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铃草的花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谨以此文庆贺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建社40周年华诞)</span></p><p class="ql-block"> <b>任彦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夏之交,田野上、公园里、庭院间,风铃草盛开的花朵,或紫或蓝或粉或白,像一只只美丽的小铃铛,和风轻拂,那充满灵性的花语,在我看来,既有对过去的感恩,也有对未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我要讲述的故事,与风铃草有关,那时,却并不懂它的花语。</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已经成为大江南北文学青年狂热追捧的偶像,但还没有得到主流诗坛的充分认可。有鉴于此,本人所在的语文报社一位齐姓领导,带领我(署名“任悟”)和诗友刘阶耳(署名“阶耳”),策划编写了一卷《朦胧诗名篇鉴赏辞典》,1988年12月由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当时,齐姓领导才从得风气之先的复旦大学进修归来,我则以“任悟”为笔名初步登上诗坛(百度百科关于“任悟”的介绍属于张冠李戴),南开大学校园诗人刘阶耳1986年刚刚分配至山西师大教学。出于对朦胧诗的挚爱,我们一拍即合,随后便依照手头所掌握的一些正式、非正式出版物,从自己的价值判断出发,选诗、赏诗,又约请了一批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助阵,很快就完成了初稿。那个年头,在《唐诗鉴赏辞典》的带动下,诗歌鉴赏类图书在出版界蔚然成风,收入朦胧诗作品的,有《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1988)、《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1988)、《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1989)等等;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所编写的《朦胧诗名篇鉴赏辞典》,则是最早专门观照当代朦胧诗群,并将其代表作视为经典予以鉴赏和推荐的,故而深受读者欢迎。据统计,《朦胧诗名篇鉴赏辞典》首印2万册,而后一再加印,截至1991年6月,累计印数为 5.8万册。该书的出版,是我第一次领略到陕西师大出版社同仁的远见卓识和市场营销能力。</p><p class="ql-block"> 1997年,我的诗集《闭目而视》(署名仍为“任悟”),作为语文报社创作丛书之一,也是由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对我来说,这是生命历程的一块里程碑,至今看到该书那紫罗兰色的封面,依然激奋不已。汉语里似乎本无“闭目而视”这个语料,将“闭目”和“视”两个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矛盾的词,用虚字“而”焊接在一起,构成具有特殊意味的个性化短语,不自谦地说,是本人对汉语的一个小小的贡献。“闭目而视”的说法,第一次见诸我的一首发表于校报的小诗,诗集的公开出版,让它取得了合法化,更让它成为我作为诗人的独特标签。</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想重点追溯的是“风铃草”中学生作文精品系列图书的出版缘起。那是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西安之际,我和同事裴海安正在这座享誉全球的文化名城出差,在陕西师大出版社,和同龄人刘东风有过一次敞开心扉的恳谈。东风兄与我是老相识,但之前属于泛泛之交,这次恳谈中,他的热情、敏锐、干练和雄心勃勃,让我既敬且佩。在东风兄的感召和激励下,第二天我和海安立马给他报了组织编写一套精品作文丛书的选题构想。那个年代,中小学校园已出现“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现象,市场上叫得响的作文书却寥寥无几,我和海安时任《语文报·初中版》主编、副主编,对此自然了如指掌。按照我们的设计,丛书共15册,包括记叙文5册、议论文5册、说明文5册,其规模前所未有,出版社既需要拿出较大魄力,也需要投入较多财力。东风兄的选题报告通过后,我们回到临汾,给报社另一位领导蔡智敏老师一汇报,便开始启动编写工作。三人的分工是,蔡老师负责记叙文系列,海安负责议论文系列,我负责说明文系列——至今我对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美食特产等如数家珍,就是因为那段时间,搜集并研读了大量有关题材的中学生习作。不可思议的是,拟取丛书名称时,我灵机一动,提议以“风铃草”三个字统领全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而实际上,我并没有见过这种植物,更不知道它有什么花语。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一种天意吧。</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后,受东风兄的委托,我和不少同事,协助陕西师大出版社编写过一系列作文和阅读图书,唯独对“风铃草”丛书久久不能忘怀。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是我起心动念参与打造的第一套作文图书;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发现风铃草的花语中,有感恩的成分,也有祝福的成分,回想起来特别美妙。</p><p class="ql-block"> 身为陕西师大出版社资深作者之一,我和东风兄以及其他朋友的缘分,这些年时断时续,彼此之间的感情,则有如陈年老酒,在时光的滋润下,愈来愈醇厚,愈来愈芬芳。</p><p class="ql-block"> 感恩陕西师大出版社,祝福所有朋友和同仁!</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大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