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哈尔滨,因为没有冰雪,沉闷了许多。但这是座有特色的城市,诸多景点的文化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巨大的洋葱头穹顶,宏伟壮观的气势让人震撼。 教堂的外墙由花岗岩和大理石精心镶嵌,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拜占庭艺术的精髓,圣·索菲亚教堂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原本是外国人为主经营商店的街道。中央大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以及现代多种风格,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哈尔滨一等邮局旧址,原名格列伊泽尔大楼,建于20世纪初,属新艺术运动风格,位于中央大街与经纬街交叉口。 松浦洋行被列为市一类保护建筑,该建筑内外采用植物形态装饰和繁琐的壁柱,整个建筑多用曲线装饰,窗洞上用断折的小山花,入口设有穹顶。 雕塑《街头画家》,透着这座城市浓郁的怀旧气息。 雕塑《三重奏》,让人联想起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在全亚洲唯一被联合国誉为“音乐之都”的哈尔滨市举办的音乐会。 位于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是典型的法兰西路易十四古典式建筑,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设有客房、西餐厅、凉亭、舞厅和电影院。 一个多世纪来,很受欢迎的马迭尔冰棍。到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游客,都会买一根尝尝。 万国洋行始建于1922年,最初为斯捷潘诺夫商场,单层建筑,1939年增建为二层。后来因商户来自多国,更名为“万国洋行”。 万国洋行墙上的广告:哈尔滨,面包之城&面包文化。 塔道斯西餐厅始创于1901年,是哈尔滨中央大街具有百年历史的俄式餐饮标志性场所,怀旧俄式装潢风格,一条甬道引向室内。 秋林·里道斯的前身系哈尔滨秋林糖果(肉灌制品)厂,始建于1900年,主导产品“秋林·里道斯”红肠闻名遐迩。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中央大街的面包石是百年前铺设的花岗岩方石,因其形似俄式面包而得名。全长1450米,共使用87万余块,每块造价约1银元,现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之一。 哈尔滨够热情,行人略有停留,就进入中央大街的喜报栏目。小小的一个装置,拉近了城市与游客的距离。 让游客了解城市,中央大街首届老街画师肖像艺术展——“城市记忆·名人肖像”专场。 序言里的话:本场专题画作均由老街画师执笔,将冰城的名人气韵与城市的律动呼吸共绘于方寸之间,以笔触勾连历史肌理与时代精神,将中央大街百年芳华织进松花江畔的更迭四季。 随手拍了两张照片,这些哈尔滨的名人,你认识吗? 穿过中央大街人行地下通道,就是松花江边。 每当冬天来临,宽阔的松花江江面就成为欢乐的溜冰场。背后是哈尔滨中东铁路大桥,又称老江桥,始建于1898年,横跨松花江,连接斯大林公园和太阳岛。 哈尔滨铁路大桥的百年钢桁架桥可步行游览,到了冬季,桥下冰面变身游乐场,有冰滑梯、冰钓等特色游乐项目。<br> 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了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塔基有两层不同高度的底座,分别表示1932年和1957年特大洪水的水位,塔顶有代表哈尔滨人民的群雕像。 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是一处充满俄罗斯风情的景观带。公园的林荫大道两旁,可以见到一些艺术雕像和仿俄罗斯古典式风格的建筑。 <div>江边一位热情的保安向我们介绍,冬天的哈尔滨是冰雪世界,松花江上热闹非凡,大家都来溜冰。冬天如有机会,一定要再来哈尔滨。<br></div> 江边,有始于1903年的契斯恰科夫贵族煮茶。 松花江畔,“尔滨故事”下面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有非常好吃的哈尔滨红肠和俄罗斯列巴。 听说哈药六厂旧址被游客称为“东北卢浮宫”,慕名前去一探究竟。只见门前欧式建筑外观以浮雕为主,建筑风格神似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走到里面,更是金碧辉煌。中央大厅有3吨重水晶吊灯、鎏金浮雕穹顶、皇家许愿池,以及汉白玉雕塑、油画等,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br> 大楼里的“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 《北大荒》系列版画。 《草原》系列版画。 木版套色《湖畔奏鸣曲》。 铜版画《潮》。 木版套色《牧羊女》。 木版套色《走过黄昏》。 绝版木刻《深秋·梦呓》。 版画工作室拥有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和木版铜版一体机等五台版画专业制作设备,可为全国各地的版画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文创区有版画拓印体验,从碑拓到植物拓印、布纹拓印,甚至延伸至服饰设计和家居装饰。通过指导游客拓印实践,让人感受哈尔滨这座城市文化的温度。 冰城哈尔滨,不管哪一个季节,她总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