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奉化蒋氏故居前,想起多年前与闺蜜在台湾的旅程,彼时在台北纪念堂看到的蒋介石遗影,与眼前斑驳的故宅砖墙悄然重叠。一个人的旅行,总容易被历史的余温打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雪窦山下一条石阶小径、祠堂里的一次告别、书房中的一幅字——那些藏在时光缝隙里的细节,让人不自觉贴近一位历史人物的乡愁与牵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墙上的书法作品,或遒劲或温润,记录着他不同时期的心境。1953年生日当天所写的“其介如石”,1966年为儿子纬国五十岁生辰的题词,还有那张与孙儿们在1949年初的合影,都在诉说一个家庭的日常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居中,最动人的是那张与母亲王采玉的合照,还有祠堂里向族长告别的黑白影像。他一生漂泊,却始终记得奉化的山、水、人。沿河而行的石阶小径,穿过绿意盎然的林荫,仿佛也通向他心中那片无法割舍的故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应梦名山的石碑立于幽静之处,传说与梦境有关。站在妙高台远眺,云雾缭绕的群山让人顿生恍惚。雪窦山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归宿,承载着他对“归根”的执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墙木门的走廊里,阳光透过窗花洒落;一位女子在树影下微笑,仿佛是这段旅程中唯一的暖色。历史与现实,在这片土地上交错。我走过那些他曾走过的路,看见的不只是过去,还有“根”与“归”的温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