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隋代此地已有村落。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秋,金兵佔领井陘。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在此设州,称威州,后仍沿用并分片建村,常在村名前冠一“威”字。 東街村全村423戶,1420人,黨員47人,兩位班子成員6人。耕地面積1509畝,村民主姓为陈、张、赵。主要農產品包括小麥、玉米、白菜、红薯、北瓜等,呈现出人勤物丰、四季分明的乡村风貌。 東街村村規民約。 村民環境保護文明公約。 威州鎮中心幼兒園。 水塔。 威州中心衛生院。 東街村水潤養殖場【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威州鎮東街村村西舊鱼种场 ,成立於2016年6月7日,占地面积22亩,拥有清泉水水源,场内建有30个水泥养殖池,水面積达7500平方米,采用工廠化養殖模式 。<br> 主要養殖美國加州鲈鱼、中華鲟鱼等,依托當地丰富的冷泉水資源,也养殖鲟鱼、<br>鳟鱼等冷水鱼 。<br> 2025年,该養殖场进行了養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内容包括建设育苗車間、場内道路、污水處理池,購置增氧机、溶氧控制器等 。】<br> 該漁場負責人陳國順先生。 觀音廟【當地村民俗稱“西觀音廟”。在村西,玉皇閣南側,坐北朝南,由山門、正殿組成,山門為兩隔扇木板門,上下四排每排四十個門釘,門上寫“觀音廟”,前出簷,硬山佈瓦頂。正殿為硬山佈瓦頂建築,面闊一間,進深兩間,前出簷,兩格扇木門連門窗,門楣寫“佛光普照”。廟內南、西、北三面墻上有彩色人物故事壁畫,廟西為藥王廟,門楣寫“有求必應”,兩側有對聯。依據廟內碑刻得出觀音廟明代廟宇,後多次重修,幾兩年再次重修。】<br> 廟外南墻嵌碑一:二零一二年農曆十月吉日立千秋功德.背面為:萬古流芳石碑一通、碑帽長0.71米,寬0.78米,厚0.24米。碑身高1.675米,寬0.75米,厚0.19米。碑座長1.06米,寬0.32米,高0.36米。 廟內西墻立碑二:萬曆二十一年黃鐘月吉旦脩橋會首趙國臣.李西湖重修橋記威州鎮修復石橋碑銘石碑一通、蛟龙碑帽和碑身联为一体,青石质地,碑帽高0.76米,宽0.94米,厚0.33米,碑身高2.12米,宽0.90米,厚0.30米,碑座為赑屃。碑文叙事了万歷十五年桥被冲毁镇義士李西湖管清氏等人樂善好施慨然就事之举。桥现已不复存在,仅存石碑一通。<br> 觀音廟廟西為藥王廟,門楣寫“有求必應”,兩側有對聯。面闊一間,進深一間,連體現代門窗。如意二級踏跺。 玉皇閣【位於村西,是該村較大建築,坐東朝西,磚石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閣上建廟,閣下通人,閣的南北側各有台階可上下閣,閣上月台兩側建有六角攢尖頂,斗拱琉璃瓦,彩色木涼亭,廟的東面供奉玉皇大帝,南北兩側墻上繪有神仙畫像,廟的西側供奉文昌君。】<br> 閣西南側立碑一: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一日立萬古流芳.背面為凌霄殿.修玉皇閣功德碑記石碑一通、碑帽長0.605米,高0.87米,厚0.312米。碑身高1.95米,寬0.81米,厚0.249米。碑座長0.97米,寬1.00米,高0.32米。 閣西北側立碑二:二零一四年三月三日立修玉皇閣功德碑记石碑一通、碑高1.88米,寬0.743米,厚0.175米。碑座長1.096米,碑寬0.497米,高0.395米。<br> 陈氏家譜廟【在玉皇閣東50米处、由正房、過廳、大門組成,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5平方米、門洞西墻嵌碑一:家規“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藹鄉裡教訓子孫。”石碑一通、碑高0.67米,寬0.35米。門洞東墻嵌碑二:祖訓“尚德傳世勤儉治家,讀書育人辛勤耕作。”高0.67米,寬0.35米。月台上留有过厅上拆下的砖雕,过厅新建。据碑文記載家譜廟为清代建築。】<br> 在西過廳屋內立碑三:陳氏家族理事會二零一九年四月重修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732米,寬0.652米,厚0.12米。碑座長0.807米,碑寬0.42米,高0.275米。 正房東西8米,南北5.70米,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五架梁,前出單步樑,前出簷出廊,硬山筒板瓦敷顶。門楣掛“追遠堂”牌匾。<br> 東側廊墻嵌碑四;八世孫候選儒學升堂撰幷書丹本支譜序石碑一块、碑長1.045米,高0.652米。<br> 西侧廊墻嵌碑五:同治十一年嵗次壬申季春月立家規禁约條款石碑一块、碑長1.00米,高0.642米。