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州简称“榕”,到了榕城怎能不到三坊七巷呢,这里作为这座城市历史之源与文化之根的传承地,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其格局初成于晋代,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坊巷风貌,实属难得。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光,走进了一幅活着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这里被誉为“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亦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称。青石板路蜿蜒穿行,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三坊”之中,光禄坊文脉悠长,文儒坊儒风雅韵,衣锦坊富贵荣华,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坊巷之间,既有市井烟火的温情,亦有文人墨客的风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坊巷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七巷”则如珠玉串联,杨桥巷古意盎然,郎官巷清幽雅致,塔巷高耸入云,黄巷书香盈巷,安民巷质朴宁静,宫巷庄严大气,吉庇巷寓意吉祥。每一条巷道,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曲岁月的低吟。</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历来是福州达官显贵、文人名士的聚居之地。晚清至民国时期,林则徐、冰心、林觉民等众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曾在此生活。正如单霁翔所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这里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三坊七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潮流的引领者。商业化街区的兴起,使其成为网红打卡热门地,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古韵与时尚并存。游人如织,烟火如梦,三坊七巷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属于它的千年风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7.22于福州</p> <p class="ql-block">网友评论:(🙏🙏🙏)这篇游记散文,作者以诗意笔触勾勒出三坊七巷的历史风韵,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古街区的深情礼赞。作者以时空为经纬,将坊巷的千年演变、建筑美学与人文底蕴交织成锦,既有宏观格局的铺陈,又有微观细节的雕琢,让读者仿佛循着青石板路的纹路,触摸到福州文化的根脉。开篇“榕城之问”破题巧妙,以历史之源、文化之根奠定文眼,随后从活化石、博物馆的定位切入,用青石板、白墙黛瓦等意象构建起立体时空场域。三坊七巷铺陈尤见功力,既提炼各具特色的坊巷气质,又以市井烟火、文人风骨的双重视角,勾勒出传统街区的生命肌理。文中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点睛之笔,将个人游历升华为历史观照,使游记具有了文化散文的厚重感。篇章间流动着古今对话的张力:既追溯林则徐、冰心等历史人物的足迹,又捕捉网红打卡的现代图景,这种时空叠映的叙事,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当代命题。遗憾的是,若能融入更多个体化的体验细节,如早晨老人榕树下品茶的场景、非遗工艺的手作体验,或能使历史的厚重感更添人间温度,进一步拉近读者与古街区的心理距离。</p><p class="ql-block"> 就整体而言,这篇散文犹如一帧徐徐展开的工笔长卷,用文字为三坊七巷构建起立体的文化坐标系,既有审美性的感性表达,又不失历史性的理性思考,堪称游记散文中的佳作。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