇煤铁博物馆;里面是介绍大阳古镇曾经辉煌的冶铁文化情况。<div> 大阳是我国冶铁业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战国时这里已成为北方各诸侯国制造兵器所需生铁的重要产地。这里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最早使用的炼铁鼓风炉,就是在大阳发明和使用。而到了明、清时期,大阳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达到鼎盛;曾经的古镇的街巷中,当年冶炼时的锤打声不绝于耳。这个煤铁博物馆里面,有当年古法制铁作坊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工具、设施设备及遗址的展现,向人们展示了大阳古镇古代辉煌的冶铁文化。</div><div><div><br></div></div> 明清时期的大阳古镇,不仅在冶铁方面独树一帜;其手工业钢针(家用缝纫)的制造,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大阳手工制针业十分繁荣,形成了以街巷为线,以个体院落为点的规模化操作场面。据介绍,由于其所制铁针质量优异,经久耐用,大阳成为全国制针业的中心,不仅供应了中国市场,还远销中亚地区,大阳也因此获得“九州针都”的盛誉,进而带动了手工业、商贸业繁盛一时。<div><br></div> 老街上过去的钱庄 老药铺 老街上小憩的场所 老街周边宽窄不一的街巷 高院深巷 街巷里的盐店胡同 当年古镇上的老字号,遗留到现在残破的门面(还未做过整修)。 当然,千年古镇的一些古建筑、古街古巷也在一步步修缮中,让古镇重新焕发应有的古韵。 古街上一处文革色彩的墙壁 墙壁上,也有与时俱进的招贴画 古民宅 各式各样的古街巷 万楼巷, 这里万楼原意取自杜甫的登楼诗句中:万方多难此登临,意为万事皆同春。 这个万楼,是大阳古镇的一个鼓楼。因古镇上,阁楼之多,街巷之广,因万代表多,故取万楼。 沿着五里老街前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古风四溢;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时代。<div><br></div> 大阳古镇老街上的拐弯抹角(这在许多古镇上都能见到)。古镇上的先民,在当时修建房屋时,就十分注重与邻里、他人的和谐关系,倡导一种谦让、宽容与方便他人的精神。而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现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在公共场合的那种自私自利、毫不顾忌他人感受且还蛮横无理的丑陋行为,与之古人相比,已是个人素养的严重倒退!<div><br></div> 这座在裴家巷中立有的牌坊,是仿造明朝嘉靖年间古镇上的望族裴家裴宇高中进士之后修建的宫铭芳,体现了大户人家的气派与荣耀。<div> 裴家是古镇上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在明代共出过三个进士、六个举人。仕官有尚书一人,省级 副使一人、将军一人、府官三人、县令四人、府县教授四人,可谓是 “耕读传家,冠裳不绝”之门。裴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这与当地文化氛围与良好的家风、 家族教育等息息相关的。</div> 位于东大阳裴家巷与关家巷之间的裴家大院(裴家十八院),即光禄第,是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裴宇的故居;也是大阳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div> 看介绍:大阳古镇裴姓大家族中论出名的, 就属明代嘉靖年间的裴宇,也就是这个裴家十八院院落的主人。裴宇,明代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先考中举人,到辛丑年(公元1541年)明题雁塔,又进士及第。入仕后,他由翰林累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历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div><div> 该宅院原先由九进十八院组成,院院相连,错落有序,现存有十一个院,共有七个出口。其宅院的规模和布局都体现了其显赫的身份和地位。整个“光禄第”由三个主院构成,中间是“光禄第”中院,有三个院子;东侧称为狮子院,也有三个院子;而西侧的三个院子则称为麒麟院。</div> 中院,是裴家大院的主院;是中华民族“尚中” 思想的体现;;而东狮子院、 西麒麟院;这都是瑞兽, 乃象征吉祥的风水, 狮子为武,麒麟为文。文武双全,出俊杰人才。体现出大院主人的道 德修养、人生价值取向。 整个裴家院落群,由官宅“光禄第”与民宅共同构成;规模宏大,拥有房屋三百余间。这些院落依地势自南向北渐次升高,建筑布局呈九宫八卦式结构,以过厅院巷为中轴线排列,规划合理,结构严谨,院落连环,楼层高大,尽显王府气势。 裴家的深宅大院气势恢宏,门庭威严,建造精良。这里门庭楼宅建筑高大、扇屏绮窗的秀雅、砖石木雕的精巧以及斗拱梁柱的硕大而独具特色。 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这些古建筑中有些已经残破,有的部分雕刻装饰已有损坏等。但从现存完好的古建筑与门窗构件的大量木雕、石雕等实物中,仍能清晰地窥见到大阳明清民居建筑的辉煌与灿烂。 西侧的麒麟院, 院落中文革时期遗留的痕迹,清晰可见。据介绍:解放后,裴家大院,曾被做过学校等用途。 老街上的关帝庙 这个关帝庙,建筑于明代崇祯末年(整个明朝的末年)。而在此处建立一个关帝庙,源于明朝大阳古镇工商业与手工工业的发达,共同形成了大阳古镇明清 的商业重镇;关帝庙是武财神庙,在此可以祈祷保佑生意平安兴旺;代表着当地民众对商业的重视。同时,这里也是明清两朝商人议事的会馆,。 老街上,还有一处匾额题为“文化大院”的院落。看介绍方知:文化大院,过去此处为东大阳的汤帝庙(建于明清时期),建筑格局为前殿后宫,比较罕见。但原来的东大阳汤帝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拆除了(文革时期,各地的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焚毁与损坏),当地就在原址上,修建了供群众集会与文化表演的活动场所,成为村文化大院和村委办公楼。又到后来,再由景区公司进行了改造,形成燕瘦楼、飞燕宫和文化大院三部分。 看介绍:大阳古镇,古时也是文化之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舞蹈家赵飞燕和戏曲界的鼻祖孔三传,都是从大阳古镇走出去的;一个走到了西京长安的巍巍皇宫,一个走遍了东京汴梁的大街小巷。<br><div> 现在大阳古镇,把文化大院作为当地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的重要场所;将晋东文化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在这里用丰富多彩的舞蹈、戏曲形式,给各地游客展现当地的文化。每逢节假日,这里是白天唱戏民俗节目不断,到晚上还有精彩的社火演出等。</div> 此处由古时的庙宇,变成了现在的村委会和文化演出场地,而且还把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当成了表演舞台的门头,这巨大的变差与那个年代人们的奇思妙想与敢想敢干精神,还是让人眼界大开与实为佩服! 老街上的明清旧宅,景区里恢复的部分时代印记。 <div> 明清老街,既是整个大阳古镇的中轴线,也穿起了这个千年古镇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展现。</div> <p class="ql-block"> 大阳古镇,汇聚了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精华,无论是官家大宅、寺观楼阁,还是富商大院,这里都连栋比肩,蔚为壮观。最关键的是,这些明清古建筑,大多数它不是复建的,还是原来的东西;这满目的历史沧桑感独特景象,在全国范围内也堪称是很少见的。</p> 我们在大阳古镇明清老街上游玩时间有限,也仅仅是看了东大阳的部分(还不是全部);而另一半的西大阳部分,看介绍:好东西还有不少的,如古镇上唯一的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还有旧县衙、文庙、资圣寺、状元府、知府院、张家祖宅、王家大院等等。但因时间安排关系,都没能看成。大阳古镇,我们以后还会再来!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