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童子军的起源与发展</h3></br><h3><br></br>中国童子军,也被称为中国童子营,是在中国出现的童子军组织。这个组织于1912年2月25日在武昌文华书院由严家麟创立,随后逐渐传播开来,各地纷纷效仿。<h3>民国时期的童子军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br></br>自主创办时期(1912—1926年):这一时期,各地的童子军教育都是自主创办的。</h3></br></h3></br><h3><br></br>国民党领导时期(1926-1934年):在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童子军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h3></br><h3><br></br>中国童子军总会领导时期(1935-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童子军总会开始统一领导全国的童子军运动。</h3></br> <p data-pid="p-0">《中国童子军军歌》是由 戴季陶 作词,杜庭修 谱曲.是一首欢快向上的歌曲,适合孩子听唱。</h3></br><h3>歌词如下:</h3></br><h3> 中国童子军 童子军 童子军</h3></br><h3>我们 我们 我们 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命</h3></br><h3>年纪虽小志气真</h3></br><h3>献此身 献此心 献此力 为人群</h3></br><h3>忠孝 仁爱 信义 和平</h3></br><h3>充实我们行动的精神</h3></br><h3>大家团结向前进!</h3></br><h3>前进! 前进! ......</h3></br><h3>中国童子军的军徽,也表明它的性质。军徽的样式是:外有一大圈。圈内,上有5个字“中国童子军”,下有3个字“智仁勇”,内圈为一个三叉戟,代表三民主义,三叉戟中,为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如图1)</h3></br><h3> <h3><strong>二、服饰</strong></h3></br><h3>中国童子军有规定的童子军服,军帽有两种:一是大檐帽,帽檐较常礼帽宽,约有7∼8厘米,平伸不卷边,教官为呢质、学生为布质;另一种为船形帽,各校可任选一种。脖子上系有领巾,一般为方布,折成三角形,巾尖打结。通常为蓝色,偶有绿色,上衣为套头衫式,束袖,有肩带,胸部左右各一口袋,口袋面上饰有垂直布条,有口袋盖。左口袋上有横布条,蓝地白边白字“中国童子军”符号。口袋内有军哨,哨带系于左肩带下。左臂中上缀有队色,队色为两色或三色布条,亦可做成盾形,用以区分队别。上衣扎入腰带内,腰带的铜扣铸有童子军徽,腰带上佩有六开刀一把,军绳一束。下衣为短裤,平口或猎式,女生为蓝裙及膝,下着黑袜黑鞋。</h3></br><h3>服饰要统一,市一实的装备齐全,尤其是参加检阅时,一定要佩带齐全。</h3></br><h3><strong>三、课目</strong></h3></br><h3>童子军训练的内容有:<strong>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strong>这些课目,并不是按部就班的一一训练,例如,我在市一实时没有学过旗语、侦察,炊事和露营,只有少数学生在露营的实践中学过。这些课目,分为内堂课(在教室内上课)和外堂课(在教室外上课)。各课目的内容简述如下:</h3></br><h3><strong>1</strong><strong>.纪律。</strong>讲军纪和风纪。军纪是服从命令听指挥;风纪是服饰佩戴整齐,讲明各服饰的作用和佩戴的要求。还要求“日行一善”。</h3></br><h3><strong>2</strong><strong>.礼节。</strong>中国童子军礼,是将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靠拢平伸,大指压小指,举手齐眉。平伸三指表示智仁勇和三民主义,大指压小指为扶助弱小。</h3></br><h3><strong>3</strong><strong>.操法。</strong>除立正、稍息等徒手操外,还有持棍操。军棍高约1.5米,棍粗约15厘米,可作武器,可作抬东西的杠子。持棍操由左手持棍,抗于肩上,棍与身体成45°交角。另外还学棍术,有劈、打、抢、挡等动作。</h3></br><h3><strong>4</strong><strong>.结绳。</strong>要求学会10个结,有平结、双套结、瓶口结、椅结、套马结、拴牛结等。各校所学的10个结大同小异。此外,对军绳的捆扎也有定式,有棒棰式和马蹄式两种,要求外形美观,用时一抽即开。</h3></br><h3><strong>5</strong><strong>.救护。</strong>主要学了对人体各部位的包扎,和大出血如何绞紧扎带的方法。</h3></br><h3><strong>6</strong><strong>.旗语。</strong>有英文和中文两种。英文旗语除26个字母各有不同的旗式外,还有几个示意旗式;中文旗语有三类旗式,一是表示横、竖、点等笔划,二是表示笔划的位置,三是几个示意旗式。