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 渭 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武功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紧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县已有2370多年历史。周秦汉唐时期,一直属于京畿之地。因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而得名。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教稼圣地,中华农都”。</p><p class="ql-block">《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书》亦言:“武王灭商,大告成功。”《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境内的漆水河。</p><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新石器时期,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二水汇于有邰”。有邰国就是武功古称,即炎帝后裔姜姓封地。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眉县全境,还有扶风中南部和岐山南部。正如《帝王世纪》云:“炎帝长于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p><p class="ql-block">传说黄帝的玄孙帝喾娶了有邰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姜嫄为妻。姜嫄履迹受孕,生的孩子叫弃。尧帝在位时,封弃为农官,赐姬姓,号后稷,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成为周民族的先祖。</p><p class="ql-block">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后人为纪念后稷功德,在此修筑了教稼台。最初为土台,汉朝时改为砖筑。历经沧桑,代有修葺,益增其制。上世纪80年代末再次依照“修旧依旧,维持原貌”原则进行了重修,系明清建筑风格,尽显古朴敦实,典雅壮观特色。</p><p class="ql-block">教稼台坐东朝西,形若覆斗,同古代粮食量具极为相似。台高9米,每边长12米,淳厚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互相联通,隐含春夏秋冬四季。寓意四季合序,时令顺畅;台体四周护栏桩数恰好为24级,隐含二十四节气。寓意节气轮回,风调雨顺;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后稷被誉为农业始祖,被尊为谷神,其事迹在《山海经》《诗经》《史记》等古籍中都有记载。教稼台是全国唯一一处古农业名胜,世界上最早的“农科所”,关中四大名台之首。台内有后稷的雕像,右手握锄,左手拥物,象征着农耕文明的起源。</p><p class="ql-block">武功是苏武故里。苏武,字子卿,民族英雄,西汉杰出外交家。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滞留十九载,仗节牧羊,忠贞不屈。死后葬于武功。如今这里修建的“苏武纪念馆”,依山傍水,古雅质朴。主要建筑有仿汉阙门、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以及苏武牧羊铜像、苏武墓祭台、墓冢等。</p><p class="ql-block">苏武墓冢为覆斗形,高4米,宽11米。两边为祭亭,中间为祭台。祭台为青石砌面,石雕围栏,环绕一周,更显肃穆典雅。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p><p class="ql-block">步入仿汉阙门,映入眼帘的是苏武牧羊铜像,浮现脑海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看到苏武手持旌节迎风而立,昂首挺胸,长须拂动,一身傲骨,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边的长廊上安装着36个镜框,铭刻着苏武的生平事迹。清廉、担当、忠诚、爱国的高尚品格作为苏氏家风、家训代代传承,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武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并在报本寺内修建了宝塔,后毁于战乱。</p><p class="ql-block">现存的报本寺塔为唐代风格,北宋年间重建。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整体结构为楼阁式,通高39.66米。七级八面,高耸云端。塔势雄伟,挺拔俊秀。1987年重新修缮时,地宫出土金棺、银椁、玉棺、舍利子、豹斑玉筒等国宝级文物100余件。轰动一时,震惊中外。</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敕封武功城隍神为“辅德王”,故武功城隍庙亦称“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始建于北周,以后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大修。其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都城隍府,坐北向南,宏伟高大,古朴典雅。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牌楼、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等,东西两侧有配殿。按照王府规模建造,献殿、正殿、寝殿都是面阔五间,以龙为主图案,以黄色为主色调。屋脊、屋面都是黄色琉璃。世有“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配王冠”之说。</p><p class="ql-block">“都城隍府”匾额悬挂于牌楼上方。牌楼通高12米、宽15米,为关中第一牌楼。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五彩闪耀,富丽堂皇。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p><p class="ql-block">走近后稷教稼台,触摸台边那些冰冷、坚固而又古朴的砖石,一种沧桑厚重的感觉油然而生,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开启的地方。来到苏武纪念馆,19载牧羊,饮雪充饥,家国情怀,正气浩然,令人感动不已。都城隍府建筑宏伟,报本寺塔挺拔俊秀。游览了这些古迹名胜,神清气爽。再咥几碗旗花面,味蕾大开。</p><p class="ql-block">人们都说“没吃旗花面,枉到武功县。”明孝宗起的名字,曾经的宫廷御膳。用鸡蛋皮切成的菱形薄片,配上葱花、黄花菜,把面抖落三下放进碗里,浇上滚烫的鸡汤,转眼间六只“小旗”在碗里舒展开来。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吃在嘴里,面条柔韧、爽滑;面汤酸香、醇厚。</p><p class="ql-block">正如武功民谣:“舀了一碗白细面,一揉揉成白鸡蛋。一擀擀成薄扇扇,一切切成一根线。下到锅里莲花转,端到碗里赛牡丹。”尝一筷头面,口感饱满,唇齿留香;喝一口汤,清亮滚烫,酸味悠长。就像看到的名胜古迹,山水美景,总是在心中荡漾。每每想起,心悦神怡。源远流长,永世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