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海南三师十九团青纪念活动侧记</p> <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个别图片源于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台风“韦帕”虽已过境,湛江的盛夏依旧裹挟着灼人的热浪,午后的阳光把路面晒得发烫。但推开湛江迪拜大酒店宴会厅的门,一股清凉便扑面而来——空调吹散了暑气,更挡不住满室涌动的暖意。2025年7月27日下午4时30分,139位两鬓染霜的老人在这里紧紧相拥,他们是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海南三师十九团的知青、老领导和老农工。这场以“屯垦戍边,不负韶华”为主题的55周年纪念活动,让半世纪前撒在海南宝岛的青春种子,在这一刻破土而出,绽放出最热烈的花。</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场,全场悄然肃立。在主持人、原十九团知青联谊会副会长梁锡润低沉的提议声中,老人们缓缓挺直微驼的脊梁,共同向那段滚烫的青春致敬,向长眠在海南热土的战友低头默哀,向所有为屯垦戍边奉献过的儿女们深深鞠躬。短短几分钟里,有人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拭去眼角的湿润,有人望着会场正中的兵团旗帜出神,岁月沉淀的缅怀与敬意,像无声的潮水在空气中漫延。突然,熟悉的旋律猛地撞进耳朵——“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梁锡润一抬手,老人们便齐刷刷站起身,沙哑的歌声里藏着未改的激昂。将满80岁的赵叔扶着腰慢慢站起,身旁的陈姨伸手搀住他,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闪着光。歌声穿过时光的隧道,把人带回那些背着行囊奔赴远方的清晨,那些在橡胶林里挥汗如雨的午后,那些在营房灯下写家信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歌声渐歇,湛江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三师十九团知青联谊会会长钟真池走上台。作为《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和《岁月情怀》知青画册的编撰者,他的目光抚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温度:“还记得1970年7月27日吗?咱们湛江第二批5000多个年轻人,告别父母,登上了去海南的船。算上前后几批,一万双年轻的脚,踏遍了海南的荒山野岭啊!”他指向身后的投影,福报山的老照片在屏幕上慢慢展开,“看这巍巍福报山,当年咱们抡着锄头开荒,野草比人高,蚊子嗡嗡叫,可咱们硬是把荒山种成了橡胶林;看那无名河畔,咱们养猪种菜、扛枪拉犁,汗水滴进土里,就长出了青春的故事。”台下的孙叔猛地拍了下大腿:“咋能忘!我这手上的茧子,就是当年握锄头磨出来的,现在摸着还发烫呢!”一句话逗得满场大笑,笑声里全是共鸣。</p> <p class="ql-block">广州知青蓝营波起身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张塑封的老照片。这位当年爱扛着相机跑的年轻人,用镜头留住了太多时光的碎片。“你们看,这是1973年咱们军事训练的合影,”他指着照片里扛枪的小伙子们,眼睛亮得像星星,“那时候白天割胶、开荒,晚上就练刺杀、学战术,枪杆子比锄头还攥得紧!有次紧急集合,我慌得鞋都穿反了,被班长笑了好久。”人群里炸开一阵笑,一位阿姨笑着抹眼泪:“可不是嘛!那时候咱们既是种地的农垦兵,也是守边的战士,心里踏实着呢!”</p> <p class="ql-block">珠海横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原三师十九团警通班副班长邓友站起身时,下意识地挺了挺腰,像当年在队列里那样。“55年了,一想起海南,心里就热乎乎的。”他望着大家,语气里满是感慨,“我到海南时才18岁,跟着老班长学打枪、学送信,后来在警通班负责通讯,暴雨天踩着泥水路送信是常事。有次台风过后,线路断了,我们全班连夜抢修,手被树枝划破了都没感觉,就想着不能让联系断了。那些年,我们跟农垦老工人同吃一锅饭,他们教我们种胶,我们教他们认字,那份情,比亲兄弟姐妹还亲。现在看着你们,就像看到当年一起干活的伙伴,这情谊啊,一辈子都忘不掉。”</p> <p class="ql-block">阳江知青吴信站起来时,全场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这位当年带领“青年突击队”创下日割胶30个纪录的“开荒能手”,如今头发白了,可说话还带着农场的质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第一次割胶成功,看着胶乳滴进胶碗里,甜得心里发慌;忘不了暴雨天,战友们手挽手护橡胶苗,浑身湿透了也没人说退;更忘不了紧急集合时,黑夜里有人喊‘快跟上’,那声音比啥都暖。”他的声音有点哽咽,台下的老人们都默默点头,那些同甘共苦的日子,早就刻进了骨子里。</p> <p class="ql-block">突然,一段熟悉的劳动号子在会场响起,是当年录音带里的声音。老人们纷纷侧耳,时光好像一下子倒流了。“从五指山下的开荒火把,到今天两鬓白霜的相聚,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全场齐声喊出那句藏了半个世纪的话:“兵团战士心连心!”声浪里,战友情谊像陈年的酒,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傍晚6点,钟真池会长举起酒杯,酒液在杯里轻轻晃,像极了当年橡胶树上凝结的晨露。“来,咱们举起这杯‘万泉河之水’!”他的声音有点激动,“第一杯敬青春,敬咱们在海南流的汗、拼的劲;第二杯敬战友,敬这隔了半个世纪还热乎的情;第三杯敬新时代,敬咱们能笑着再聚首——干杯!”清脆的碰杯声里,有人悄悄擦泪,有人紧紧拥抱,酒杯里盛的不止是酒,还有半个世纪的岁月。之后,大家一起看《青春图谱》电子相册,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笑脸在记忆里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餐桌上,热菜冒着热气,可老人们顾不上吃,只顾着把攒了55年的话往外倒。“老李,你当年总把粮票省给我,现在血糖高了可别多吃甜的!”“王姐,你教我缝补丁的手艺,我现在还教孙女呢!”“寻找照片里的你”环节最热闹,大家围着连队合影复印件,你一言我一语地认人。墙角那个复原的“茅草屋信箱”,更是勾出了无数回忆。有人掏出手机:“我去年回19团福报农场了,咱们种的橡胶树,长得比楼还高!”话音刚落,一桌子人都凑过去看,眼里全是骄傲。</p>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半,《难忘今宵》的歌声轻轻飘着,可没人愿意走。合影时,有人把兵团徽章别在胸前,有人仔细理了理衣服,大家按当年的连队站成队列,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139张笑脸在灯光下绽放,“开疆拓土,建设宝岛!建设边疆!”的口号响彻大厅,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风霜,更盛着满足。“五年再相聚!一个都不能少!”离别的时候,大家紧紧握手,用力拥抱,脚步慢慢的,背影却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55年光阴像条河,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添了白发,可海南的阳光、橡胶林的风、战友的笑声,永远是心里最亮的光。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相聚,不只是回头看青春,更是向“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精神致敬。夜色温柔地抱住湛江,老知青们的身影渐渐走远,但那些关于青春、奉献和情谊的故事,会像海南岛上的橡胶林,永远常青,在时光里慢慢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