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的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完成全新改造后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当幽深的墓道再次向世人敞开,一段凝固两千年的西汉风华扑面而来。步入其中,举世罕见的“黄肠题凑”巨椁赫然在目——一万五千余根珍贵的柏木芯,以其森严的垒叠之势,无声诉说着墓主人煊赫的诸侯王身份。墓室内,散落的金缕玉衣碎片莹润如初,仿佛仍包裹着逝者的威严;静立的陶俑仪仗与车马坑中蓄势待发的朱轮华毂,生动勾勒出“事死如事生”的磅礴图景。纵然盗墓的伤痕令人扼腕,但这座地下宫殿以其恢弘的规制与精绝的工艺,穿透两千年尘埃,将西汉王朝的强盛威仪、森严礼制以及对不朽的执着信仰,无比真切地呈现在今人眼前。</p><p class="ql-block">遥想1974年,当考古队员在丰台区大葆台村地下轻轻铲去浮土,一座沉睡了近两千年的西汉大墓终于重新暴露于天光之下。墓门缓缓开启,一段被时光层层裹藏的历史,裹挟着幽深的泥土气息,蓦然撞入当代人的视野。墓穴深处,赫然呈露着那被称为“黄肠题凑”的奇异结构,围成坚固木墙,如汉律一般森严的等级符号,无声地宣告:非天子近亲、非诸侯显贵,岂敢奢望此等葬仪?墓室之内,华贵玉衣的碎片散落各处,晶莹剔透的玉片,曾严丝合缝地包裹着主人的躯体。玉片边缘残存的缕缕金线,如未熄灭的魂灵之光,仿佛仍裹着两千年前的体温与尊严。还有那些陶俑与木俑,它们安静伫立,默默守护着墓主沉睡的世界;车马坑中静卧的车马,似乎只待主人一声号令便会驰骋起来——这些冰冷之物,共同构成了一幅“视死如生”的生动画卷,让那早已逝去的西汉气息穿透岁月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大葆台汉墓的主人究竟是谁?根据墓内出土的钱币、漆器残底所写的字样“廿四年五月丙辰”等线索判断,大葆台一号墓的墓主是广阳顷王刘建,二号墓的墓主是刘建的王后。</p><p class="ql-block">虽然盗墓者早将墓葬洗劫一空,但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还是能窥视到当时的社会生活片段。精美的玉器、华丽的漆器,鎏金的铜器,无不显示出当时工艺水平的精致细腻、巧夺天工。出土的玛瑙,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还有难得一见的紫色丝织品,属于广阳王的“纱冠”等精致物品的残片,述说着刘建生前的富贵。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小米、枣和栗子等食物,其中的小米甚至没有碳化,时隔两千多年依然能看到黄色的颗粒。还有不少殉葬动物的骨骼,其中发现了金钱豹、鹿、狍子等动物的遗骨,陶瓮中的猫骨和兔骨。从这些随葬品中,也能窥见当时北京地区的自然状况水草丰美。刻着“渔”字铭文的“渔阳铁斧”,是如今位于北京密云区的渔阳郡铁官作坊的标记,也是汉武帝时期经济举措“盐铁官营”的实物证据。墓葬出土的8枚“青龙白虎六博棋”的棋子,反应了当时流行的棋类娱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每一件遗存,都是历史鲜活的注脚。大葆台汉墓,这座深埋于北京大地的传奇,正以无言的壮阔,邀请您步入时光隧道,亲身感受一个帝国强健跳动的脉搏。这不再仅是冰冷的遗迹,而是一座穿越时空的鲜活课堂,等待您前来,与西汉的磅礴魂魄深情对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面请欣赏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为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螭虎纹玉佩:</p> <p class="ql-block">龙纹玉璜:</p> <p class="ql-block">星云纹铜镜:</p> <p class="ql-block">铜虎镇:</p> <p class="ql-block">铜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