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抗战(十)(原创)美篇号:1399351

张培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辈的抗战》前言</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 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我会会员的父辈,在国难当头之际,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奔赴抗日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战斗。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习近平主席还强调:“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抗日先烈,要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研究会将所属红色薪火相传宣讲团宣讲员、会员的40多篇父辈抗战经历编写的故事内容汇集成册,形成了十余万字的完整版,并在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后,编辑出版了这本《父辈的抗战》。</p><p class="ql-block"> 《父辈的抗战》以40多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深情回顾了我们的父辈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付出和贡献,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部纪念抗战胜利、缅怀抗日先烈的佳作,也是一部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p><p class="ql-block">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会员中开国将领、英烈后代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鸣谢上海千禄商贸有限公司对本书印刷费用的赞助!</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血脉传承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p> <p class="ql-block">王德(1912年-1996年),直隶蓟州(天津蓟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 class="ql-block">王月朗:王德将军之女,红色血脉传承研究会秘书长、红色薪火相传宣讲团团员。</p> <p class="ql-block">  在共产党引领下 实现救国之志</p><p class="ql-block"> 整理宣讲:王月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师范生到革命青年</p><p class="ql-block"> 1931年,父亲在通州师范学习。“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东三省,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怒潮。通州师范学生纷纷组织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反日救国宣传,唤醒民众起来斗争。</p><p class="ql-block"> 父亲积极参加并在学校组织反帝大同盟支部。为了学习革命理论,父亲经常从通州骑自行车到20公里外的北平市西单买进步书籍,如列宁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国家与革命》等,在同学中传阅。他这时已被中共地下党当作积极分子培养。</p><p class="ql-block"> 1932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不久,负责人征求他对此后工作安排的意见:一是由组织保送去苏联留学;二是到苏区当教师;三是去东北义勇军做“兵运”工作。前两项对当过教师的父亲显然是比较轻松和安全的,然而父亲选择了最后一项。他认为自己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以改造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p><p class="ql-block"> 1932年9月他“混”进东北军51军118师653团1营4连当兵,1935年秋被送至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军士教导总队学习。虽受当时条件限制,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他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多方联系寻找组织,积极争取下层士兵,发动士兵与腐败军官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1936年“双十二事变”前,洛阳军校组织清查书刊,父亲被区队长盘问,怀疑他是共产党并派人对他暗中监视,随时准备抓捕。父亲和邵震、包正文在同学的帮助下与东北军105师中的党组织取得联系,脱离学校寻找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渴望赴前线杀敌</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抗大”4大队12队宣布学员毕业。父亲坚决要求上前线,但组织上决定让他转入军事2队学习军事。不久又将他调到教员训练班学习。1938年春天,父亲到“抗大”训练部军教科任科员、3大队4队队长兼军事教员。在高标准的教学中,他虚心学习,认真备课,经常征求学员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受到大队主任教员刘清明同志的表扬。但父亲内心始终向往到前线去参加战斗。他给毛主席写信要求上前线,得到回复:要由党委批准。 </p><p class="ql-block"> 1938年12月,党中央作出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加速培训军政干部的决定。于是,由庆阳5大队、洛川6大队和延安3大队一部组成抗大一分校过黄河,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挺进到晋东南,开始敌后办学。</p><p class="ql-block"> 在晋东南时,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校讲“苏军战斗条令”,强调结合我军实际灵活运用。父亲到晋东南后,看到前线急需人员,想到部队打仗的念头再次按捺不住,他找到朱总司令,要求调到前线部队工作。朱总司令面带微笑却非常恳切、严肃地对父亲说:“你们教员好比老母鸡,要孵小鸡,怎么能随便调出来呢?”父亲听后深感在抗大当教员的责任重大,自己只有加倍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多培养优秀的军政干部,才能不辜负组织上的殷切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枪林弹雨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1939年底,抗大一分校又下太行,跨冀南、鲁西平原,深入沂蒙山区垛庄、张庄一带。在两次敌后办学中,父亲曾任军事主任教员、大队教育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边打仗边教学,非常紧张。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艰险激烈的反扫荡、反蚕食战斗环境中给予大力支援,尤其在行军、战斗中寻找向导、收集情报、传递信息、封锁消息以及粮秣供应等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1941年秋季,在日寇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中,父亲带领3大队坚持利用高山峻岭有力地形,发挥我军指战员坚定、勇敢、沉着的特点,以小分队分散作战,牵制迷惑敌人,阻滞了敌人进攻,保护了沂蒙山地区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减少了伤亡损失。</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指挥解放临沂攻城战斗中,由于学员队没有重型武器,便挖掘坑道,接近目标,成功爆破城西北角的坚固碉堡,打开了突破口,为取得战斗全面胜利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季,在日寇对南、北沂蒙进行拉网式合围大扫荡中,父亲和杨大易利用地方情报站及时提供的消息,带领2、5大队先后两次跳出敌人对南墙屿的合围,均未遭受损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教学,困难很多,但通过教员、学员的集体努力,艰苦奋斗,克服了种种困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战教结合,以能者为师,各取所长。军事教员自身缺乏实战经验,就虚心向部队学员求教,吸取他们的经验来充实教学内容,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5年多的“抗大”生活,使父亲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冲杀中经受锻炼,提高素质,成为一个具有思想觉悟、实战能力的教育干部和军事指挥员。</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父亲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父亲由一名青年学生,经历北平地下工作、东北军“兵运”工作和“抗大”二期学习,最初的斗争历练与“抗大”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成为他日后一路前进中不可或缺的财富。父亲从延安出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系列重要战斗,直至迎来新中国的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参考《峥嵘岁月六十年》原著王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