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滚动,读写共生—— 国家级教学成果“童行习作”与滚动快速作文融合实践经验

周文梅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记得7月4日下午,在语文学科基地——实验小学进行的白银市推广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研讨活动中,基地成员个个一脸懵懂,“童行”如何解释?它的理念和核心是什么?一线教师怎么贯彻自己课堂……有参加培训过的老师说成果对于一线教师很实用,但其他老师还是有很多疑惑,基地老师们期待着继续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进程中,景泰县第二小学作为实验校,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我利用假期这段时间,仔细研读有关“童行”资料,将它和我们实践的滚动快速作文课堂进行对比,有了以下思考。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张艳平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进行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童行习作”与滚动快速作文理念深度融合,构建起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基的教学新生态。两者虽源于不同实践探索,却在育人内核、教学路径与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形成了“理念同源、实践互补、成效共生”的融合范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理念同源:以生为本,回归语文教育本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童行习作”以“回到原点、爱的交往、阅读涵泳、自我建模”为核心,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儿童天性,通过海量阅读与真诚交往激活表达欲望;滚动快速作文则以“高效实践、生命交往”为理念,打破传统单篇教学封闭性,让学生在多文本循环写作中实现“被动写作”到“主动表达”的转变。两者共同坚守“以生为本”的教育立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尊重儿童独特性:均反对套路化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实体验。“童行习作”主张“儿童是成长的独特个体”,滚动快速作文则通过“拟题、列纲、铺写、点评”全流程让学生自主掌控写作节奏,如我在藏区示范课中,引导学生从“发现美”到“创造美”,尽显童真表达。两种习作均追求的不是完美的作品,而是完整的成长。正如张艳平教授所强调的,习作教学不是以成人的眼光为儿童的表达设限,更不是让儿童强行复制成人的语言范式,而是要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真实的学习场域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独特感受 —— 这正是 “童行” 理念中 “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 的生动诠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凸显语文实践性:“童行习作”以“言语实践”为路径,滚动快速作文以“多文本滚动”为载体,均强调“在做中学”。前者通过“办好一份报”搭建交往平台,后者通过“课堂全流程实操”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本质上都是让语文学习回归 “用语言做事”的本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实践互补:读写融通,构建高效教学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者在教学策略上相互支撑,形成“阅读筑基—写作实践—评价反哺”的闭环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写共生的双轮驱动:“童行习作”提出“海量阅读是写作前提”,要求学生六年阅读量达人均 上百本;滚动快速作文则通过“内外融通、读写融通”体系,将教材与海量阅读资源整合,如我团队将 8 个单元内容浓缩于一节课,实现 “读得广”与“写得快”的有机统一。我们都以教科书表达方式为范例,让学生在 “范文引路 — 同伴互学 — 自主优化” 的梯度实践中,夯实习作能力,体会 “文字即心声” 的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互动评价的多元赋能:“童行习作”通过“伙伴互评” 破解写作密码,滚动快速作文构建“三阶评价体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均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在融合实践中,景泰二小创新“师生共评+小组互评+ AI辅助评” 机制,既保留“童行”的人文温度,又体现滚动模式的高效性。张艳平教授指出,习作赏评课的灵魂正在于让儿童在相互欣赏中彼此激励、互相唤醒,让评价成为 “发现与成长的舞台”—— 这与我们的多元评价机制高度契合,让评价从 “评判” 转向 “赋能”,持续激发学生表达欲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情境任务的协同设计:“童行习作”以“生活链接”激活表达需求,滚动快速作文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重构课堂。如在“家乡美”主题写作中,先通过“童行”理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阅读涵泳),再用滚动模式开展“拟题—列纲—铺写”竞赛(高效实践),让写作成为“发现生活、表达自我”的自然过程。我们都在课前需精准把握学生习作现状,课中设计互动赏评环节,课后延伸评价效果,让情境任务贯穿教学全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成效共生:从课堂变革到教育生态重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融合实践不仅推动了教学质量的跃升,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生素养的双向提升:学生在海量阅读与滚动写作中实现 “语言能力”与“学科素养”协同发展。景泰二小通过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大量阅读,习作发表于《作文周刊》等报刊,300 余名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印证了“读与写”相互滋养的成效。这正呼应了张艳平教授 “让每个孩子成为能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小作家’” 的期待,让学生在文字世界中收获成长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师成长的梯队建设:依托“名师工作室+实验校”联动机制,教师在双理念融合中实现专业进阶。名师工作室带领16名成员成长为骨干,2人成立个人工作室,形成 “理念学习—课堂实践—成果辐射”的培养链条。我们传递的是 “点燃火种而非灌输知识” 的理念,让教师学会 “蹲下来看儿童的写作世界”,在教学中实现专业与理念的双重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育辐射的协同网络:通过“四级联动机制”(西部研究中心+实验校+工作室+ 乡村校),将融合经验向西部校推广。如在青海藏区学校送课中,既展示“童行”的人文关怀,又示范滚动作文的高效流程,为乡村校提供了“低成本、高成效”的教学范式。“孩子们稚嫩的比喻、天马行空的联想,恰恰是语文最本真的生命力”,这正是成果辐射中 “尊重地域学情、激活儿童表达” 的生动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推广价值:让优质教育成果惠及更多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童行”与滚动快速作文的融合,为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提供了三大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理念融合需守正创新:在坚守“以生为本”内核的基础上,吸收两种模式的实践优势,避免形式化套用。正如张艳平教授反复强调的,习作教学的终极追求是尊重儿童天性,点燃对文字的热爱 —— 这是所有实践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践落地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域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如藏区学校可通过“情境创设+互评互改”适配学生认知特点。任何课堂课前需精准把握学情,课中设计互动参与,课后延伸评价效果,让理念落地更具针对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果辐射靠协同机制:以“研究中心+实验校”为枢纽,通过讲座、示范课、课题合作等形式,让优质经验从“点状传播”转向“生态共建”。如两次落地推广(青海果洛下藏科乡中心寄宿制小学、云南西点实验高中),当教师将 “赏评课变为发现与成长的舞台”,当更多学校践行 “让每个孩子爱上表达” 的初心,才能真正实现 “童行滚动” 的教育意义——这正是语文教育最美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如“童行”所倡导的“教育是温暖的遇见”,滚动快速作文所追求的“让每个孩子成为自由的作家”,两者的融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者对“培养完整的人” 这一目标的共同践行。习作课倡导:用好语文书、读好课外书,赏好伙伴文的作用。在课外阅读涵咏中实现内外融通,在课堂上用好语文书,读出语言的意和味,找到课文中的习作密码,才能实现语言的自我建构。语言入心了,技法自然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未来,景泰县第二小学将持续深化融合实践,让“童行滚动”的种子在更多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景泰经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