</h3></br><h3>抗日战争爆发后,童子军于民族义愤,积极参加抗战。组织战时服务团,担任救护、宣传、慰劳、募捐、运输、通信和维持治安等工作,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h3></br><h3>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当谢晋元率800名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时,11名童子军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将三大载重车的慰劳品送给他们。</h3></br><h3>其中年仅15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的事迹最感人。她竟孤身一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泅渡苏州河,向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献旗。使抗战勇士斗志为之一振。 </h3></br><h3> <h3>女童子军杨惠敏</h3></br> <h3>乌可力(左三,乌兰夫’左二‘之子— 蒙古族中国国民革命军童子军......</h3></br><h3>1932年4月,国民党中央常委通过了《中国童子军总会组织案》,以蒋介石为会长,戴季陶、何应钦为副会长,又设筹备委员9人,负责筹备工作。6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成立。次年,筹备处扩大组织,由戴季陶任主任,朱家骅、张治中任副主任,办理一切筹备事宜。</h3></br><h3>1932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章》公布施行。在《总章》中,对童子军的宗旨、训练原则、誓词、类别、组织、财务甚至制服徽章及旗帜都作了明确的规定。</h3></br><h3>中国童子军大体上可分为幼童军(一般为8岁—11岁)、童子军(一般为12岁—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女童子军、海童子军数种。</h3></br><h3>中国童子军总会为全国童子军的最高领导机构,但实际工作由童子军全国理事会负责。中国的童子军团有复式和单式两种。复式的除童子军外,还附设青年童子军团、幼童军团或女童子军团;单式的仅有童子军。主办童子军团的单位主要有初中、高中、高小或其他学校各种国民革命军驻地幼童园等、国民党各级党部、工、商、农、教育等各种社会团体。</h3></br><h3>童子军的编制一般为:6至9人组织一小队,设正、副小队长;2至3小队组织成一中队,设正、副中队长;二中队以上可组织童子军团,设正、副团长和教练 员,以及传令、文书等。</h3></br><h3>童子军教育的课程分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还有各种专科。初级课程有10项内容:如党国旗、誓词、礼节、徽章、操法等。中级课程有 14项内容:如生火、露营、缝补、救护、侦察等。高级课程有15项内容:如测量、制图、架桥、星象、游泳等。专科内容较多,约七八十项,大都是日常生活中 实际应用的项目,如自行车、电子及无线电、医学救护知识、操艇、航海、水上救生等。</h3></br><h3>中国童子军宗旨为“以发展儿童作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使其人格高尚,常识丰富,体魄健全,成为智仁勇兼备之青年,以建设三民主义之国家, 而臻世界于大同。”而且参加中国童子军的每一个人在入军前都要对着孙中山遗像进行宣誓。</h3></br><h3>誓词如下“某某誓遵奉总理遗教,确守中国童子军之规律,终身奉行下列三事:</h3></br><h3>第一、励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教训,为中华民国忠诚之国民。</h3></br><h3>第二、随时随地扶助他人,服务公众。</h3></br><h3>第三、力求自己智识、道德、体格之健全。”</h3></br><h3>1949年后,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取代了童子军。如今,童子军这种曾在我国中小年普遍存在的学生组织,已被许多人遗忘(香港和台湾地区仍有童子军组织)。</h3></br><h3>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童子军的某些优秀教育理念,在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在全民抗战到底曾发挥过重要积极作用。</h3></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发自 文史编委</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jVWT9J5jVM7zDMz-_FBQ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