<br> 張氏宗祠【在村中部,坐南朝北,由大門、影壁、院落、正房組成,正房面闊一大間,進深兩間,前帶廊,兩格扇門上四排四十個門釘,門楣上嵌石匾一塊,上面“萬世流芳”,兩側為花窗,宗祠內北墻上掛族譜,院落西墻下壘放石碑五通。】<br> 東墻嵌碑一:大中華民國拾肆年立規則石碑一塊、碑長0,66米,高0.355米。<br> 西墻嵌碑二:大中華民國拾肆年立規則二石碑一塊、碑長0,66米,高0.355米。<br> 張氏宗祠【在村子的中部,坐北朝南,由大門、屏門、院落、正房組成。平門掛紅底金字“源遠流長”匾。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帶廊,四格扇木門,門楣掛“同根情深”匾,磚石木結構,單簷佈瓦頂應山頂式建築,正脊有寶瓶,兩側有望獸。兩格扇門上掛“源遠流長”藍底匾,上面掛“張氏宗祠”棕紅色匾,兩側為現代窗,】<div><br></div> 西廊墻立碑一: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廿九重修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634米,寬0.60米,厚0.12米。碑座長0.768米,寬0.40米,高0.278米。 東廊墻碑二:大明萬曆元年嵗次葵酉十一月初八立石碑一塊、碑長0.75米,碑高0.35米,厚0.19米。 碑三:歲在*拾貳年四月十六日立直隸真定府井陘縣威州東街居住“清故顯考”張公諱弘恩壽享七十五歲之靈柩,碑高0.92米,碑寬0.482米,厚0.19米。<br> 碑四:本支百世石碑一通、碑高1.39米,寬0.59米,厚0.20米。背面為大清光緒二十五年嵗次已亥年春月上**立重建碑記。<br> 觀音堂【为老母廟遗址,在村中部,背靠山坡,南面为街道,遗址上建新廟,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东西8米,南北5米,佔地面積40平方米。在廟内遗存石质佛像一尊,佛龛通高1.50米,其中帽高0.61米,宽0.88米,深0.82米,佛龛西侧刻有;大明隆庆五年字样,佛龛保存较好,外涂彩绘。从遗址存有的碑刻内容看,应为明代建筑。後代進行了重修。】<br> 在廟外存碑一:清同治十年十月立增修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246米,碑宽0.62米,厚0.205米。 碑二: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竣工重修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425米,寬0.735米,厚0.182米。<br> 碑三:大清康熙四十四年四月立重修碑記重修三官爺記石碑一通、<br> 趙氏祠【位於村中,坐北朝南,由大門、院落、正房組成。大門為硬山佈瓦頂,琉璃瓦敷頂,門楣上掛“趙氏祠”。祠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磚石木結構,明間兩格扇門,兩次間一馬三箭窗,前出廊,硬山琉璃瓦頂,祠堂前有古井一口。】<br> 碑一:乙醜年已亥月萬古千秋石碑一通、碑高1.680米,寬0.75米,厚0.158米。<div> 碑二:公元二零一九年九月功業長存石碑一通、碑高2.00米,寬0.744米,厚0.15米。</div> 關帝廟【在村東,坐東朝西,周圍都是農田,高台建築,由山門、正殿組成。山門硬山佈瓦頂,鐵製雙開門,<br> 廟門北側立碑一;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三日立功德碑樂善好施功德無量石碑一通、碑高1.48米,碑寬0.603米,厚0.13米。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明間兩格扇木門,門楣掛“忠義永德”匾額,兩次間為一馬三箭窗。硬山筒板瓦敷顶。<br> 在廟門南廊下立碑二: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九日志在春秋重遷關帝廟碑記,背面為萬古流芳石碑一通、碑帽長0.774米,高0.69米,厚0.22米。碑身高0.748米,寬0.748米,厚0.19米。碑座長0.926米,寬0.57米,高0.25米。 廟門北廊下碑三:立二零零零年五月十一日立流芳千古,背面為萬古流芳集資碑記石碑一通、碑帽長0.72米,高0.59米,厚0.19米。碑身高1.156米,碑寬0.67米,厚0.18米。碑座長0.912米,寬0.41米,高0.20米。<br> 關帝廟正殿南側為送子觀音廟,面闊三間,進深一間。<br><br> 關帝廟正殿北側為白觀音廟,面闊一間,進深一間。<br> 民居。 石雕迎風勾石, 影壁墻上嵌磚雕佛龕。 古井。 位於趙氏祠門口。 東街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