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飞”——我在现场·小学时代(30)

肖泰

<p class="ql-block">农历腊月初八,按照旧俗,是吃“腊八粥”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的记忆中,最早吃腊八粥,是儿时住姥姥家的时候。</p><p class="ql-block">那时,大概只有六岁吧。天还黑咕隆咚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就起来了。外祖母抱柴做饭,外祖父则担着水桶到井台上去挑水,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紧闭双眼,其实早就醒了,只听见外祖母咕哒咕哒拉风箱的声音和外祖父一趟趟挑水的声音。后来天亮了,窗外传来了邻居婴儿的啼哭声、牲口的嘶叫声、撞在井沿的水桶声和女人们晒被子时用木棒敲打的噗噗声。外祖父走进来,招呼我起床,说:“快看,我给你逮了个‘腊八飞’,扣在这碗里了。”说着,还真的将一只碗扣在靠墙的方桌上。见我不肯起,他就吓唬我:“我再去挑一趟儿,你要不快起床,它在里头可就化了。”说着,又出去了。外祖母进来,将我的衣服在灶前烤热,哄着我穿,我说什么也不肯离这舒服的热被窝。这时,外祖父挑满一缸水后,又进屋来,说:“怎么还不起?不起,那‘腊八飞’可就化了。”在“腊八飞”的诱惑下,我终于从被窝里坐起来,二人七手八脚的帮我穿衣服。当我穿好裤子和袄,连鞋都没顾得穿,光着脚去掀放在桌上那只碗时,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外祖父不等我说话,就用埋怨的口气说:“看看,看看!让你快起你不快起,它在里头化了。”没等我说什么,摁着我的脑袋便去洗脸。等我洗完脸时,外祖母早已放好炕桌,将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来了。</p><p class="ql-block">“腊八粥”是黄澄澄的黍子、通红的小豆、碧绿的绿豆和著名的沧州金丝小枣做成的,粘糊糊的,飘着诱人的香气。我捧着碗,迫不及待的吃起来,直到吃得差不多了,才想起问:“姥爷,为什么叫腊八粥?”外祖父就给我讲起来,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小的时候,给财主家放牛,过桥的时候,一头牛掉下去,摔断了腿。财主惩罚他,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不给他饭吃。后来他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四处找吃的,可屋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却发现有个老鼠洞,他试着用手去掏,还真掏出来老鼠藏在洞里的多种粮食,另外还有小枣。他高兴极了,就用这些煮了一锅饭吃了。因为这天是腊月初八,所以就把这种饭称作“腊八粥”。我问:“关他的屋里为什么还有锅和柴禾?”外祖父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我见难倒了外祖父,得意的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知道,“腊八粥”的典故来自印度佛教,说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下悟道,直到饿得体力不支的时候,一个少女送来一种乳糜,让他吃下。当他吃下这种乳糜以后,身上有了力气,立即成了道。因为那天也是腊月初八,所以,后来释迦摩尼的信徒们就将那种乳糜称为“腊八粥”。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权威,但乡下人还是喜欢外祖父的那种说法,或许他那种说法让老百姓听起来更舒服一些吧?过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但人们相信“人不该死总有救”这句话。或许正是这种信念,才给在苦海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一些活下去的信心。节日之所以成为节日,除去迷信的成分,大概总有一些人们的期盼在里面,使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中增加一份温暖,一份希望和一份信心。</p><p class="ql-block">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每到腊月初八,我家也会煮一顿腊八粥。现在的腊八粥,材质更加丰富,做法也更精致,但是却再也吃不到当年的那种味道,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也许,是因为外祖父逮的那只“腊八飞”真的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