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曹端命名的端学,阐明了端正之道与端正之术。端正作为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独有偶,以当代学者梁衡命名的衡学,则阐明了平衡与权衡之道。从东汉王充挥笔写下《论衡》,到二十世纪学衡派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再到当代学者梁衡以文载道的实践,“衡”之一字始终贯穿中国思想文化的脉络,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王充以《论衡》为名著书立说,其“衡”字直指“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的治学初心。在谶纬迷信盛行的时代,他以“疾虚妄”为宗旨,用理性目光审视传统思想,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鬼神之说展开深刻批判。这部著作如同一杆思想的天平,在荒诞与真实之间校准认知的刻度,开创了中国古代求真务实的学术传统。这种“衡”的精神,不在于简单否定迷信,而在于以理性为砝码,在继承中辨析真伪,为后世治学树立了“辨伪存真”的标杆。</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城聚集了一群以“衡”为帜的学者。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吴芳吉等一批曾在南京任教的知识分子,于1922年创办《学衡》杂志,学衡派由此得名。这份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性人文学术刊物,涵盖文化、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如同一座思想的瞭望塔,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浪潮中坚守理性立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衡派的“衡”,体现在对待中西文化的“中正之眼光”。面对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潮,他们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主张,既反对抱残守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批判割裂传统的激进主义。吴宓强调“真了解西洋文化,须先了解中国文化”,柳诒徵以深厚史学功底梳理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胡先骕在生物学研究中践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他们如同一群思想的调音师,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和弦中寻找平衡的韵律,让文化传承在兼容并蓄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代,教育家、散文家、政论家、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梁衡接过了“衡”的精神火炬,将其融入为文与为政的实践中。他的“衡”,聚焦于情与理的交融、文与道的共生,科学与艺术的共鸣、东西方文化的互鉴,在“真善美”的坐标系中寻找思想的平衡点。梁衡主张大情与大理,好的文章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抒情若失之滥情则流于空泛,说理若失之枯燥则难以动人,唯有情理交织,方能让思想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这种平衡观同样体现在他对“为文”与“为政”关系的阐释中:为政者需以文载道,用文字传递思想力量;为文者需心怀家国,让笔墨扎根现实土壤,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指向对真理与价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论衡》的“辨伪存真”到学衡派的“中正持平”,再到梁衡的“情理共生”,“衡”的精神在当代进一步延伸为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平衡的统一。正如相关著作中所强调的“权衡”之道,真正的平衡从来不是折中调和的平庸,而是在理性分析与价值坚守中找到精准的支点。它要求人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在情感与理性间把握尺度,在传统与现代中寻得共鸣——这与王充“考之以心,效之以事”的治学方法、学衡派“无偏无党”的学术立场、梁衡“情理兼修”的为文之道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跨越两千年的“衡学”脉络,实则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成长史。从王充手中校准真伪的天平,到学衡派架起的中西文化桥梁,再到梁衡心中情理交织的标尺,“衡”的本质始终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理性的坚定守护。在这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这份“衡”的智慧,依然是我们穿越思想迷雾的指南针,指引着学术与人生在平衡中前行。</p> <p class="ql-block">其实,与衡学沾边有缘的,我还能想到两个,一是衡水模式。至今,创始人李金池还在精英中学续写教育的神话。</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就是洪韶光教授提出长寿养生论,饮食平衡,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和心理平衡四大元素中,第一重要的就是心理平衡,维持心理平衡,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