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巴尔干(一) ——塞尔维亚之殇

leojs

<h1>  七月,炎炎烈日已开始炙烤大地,摄影团利用假期开启了巴尔干之行。一路游3国,或平坦开阔或颠簸逶迤,走过半岛的褶褶皱皱;亦或信步湖岸,徜徉林间,看遍山水的相依相恋;登临城堡和要塞,鸟瞰城镇的过往今昔。所到之处,常常勾起同龄人对这片热土往夕的记忆,不禁为命运多舛的欧洲十字路口平添几多唏嘘。</h1> <h1>  午后的大雨给江南暑热带来些许凉意,黄昏的天际被夕阳染红,航班迎着灿烂的晚霞起航。辗转广州,再一路向西,飞越一万八千里时空,于次日当地9:30(北京时间15:30)抵临贝尔格莱德上空。</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葱翠的大地,农业国景象一览无余。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良好的工业基础留给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均GDP超过1.9万欧€的成绩使之顺利融入欧盟产业链。而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等发展较慢的国家被欧盟另眼相待。波黑、北马其顿和科索沃甚至沦为欧洲低收入国家,人均 GDP 不足 8000 欧€!</span></h1> <h1>航班平稳降落在贝尔格莱德国际机场。</h1> <h1>机场设施比较简朴,节奏缓慢。</h1> <h1>旅客们耐着性子,跟随蠕动的长蛇队伍挪步,终于过了海关。接着,马不停蹄,行摄匆匆。</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尔干是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交汇点,在这里宗教与社会生活早已深度绑定。“斯拉夫”一词源于该语系的 слава 或 слово,前者意为“荣耀”,后者意为“话语”,含义是“体面人”或“说(相同)话的人”,与坊间流传的英语 slave(奴隶)只是谐音。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是同种同语的人们,却因宗教分为不同的族群。在塞尔维亚和黑山70-80%人信奉东正教,其余的人群信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波黑则近 50%人口是波斯尼亚克族穆斯林,而东正教塞尔维亚族约占 30%,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约占 15%。</span></p> <h1>  贝尔格莱德在历史上就是巴尔干半岛的重镇,曾是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王国的首都,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二战后,为把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打造成不结盟运动的核心力量和巴尔干地区的领导者,铁托继续定都于贝尔格莱德,认为这是“整合多民族,平衡区域利益,保障战略安全,凝聚国家认同”的最优选择。贝尔格莱德既是地理交通的“枢纽”,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多民族联邦“团结与统一” 的政治符号。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走出一条独立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增长迅速,曾一度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奇迹”。尽管后来联盟因民族矛盾解体,但贝尔格莱德仍作为塞尔维亚首都留住自己的尊严,屹立在多瑙河和萨瓦河畔。</h1> <h1>这些年,贝尔格莱德城市建设<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没有踏上时代的步伐,市容显得有些陈旧。</span></h1> <h1>城区没有多少高层建筑,街道两边多为多层和小高层楼房。</h1> <h1>能占领天际线的,大多还是教堂和宣礼塔的尖顶。</h1> <h1>萨瓦河边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乌什切塔( Ušće Tower)。它位于贝尔格莱德极具吸引力的地段,是座高104米的23层商务办公楼。据说比它高的只有塞尔维亚社会党总部大楼,但被北约轰炸毁坏 。美西方对塞尔维亚犯下的罪恶,使这个国家建设受到严重创伤,以至于一蹶难振!</h1> <h1>西郊的这座双塔高110多米,当地人叫它“西门”,是铁托在世时开始建造的地标性建筑。设计理念融合了粗野主义流行风格,强调混凝土和其他建材的原始质感。大楼直到联盟解体前才封顶,由于经济下滑,再加上美西方的制裁,塞尔维亚发展停滞,大楼陷于空置的半烂尾状态。