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中亚

朱继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5.7.16~7.26</b></p> <p class="ql-block">2025.7.16下午,搭乘东方航空MU6041航班,16:0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直飞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际机场,于当地时间19:35分到达阿拉木图。开始了探索神秘中亚四国之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亚(Central Asia)</b>,是指亚洲中部内陆地区。该概念最早由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狭义上一般限于“中亚五国”。“中亚五国”指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置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中亚地区是一些最早的古人类跨越亚洲迁徙的关键路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哈萨克斯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Kazakhstan</b></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قازاقستان رەسپۋبلىيكاسى,英语: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简称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英语:Kazakhstan),位于亚洲中部。首都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阿斯塔纳</b>(哈萨克语:Астана;英语:Astana),同时也是该国的第二大金融中心。俄语是必修语言。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全国设17个州、3个直辖市。首都阿斯塔纳。公元1456年建立哈萨克汗国,16世纪时哈萨克族分别发展,成为大中小三个玉兹。19世纪中叶遭俄罗斯帝国吞并。1936年建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12月16日独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立。哈萨克斯坦加强了与独联体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体化,2015年1月1日,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成立欧亚经济联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阿拉木图</b>: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潘菲洛夫公园、升天大教堂、麦迪奥山等。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城市,背后屹立着雄伟的外伊犁阿尔套山,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它。作为中亚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曾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中国的一个村落,直至1854年,一支来自俄罗斯鄂木斯克的哥萨克军队在此修建城堡,从而诞生了名为维尔内的城市。然而,在1881年,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非法占据了这片土地,中国因此失去了这片珍贵的故土。1921年,维尔内更名为阿拉木图,并成为了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首都。在中苏对立时期,苏军在这里大量驻扎,使得这片中国故土成为了扎向祖国的一根芒刺。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友好邻邦。古丝绸之路的雪山、绿洲、大漠和驼铃,都让中国游客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科尔赛湖(Kolsai Lake)‌,是哈萨克斯坦著名的高山湖泊,位于阿拉木图州,属于科尔赛湖国家公园。科尔赛湖群由多个相连的湖泊组成,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松树林和高耸的山峰。其海拔约为2000米,被形容为“北天山的明珠”。‌‌湖泊由雪山融水形成,水质清澈,湖面在阳光和云影的映衬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与质感,如同镶嵌在雪山脚下的翡翠。‌‌科尔赛湖国家公园以清澈的湖水和壮丽的山脉风光闻名。公园内除了湖泊,还有松树林、雪山等自然景观,适合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周边有恰林峡谷等自然景点,可自驾游览或徒步探索,体验雪山、峡谷与湖泊交织的壮丽景色。‌‌湖泊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日落时分尤为迷人,是拍摄风光照片的理想地点。‌周边提供徒步、露营等探险活动,适合寻求自然体验的游客。‌‌科尔赛湖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清澈的水质和原始森林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恰伦大峡谷: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以东约200公里,靠近中国边境,属于恰仑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是一座由河水切割而成的巨大峡谷,有着独特的地貌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全长约154公里(不同来源有差异,另有80-90公里的说法),最深处达300米,最宽处15公里‌。由恰仑河侵蚀沉积岩层形成,岩层历史最短2500万年,整体形成耗时约1200万年‌。以红砂岩为主,包含火山熔岩、砂岩、灰色碎石等,色彩呈红、橙、白、灰多层,形似“五花肉”或“火星表面”‌。岩石形似古堡,全长3公里,深100米,浓缩峡谷精华景观‌。保留冰河时代孑遗物种恰仑梧桐树,另有雪豹、狐狸、鹰等野生动物‌。部分岩石被赋予传说,如“武士石”象征哈萨克古代汗王化身‌。峡谷是猎鹰训练地,体现哈萨克游牧文化‌。</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第一总统公园,是以该国首任总统命名的地标性公园,以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命名‌。位于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依傍天山山脉‌,占地73公顷,建成于2001年‌。拥有阿拉木图最大喷泉及世界级气派大门‌。为纪念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种植了约100株云杉和桦树‌,园内设有总统雕塑,兼具自然景观与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纪念碑,1999年,冼星海纪念碑在阿拉木图市建成。今年即将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80多年前,祖籍广州番禺的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留下了中哈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两位音乐家的友谊历经时间洗礼不断延续升华,成为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与共的中哈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中哈双方应当铭记这段共同历史记忆,坚定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和联合国权威,努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多人文活力。</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独立纪念碑,阿拉木图独立广场(又称共和广场)是哈萨克斯坦旧都阿拉木图的市中心地标,以1999年修建的独立纪念碑为核心,象征国家政权与历史传承。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政治与文化象征。