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九峰岐一红色交通线邓子恢陈兰革命伉俪约会之旅

蓝莓

<p class="ql-block">邓子恢,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他的夫人是陈兰女士,是同一县邻村人,中间隔着一座九峰岐大山。</p> <p class="ql-block">奇迈山的最高处海拔1066米,观景台海拔为936米。</p> <p class="ql-block">奇迈山俗称九峰岐,是曹溪、东肖界山。山上森林覆盖,每当秋高气爽,太阳当空,由于水汽蒸腾,峰顶晴岗萦绕,如蒙轻纱,如浮薄翠,十分绚丽。前人有诗云:“奇迈峰层表,晴岚尽日笼,阴崖浮薄翠,阳石映轻红,鸟度屏风生,人行图画中,深潜有文彩,五色耀长虹”</p> <p class="ql-block">陈兰的故居座落在新罗区曹溪街道崎濑村319国道旁,今天我们徒步的出发地就在此,而终点则是东肖邓厝村的邓子恢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门前挂着的红色灯笼和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墙上的标牌静静伫立,旁边停着一辆电动车,与这历史遗迹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我站在门前,仿佛能感受到陈兰当年在这里生活的点滴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座传统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灰色瓦片下,红灯笼与对联点缀其间,对联上写着“九州瑞气迎春到”,背后是绿树与山丘,这里也是红色交通接头联络站。我站在门前,仿佛听见了当年革命者们在此集会时的低声讨论,他们是否也曾在这样的春日里,怀揣希望,展望未来?</p> <p class="ql-block">推开“世纪女红军陈兰事迹陈列馆”大门。红色背景的宣传板上,“世纪女红军陈兰事迹陈列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一枚红色党徽熠熠生辉。厅内的许多照片和文字介绍详细记录了她与邓子恢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革命历程。我驻足良久,心中满是敬意。</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车子停在这边,整装踏上当年陈兰和邓子恢革命与爱情之路。</p> <p class="ql-block">穿过高速公路涵洞,我们来到马坑矿业的一个大型废土填埋场。</p> <p class="ql-block">经过环境治理,废土上己变成一片美丽而神奇的草原</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美丽的草地上,免不了要驻足打卡,我们团队相视一笑,彼此点头致意。远处的山丘连绵起伏,蓝天白云下,我们仿佛也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我想象着当年陈兰与邓子恢是否也曾在这片草地上并肩而行,是否也曾在这片天地间许下过共同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山坡上,手持登山杖,望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金黄的草地在阳光下闪耀,我仿佛看见陈兰和邓子恢并肩而行,他们也曾这样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站在草地上,张开双臂,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蓝天白云下,远处的山丘起伏连绵,我仿佛看见陈兰与邓子恢也曾这样站在高处,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希望。他们曾在这条红色交通线上奔波,用脚步丈量信仰,用行动书写忠诚。</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条蜿蜒的小路,我来到了一片幽静的树林。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缓步前行,仿佛听见了当年红军战士们悄悄穿行林间、传递情报的足音。这里曾是红色交通线的一部分,是他们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的革命之路。</p> <p class="ql-block">在森林小径上,我遇见了几位同样追寻红色记忆的徒步者。我们边走边聊,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们身上,斑驳的光影中,我仿佛看见陈兰与邓子恢也曾这样并肩而行,走过风雨,走过岁月。他们用爱与信仰编织出的不仅是革命的未来,也是一段动人的红色浪漫。</p> <p class="ql-block">海拔来到700米,南方生长的竹子多了起来。崎濑村原名崎滩铺,为古代龙岩通漳州驿站之一,这里的竹子远古闻名。南宋工部尚书廖刚(南平顺昌人)在漳州做官即将提任监察御史时,途经崎濑村,写有《题崎滩铺竹》一诗:</p><p class="ql-block">矗矗万琅玕,风枝带露寒。何当傍金阙,天子御楼看。充分赞扬了竹子的气节,也展示了他一生不畏权贵,仗义为民的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在竹林深处,我看见一块写着“红军分散活动、隐蔽生产时期种过的地”的牌子。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我驻足凝望,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里曾是他们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的秘密据点,是他们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的革命之路。</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后,南方经历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领导闽西游击区人民隐蔽斗争,最后成为新四军重要组成部分北上抗日。</p> <p class="ql-block">快到山顶,坡度增大,想着前辈红军的坚持,今天大家更是要坚持到底</p> <p class="ql-block">在九峰岐山顶上,我看见一块写着“红军接头点”的木牌。周围是茂密的树木和落叶覆盖的小路,我仿佛看见陈兰与邓子恢曾在这里秘密会面,交换情报,谋划行动。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默契的配合,在这条红色交通线上书写了一段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群友棋手还调皮地将“重要情报”塞入树洞,还不时警觉地观察周围有无"状况”。</p> <p class="ql-block">这种阵势变成红八团和红九团会师了</p> <p class="ql-block">奇迈山观景平台,海拔936米,平台上有不少驴友在休息</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龙岩城景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近处的山下东肖邓厝村是邓子恢出生地,旁边的后田村是他领导的福建四大暴动之一后田暴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邓子恢作为一名家庭不错的知识分子,勇敢自我解放,开拓视野,创办《岩声》报,坚定走上革命道路,探索出分田地保护和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的路子,使闽西红旗和土地分田果实一直坚定延续到解放,解放后又担任副总理分管农业,是真正懂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专家!</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上,有一块情定杨梅树的牌子,讲述了在红军长征后游击战中,陈兰巧妙掩护邓子恢爬上杨梅树化身农民逃脱敌追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邓子恢故居隆德堂位于新罗区东肖镇邓厝村,龙岩老八景——奇迈山脚下,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厅二进式土木建筑,占地面积近1400平方米,是富有龙岩传统文化特色的楼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隆德堂大门偏西南正对着远处的笔架山,两边对联为“隆礼由时迎驷马,德星聚处占群龙”横批“紫金呈瑞”,隆德堂由此得名。1896年8月17日,邓子恢诞生于隆德堂主厝二楼。邓子恢参加革命后,曾在此领导成立邓厝村贫雇农协会,领导了闽西农民武装暴动,在这里创办了进步刊物《岩声》,写下了《告借粮当道》等大量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文章。隆德堂是邓子恢同志以及陈庆隆、郭滴人、陈品三、罗怀盛、陈明、章独奇、林仙亭、曹菊如等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革命年代,隆德堂走出了20多位革命英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