曾有中国公司打算接手开发,但因条件没谈拢而搁置。</h1> <h1>城中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土耳其建筑遗风。</h1> <h1>有轨电车也是城市的标配,市民可以免费乘坐。</h1> <h1>只是车型过于老旧,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h1> <h1>清晨等车的人们不急不慢。</h1> <h1>小区与咱们的三线城市几乎无异。</h1> <h1>我们下榻的宾馆如鹤立鸡群。</h1> <h1>为装点市容,当地市政请人在白墙上绘制巨幅彩画,提振情绪。</h1> <h1>斯卡达斯卡街道是贝尔格莱德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吸引着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h1> <h1>街道保留了 19 世纪后半叶的建筑风格。高低不平的鹅卵石铺设的街道两侧,古色古香的建筑残留着深刻的历史痕迹。精美的雕花装饰、阳台和百叶窗,路边的排椅、花坛,展现出独特的欧洲古典风情。</h1> <h1>街口的“塞比利”(Sebilj)喷泉既是公共饮水设施,也是城市观赏建筑。木质结构搭配石料基座,镂空雕花加挑檐等设计所体现的奥斯曼建筑美学,是当地历史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h1> <h1>具有浓郁波希米亚风格的街区昭告游人,这里曾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艺术家、作家、诗人聚集和创作的地方。墙面上大面积的喷涂,展示了旧世纪街区的氛围——拱门、老墙、晒台等等,一 一承载着过往的记忆,延续着城市建筑的文化脉络,让古老的街区以原来的气息 “活” 在当下。</h1> <h1>“哲学家”悠然自得,坐在石块上望眼天空,似乎在思考着某个哲理。粗糙的金属质感与镂空斑驳的效果,增添了艺术韵味。</h1> <h1>著名喜剧演员、歌手斯拉夫科维奇雕塑。据说这位活跃于贝尔格莱德舞台的艺术家,表演风格类似赵丽蓉,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塞尔维亚流行文化的标志 。</h1> <h1>危楼前粗陋的木雕“老媪”,一个世纪也没能走到马路对面。</h1> <h1>矮门侧旁简笔人物头像,都努力表达着作者当时的奇思妙想。</h1> <h1>对于汪星人,这些都不屑一顾。</h1> <h1>位于十字路口的这组喷泉,清水从雕塑口中流出。其饮用和洗涤功能已经弱化,而营造出的浪漫氛围,吸引人们来此观赏和休憩。</h1> <h1>文化街转角过来是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h1> <h1>橱窗里招贴着2024 - 2025 演出季芭蕾舞剧目的大幅照片。</h1> <h1>与之毗连的是共和国广场。这里是国家庆典、宗教节日、政治集会、军事阅兵及文化表演等活动的场所。</h1> <h1>广场东南侧树立着民族英雄瓦萨・查拉皮奇的雕像。他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英雄事迹妇孺皆知 。</h1> <h1>另一座雕像基座上的铭文——布拉尼斯拉夫・努希奇( Branislav Nušić 1864——1938)。这位塞尔维亚文学巨匠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著称,深刻揭露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社会上的种种弊端。</h1> <h1>  广场正面是国家博物馆。这幢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红砖立面,条石包边,衬以古典柱式结构,显得 稳健而庄重,是塞尔维亚的文化地标。馆内藏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展示着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可惜此行没有安排参观。</h1> <h1>博物馆前是塞尔维亚公国米哈伊洛大公的雕像,他策马挥手指向远方,尽显豪迈姿态。基座呈现的历史场景与人物造型,是塞尔维亚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h1> <h1>基座上的索科(СОКО)、乌日策(УЖИЦЕ)和沙巴滋(ШАБАЦ) 等城市的烫金大字,铭记大公治下的丰功伟绩。基座上的深浮雕也都呈现着国家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h1> <h1>旁边的米哈伊洛大公街(Knez Mihailova) 是当地著名步行街。笔者认为这里是贝尔格莱德最漂亮的一条街。建筑风格精致考究,透着华丽的南欧风情。</h1> <h1>街上咖啡馆、商店、酒店等一应俱全,是购物、休闲、感受城市氛围,体验当地世俗生活的好去处 。