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我应邀与张沁芳,马文亮,吕勤大,裴保平一起,慕名到临县邓家塔村去,来了个”五老头访古探秘邓家塔“。</p> <p class="ql-block">邓家塔是山西临县湍水头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东南北三面与方山县相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三层庭院。顶层倒塌,痕迹糢糊,已成废墟。二层也东倒西歪,摇摇欲坠,早应该是危房了。唯有一层的窑洞里有还住着一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主人是七十大几的一对夫妇。他们得知我们是专程来看古民居时,露出一脸的兴奋。热情介绍了该院落的布局结构。当说到原有的东西厢房以及秀楼,照壁,门楼,屏风,拴马桩等均遭毁废时,脸上又满是不甘和无奈。</p> <p class="ql-block">我们听两位老人讲述着邓家塔的历史,了解到该村在清末到民国时期曾是临县著名的“两塔”(张家塔,邓家塔)之一。由于政府保护不力,也没有人修缮,原有的古建筑群,才逐渐坍塌荒废,逐渐被人们遗忘。</p> <p class="ql-block">俩位老人不仅好客,也非常健谈。他们告诉我们说:邓家塔王家的产业曾被誉为“临县商贾第一村”。这是何等荣耀的家族啊!</p> <p class="ql-block">在老乡的热情坚持下,我们走到他家里去参观。站在传统老式的窑洞里,体验着儿时曾经的生活,欣赏着古朴的家俱,轻嗅着家里散发出的陈香,我不禁沉浸在了对过往的追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老人告诉我们,邓家塔王家兴旺时曾有兄弟三人。按大门,二门,三门区分。现在部分遗存建筑虽然破旧,但主体仍然静卧村里。</p> <p class="ql-block">凝视着墙上的相框,品味着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努力寻找着失去的记忆。几十年前,家家都有这样的相框。现在却很少能看得到了。</p> <p class="ql-block">一幅伟人像,慈祥而伟岸。历经半个世纪,伴随着社会变迁,经过了风雨沧桑。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妻,变成了古稀暮年,然而,唯一没变的是夫妻俩对敬爰的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怀念。我问二位老人,你们至今还悬挂主席像?老人回答道,要把他老人家一直供奉在自已的心里,且一尘不染。我心里暗自感叹,这才是共产党领袖的魅力啊!</p> <p class="ql-block">老人继续解说:王家以耕读传家,真城处世,以德养人,勤俭持家。家资稍丰后,在大武置办产业,经营商铺。到民国年间,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远近闻名,素有“临县邓家塔,大武半条街”之说。</p> <p class="ql-block">从老人家里出来,看门楼木雕字迹仍清晰可辩。遒劲有力的“守真”两字,早已失去了遮风避雨的护佑,孤零零,赤裸裸地暴露在烈日之下,坚守着自已的率真和朴实,折射出人生的真谛,守望着故土田园。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不离不弃的情操,不禁令我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堆放在墙根上的瓦当和砖雕,似乎在默默地坚守着心里的信仰,又似乎在嘲笑着主人的愚昧和无知,又或许是在叹息,在流泪,在回忆,在等待……。我默默祈祷,但愿珍珠终会发光,宝藏终会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石雕,被遗弃在路边。它的旁边就是万丈深渊。艺术在这里被藐视,文物在这里被践踏。一股悲哀之情在我心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古庙己不见踪迹。旧戏台破败不堪。但斑驳的墙上,仍可看出彩绘的遗存。雄伟的戏楼主体建筑在风雨飘摇中瑟瑟发抖。曾经的雕粱画栋,在野草丛中眼泪巴巴。舞台上仿佛又有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在演绎王家的发家史。</p> <p class="ql-block">民国吋临县两塔中的张家塔现为方山县管辖,近年来,赵家宅第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p> <p class="ql-block">曾经辉一时的邓家塔村,已经不能与张家塔民居相提并论了!</p> <p class="ql-block">不知曾经显赫一时的邓家塔王氏后人,看到如此萧条的祖业,有何感想?笔者建议临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旅发掘工作,对邓家塔王氏旧居进行抢救性开发,使这座被世人遗忘的古民居重放光彩,使王家发家致富的经验和过程再现世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感叹之余,留连再三,然后才离开了这个写满历史的古老村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