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泾古镇位于江阴市东南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江阴市目前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街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古镇内,长泾老街全长千余米,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是江阴市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街道两旁,白墙青瓦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宅院楼阁间尽显古风古韵。</p> <p class="ql-block">长泾老街石板路是江阴市保存最长的明清石板街,全长约一华里(约500米),由青石板铺就而成,路面刻有标号,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 老街始于宋代,明代形成集镇格局,现存56处明清建筑遗存,集中展现江南水乡风貌。石板路下为水道,两侧为青砖侧铺,雨后街道洁净,体现了传统排水设计智慧。踏上老街,你会被脚下那一千多块山麻石铺就的石板路所吸引。这些石板历经岁月磨砺,依然平整如镜,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长泾老街的石板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石板路采用山麻石铺筑,下设排水通道,全长约1千米,是江阴市保存最完整、最长的石板街道。石板路作为古代文明标志性建筑,承载着长泾镇近600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大福蚕种场</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宋楚英、宋楚材兄弟俩创办,前身是大福蚕种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江阴蚕种场,以砖木结构为主,江阴养蚕场是国内唯一保存最好、技术最先进的蚕种场,代表着中国的蚕桑文化,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建筑科技价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见证了长泾百年的沧桑变迁与文化传承。它承载着长泾人的记忆与期望,成为了长泾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纪念馆 </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专门纪念著名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场所。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1920年出生于长泾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美丽的容貌和精湛的演技著称。纪念馆展示了上官云珠的生平事迹、经典电影作品以及她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贡献。参观者可以通过展览了解这位影后坎坷而辉煌的一生,包括她的五段婚姻、电影事业以及在文革期间遭受的迫害和最终的不幸结局。纪念馆不仅保留了上官云珠的珍贵照片和遗物,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位传奇女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设主要围绕上官云珠生平事迹展开,通过实物展品、图文资料等形式展现其艺术生涯。先后主演了《天堂春梦》、《太太万岁》、《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枯木逢春》、《今天我休息》、《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多部经典影片。</p><p class="ql-block">生前系中国电影家协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务委员。多次受到党的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也深受广大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1920--1968)女,原名韦君荦,1920年3月2日生于江苏省长泾镇。演过30多部话剧、30多部电影、并为4部外国影片配音,是卓有成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一生奉行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p> <p class="ql-block">长泾月饼 </p><p class="ql-block">以其“酥绵、利口、甜香、醇和”的个性特色而闻名,制作工艺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除了月饼,季氏糕点店的烧饼也很好吃 是江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大烈故居,座落在长泾镇泾水河南西街南巷门,是一座具有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特点的民居建筑群,又称“黄石山墙”。</p><p class="ql-block">该房始建于咸丰末年(1860年),现有房屋47间,侧厢4个,大小院落8个。所有主房建筑都是中间宽、两侧窄,成单数构建。三间式则一宽两窄,五间式则三宽两窄。原木立柱,内室一律小青砖单臂,白灰粉刷;用黑立瓦作脊,青瓦盖屋面,密如鱼鳞;以滴水瓦承水。一律原木桁条,正房后厅桁条下设辅木,雕有龙云花纹图案,或浮雕,或镂雕,极是古朴典雅。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明清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1992年9月张大烈故居被江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故居里保留了许多老物件,展现着张氏族人平日的生活,怀旧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置身于展厅,静静地看着张大烈的简介,感动于他的牺牲,可是我更感动于他与妻子的爱情。很难想象这位外籍妻子在张大烈牺牲后是如何在这个闭塞的小镇上生活的,或许正是这份爱情支撑着她守望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她无疑是伟大的,守着空宅,陷入无尽的思念,坐在藤椅里一遍一遍地抚摸着他的照片,希望夜晚不要来临,因为思念又要开始。</p> <p class="ql-block">目前老街全长约1华里(约500米),仍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商业风貌,属吴文化发祥地之一。石板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居,大多采用二层楼的木结构,古朴典雅。这些民居的屋檐下,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彰显着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在明朝万历年间,长泾老街已是一处繁华的市镇。史书记载:"规模大定、民益庶繁",描绘了当时老街繁荣的景象。老街两旁,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众多,它们大多隐藏在高高的围墙里,显得神秘而庄重。其中,河北老饭店、上官云珠故居、宋厅、王厅、李厅、汪家石牌坊等。</p> <p class="ql-block">汪家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它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乾隆三年(1739年),宽5米,高6米,康熙壬辰(1712年) 长泾进士汪鹤皋(字天声,号静峰) 为嫂子夏氏建立。汪鹤皋哥哥汪鹤龄幼时聪慧, 少年时时即以诗文而闻名当地, 17岁因病未婚先卒, 其妻夏氏闻讣奔丧,自誓守节一生, 服侍婆婆走后三年而殁。汪鹤皋为报其恩, 奏请乾隆获准立牌坊永志。</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 周边姓建屋时,将石牌坊于墙中免遭毁坏。20世纪90年代牌坊重现, 保留至今。这座牌坊见证了长泾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长泾老街上,你可以看到兴顺桥、兴福桥等明代石拱桥横跨泾水河,桥下流水潺潺,桥上行人络绎不绝。老街两旁,店铺林立,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古镇的韵味,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功德碑</p><p class="ql-block">列入泾水河两岸改造的募捐单位及个人。</p> <p class="ql-block">游览长泾古镇,既能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又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是许多名人的故乡,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