</h1> <h1>橱窗里展示夏季热销尚品。</h1> <h1>建于 1908 年的米哈伊洛大公酒店,是塞尔维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融合了新文艺复兴风格,拥有精美的雕刻、拱形窗户以及装饰性阳台。古典与优雅的气质受到有身份者的青睐 ,成为接待国内外政要、名人的场所。</h1> <h1>员工的TEA TIME(茶歇)。一杯咖啡一根烟,家长里短聊半天。</h1><div><br></div> <h1>遇上熟人,也止不住寒暄一番。</h1> <h1>孩子们不讲究,只要清凉,喷泉水池一定是很好的去处。</h1> <h1>街头零售小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明信片、饰品等旅游纪念品,吸引过往行人驻足选购。</h1> <h1>  圣萨瓦大教堂(Church of Saint Sava)是塞尔维亚乃至巴尔干地区极具标志性的宗教建筑。教堂以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圣萨瓦命名,旨在维系塞尔维亚人的宗教情感与文化认同 。</h1> <h1>教堂于1895 年奠基,因战争、资金等问题历经波折,至今仍在持续完善中。</h1> <h1>教堂采用拜占庭复兴建筑风格,融合了塞尔维亚东正教传统。中央穹顶巨大且饱满,气势恢宏,象征天国,体现宗教建筑对神圣空间的营造。小穹顶对称分布,强化建筑的庄严感与秩序感 。<span style="color:inherit;">金色十字架高高在上,将宗教的庄严与建筑美学融为一体,成为城市天际线的标志性元素 。</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教堂内部,仿佛步入了一座用信仰与艺术浇筑的神圣殿堂。</span></p> <h1>巨大穹顶内壁以耀眼的金箔为底色,细密的线条勾勒出放射状纹理,如阳光穿透云层洒落,12 位圣徒画像环伺穹顶,衣袂飘举间,传递着东正教千年的庄严与慈悲。</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层礼拜堂多为举行宗教活动所用,同样装饰得金碧辉煌。</span></p> <h1>天棚绘有圣徒和宗教人物形象,他们手持经卷,传递宗教教义与神圣的故事。这是东正教堂通过壁画“视觉传教”的典型方式,帮助信徒理解宗教内涵 。</h1> <h1>墙面与立柱交织着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镶嵌画,深蓝、赭红、明金碰撞出宗教叙事,圣萨瓦传教的场景、圣经故事片段,在光影里静静流淌。</h1> <h1>巨型吊灯缀满水晶与金属花纹,点燃时,暖光漫过金顶、照亮圣像,让整个空间都浸在神圣的光晕之中。空间弥漫着唱诗班的和声,用信仰的厚重轻叩心灵,让教徒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仰望上天,俯吻圣经,任精神在艺术与宗教交融的天地间寻得片刻安宁 。</h1> <h1>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主要陈列南联盟时期的重要文物,折射出今天的塞尔维亚人对那段革命历史和发展历程的纪念和反思,缅怀铁托等领袖人物对国家的伟大贡献。</h1> <h1>铁托的办公桌</h1> <h1>每年铁托寿辰,南斯拉夫都举行火炬接力长跑,以此鼓励社会主义建设热情。</h1> <h1>毛爷爷送给铁托同志的礼品也在陈列之中。</h1> <h1>铁老爷子喜欢坐火车,陈列室特地装饰成车厢的样子。</h1> <h1>1980年铁托逝世,举世哀悼。</h1> <h1>各国领导人前来吊唁。</h1> <h1>一代伟人就这样走了。院子里低头沉思的铁托在想什么?</h1> <h1>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h1> <h1>是亚得里亚海东边的这片热土......</h1> <h1>然而,变天后的南斯拉夫,人们已不那么执著和忠诚。在某些势力的煽动下,一些人将铁托拉下神坛,用电锯、斧头毁坏了他的铜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消亡。</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雨过后,展览馆前象征民族团结的6个共和国的石雕无语地躺在那里,石柱间流出的是水,是泪,塞尔维亚人心里最明白!</span></p> <h1>在贝尔格莱德还有中国人必去的地方——前驻南使馆旧址。</h1> <h1>那里有两国人民对烈士的共同缅怀。</h1> <h1>一束鲜花,寄托哀思。一腔仇怨,怒火中烧!</h1> <h1>使馆旧址上中国文化馆拔地而起,它既是镌刻历史与牺牲的纪念碑,也是连接中塞患难情谊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伸张正义,保卫和平的宣言——前事不能忘,让伤痛有重量,让友谊有载体,让未来有方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