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祖惠能是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他是在广州的法性寺(现今叫光孝寺)削发为僧,受戒出家的。后来则在岭南的众多寺庙中留下了传教的足迹。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遥远的北京西南涿州,竟也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六祖禅寺”。踏入禅寺之前,我细读了关于六祖的介绍,得知惠能(638—713)原姓卢,他的祖辈世世代代居住在河北范阳(其郡治所在地,便是今日的北京城西南一带)。然而命运的转折,他的父亲被流放到遥远的岭南。正是在广东新州(现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的古称)这片热土上,惠能降生了。而涿州所宣称的“慧能故里”,则是指他的祖辈曾在此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在拜祭过“六祖禅寺”后,不仅对禅宗南宗的精深教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被禅寺里那些灵动的“猫”所深深吸引。它们,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让我在静谧的禅意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与和谐。 </p> <p class="ql-block"> 宁静的六祖禅寺中,这些猫儿不同于俗世的繁华与喧嚣,它们带着一份特有的悠闲与淡然,仿佛也是这禅寺中的一份子,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佛门净土。它们或轻盈地跃上屋顶,或悠闲地在回廊中漫步,偶尔停下来,用那湛蓝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每一位来往的香客。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柔和,猫儿们便会找一处舒适的地方,慵懒地躺下,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它们的呼吸随着佛音的节奏起伏,仿佛也在聆听着那古老的经文,领悟着其中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 六祖禅寺里的猫,似乎总能给香客们以启示。它们静默时的专注,嬉戏时的自在,都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观察猫的习性,人们或许能领悟到禅宗中关于动中有静,性空缘有,识心见性、自性是佛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 在六祖禅寺内,当我一只脚踏入庄严肃穆的六祖殿时,刹那间,一只优雅而神秘的白色老猫轻盈地跑了过来,仿佛它一直在等待着我的到来。它温柔地蜷缩在我的脚边,将我紧紧围绕。那一刻,我感受到这只猫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不禁陷入沉思,想象着这只猫曾经与多少虔诚的香客相遇,又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多少无尽的善意与温暖。而今天,这只充满灵性的猫儿,又将那份珍贵的“善”传递给了我。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善意在我心间缓缓流淌,温暖着我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在这神圣的殿堂中更加虔诚与平静,也对惠能的南传禅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不同版本的《坛经》解释惠能禅宗思想的那首“偈”有所不同。 敦煌本《坛经》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而后来元代宗宝本为代表的《坛经》则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中的得法偈,尚能体现出“有”“无”相对的思想,而到了宗宝等本子中,则只剩下了“本无”。“本来无一物”可能是被误解的般若思想,所谓“本无”是佛教传播的“性空” 。在大乘佛教传到中国时,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性空缘有”。</p> <p class="ql-block"> 惠能在中国南传禅宗过程中也许受到儒家性善论和道家守静思想的影响,他的敦煌本的传法“偈”中无的是菩提树、明镜台和尘埃,有的是佛的慈善和清静,正所谓“性空缘有”,有了善念才有了佛性的宁静与性空。</p> <p class="ql-block"> 惠能提出“自心是佛”“佛在心中”的思想,把刻板的读经坐禅的宗教仪规大大简化,提出修行不一定在寺庙,修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砍柴、担水、做工都可以修行。就是说出家可以成佛,不出家也可成佛。他不讲天堂地狱,不讲轮回报应,只谈心性修养,自见真如本性。他改造了宗教中的偶像崇拜的传统,引导人们心灵向善的觉醒、他创顿教法门、普度众生,教人行善,把行善与成佛联系起来。“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一念善,智慧即生。”“一念善,报得河沙恶灭。”“念念自性自见,即是化身报身佛。</p> <p class="ql-block"> 六祖禅寺里的猫,虽然不会言语,但它们用行动传播着“善”,诠释着“禅”,<span style="font-size:18px;">悄然激发起人们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传承。</span>它们是禅寺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众多香客心中的一份温暖记忆。在这里,人与猫和谐共处,彼此尊重,共同守护着这片充满古老禅意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