广场中央矗立着高28米的独立纪念碑,由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于1999年建成。纪念碑顶部为6米高的金武士立于带翼雪豹上的雕塑,寓意国家政权的稳固;基座四角分别设置“天上的智者”“大地的母亲”及两名骑马孩童的雕像,象征历史传承与未来希望。‌‌设计元素融合哈萨克民族符号与现代艺术,雪豹作为国兽代表力量,金武士则象征守护者角色。四周浮雕描绘哈萨克斯坦重大历史事件,形成露天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市政府大楼,位于独立纪念碑马路对面隔街相望。原为哈萨克斯坦首都总统府,1991年独立后,首都迁都阿斯塔纳。</p> <p class="ql-block">潘菲洛夫28步兵纪念公园,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核心历史景观,占地18公顷,位于果戈里大街,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该公园以纪念二战莫斯科保卫战中牺牲的28名苏联红军战士而命名,其中10名是阿拉木图本地人。1941年11月,苏军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在莫斯科郊外阻击德军坦克时,28名勇士因弹药耗尽而用燃烧瓶、集束手榴弹等武器继续抵抗,最终全部阵亡并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公园于1942年建成,内含长明火、光荣纪念碑等设施,现为当地人缅怀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潘菲洛夫-28勇士战争纪念碑,燃烧至今的长明火台,象征英雄精神永续。</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武器与军事装备露天博物馆并非专门的军事装备展示场所,位于潘菲洛夫28步兵纪念碑对面。是著名的综合性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二战期间苏联军队使用的军事装备,包括T-34、T-44、T-55坦克、1931年产230毫米榴弹炮,以及著名的“卡秋莎”BM-13火箭炮作战车辆。</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升天大教堂,是一座东正教主教座堂(糖果色),始建于1907年,以其独特的木质结构和宗教历史意义闻名。隶属于俄罗斯东正教会。该教堂不仅是当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宗教地标之一。‌‌‌‌始建于1907年,苏联时期曾改为博物馆使用,1995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归还东正教会并恢复宗教功能。‌‌全木质结构,高达56米,为世界现存第二高的木结构建筑。未使用一根钉子,抗震性能卓越,1911年阿拉木图大地震中幸存。‌‌‌‌哈萨克斯坦东正教徒约占人口26%,教堂是当地俄罗斯族信仰的核心场所,1月7日东正教圣诞节为该国法定假日。‌‌‌‌教堂坐落于潘菲洛夫公园内,周边有28勇士纪念碑,体现了哈萨克斯坦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绿巴扎(Green Bazaar),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市场,已有百年历史,曾是该市市中心。市场以整齐有序的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商品著称,是体验当地生活的重要场所。市场内所有工作人员统一穿着绿色制服,摊位摆放整齐,适合拍摄人文照片。第一层主要为水果、干果、香料、奶制品等;第二层多为餐厅,提供传统哈萨克族抓饭,口味略干且油量较大。烟火气浓厚‌:这里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体验鲜榨果汁、苹果等当地特产。</p> <p class="ql-block">麦迪奥风景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外伊犁山麓阿拉套山上,海拔1691米,距阿拉木图市18公里,可俯瞰城市全景。该区域1972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冬季运动综合体,核心设施麦迪奥滑冰场面积10500平方米,冰层厚度达2.3米,全年可用,1975年获原苏联国家奖金,被誉为“世界上最出色的滑冰场”和“纪录的摇篮”。滑冰场与琼布拉克滑雪场之间建有防洪防泥石流大坝,1964年始建、1980年竣工,海拔1750米,坝高150米、长530米,坝顶可通行车辆。滑雪场最高峰海拔3160米,通过4.5公里缆车系统与麦迪奥运动中心相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境外传递首站于麦迪奥滑冰场启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担任首棒火炬手,雅典奥运拳击冠军阿塔耶夫完成滑雪传递。</p> <p class="ql-block">科克托别山:阿拉木图的一个重要地标,山上有观景台,可以俯瞰阿拉木图的城市美景。‌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南部的著名地标性山脉,海拔1070米,因山顶的科克托别电视塔和全景观景台成为城市核心观光区,其别名绿山,源于哈萨克语对地形特征的描述。</p><p class="ql-block">俯瞰阿拉木图全景(请横着看)</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电视塔</p> <p class="ql-block">游览CYHKAP度假区,观赏鹰🦅的表演、饲养和驯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塔拉兹</b>(Тараз,Taraz),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河畔,邻近吉尔吉斯斯坦,是哈萨克斯坦较为古老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Ekturmas墓,全称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是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历史遗迹,位于突厥斯坦市(Turkistan),曾作为哈萨克汗国首都。该陵墓由帖木儿下令建造,融合波斯、突厥及中亚风格,主穹顶采用蓝釉瓷砖装饰,内部雕刻与彩绘工艺精湛,是中亚伊斯兰建筑的典范。 陵墓始建于14世纪末,由帖木儿为纪念其宗教导师艾哈迈德·亚萨维建造。虽未完工(部分墙体未贴砖),但已成为穆斯林朝圣地。其建筑群包含地下清真寺、古代浴房等设施,兼具宗教与文化功能。 ‌</p> <p class="ql-block">塔拉兹考古公园,位于‌塔拉兹古城考古遗址‌内,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塔拉兹古城考古遗址‌:位于观景塔东侧,自2011年起进行发掘,展示了唐朝时期高仙芝率领的军队留下的城墙、城门、集市、驿站、供水系统及袄教祭坛等遗迹,还有伊斯兰时期清真寺和经堂学校。 ‌达武特拜陵墓及商队驿站考古遗址‌:位于喀喇汗陵墓东侧,保留了8-12世纪的驿站格局和清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江布尔州历史博物馆,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该博物馆于2019年12月25日正式开放,是“Old-Taraz”文化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外部以蓝绿色调为主,内部装饰以白色为主,融合了哈萨克族传统装饰图案和清真寺的马赛克设计。建筑融合了现代全息显示技术,通过虚拟形式展示历史建筑和文物。馆内分为四大主题展区:史前文化‌、塔拉兹历史‌、哈萨克民族志‌、奥利阿特时代‌(展品包括古钱币、家居用品、手稿、美术作品等,数量超过6.5万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吉尔吉斯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Kyrgyz</b></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坦共和国(俄语:Кыргы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英语:Kyrgyz Republic),简称“吉尔吉斯斯坦”(俄语:Кыргызстан[1],英语:Kyrgyzstan),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国。面积为19.99万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1月,吉尔吉斯斯坦人口720万。<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比什凯克</b>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公元前3世纪已有文字记载。6-13世纪曾建立吉尔吉斯汗国。16世纪被迫从叶尼塞河上游迁居至现居住地。1876年遭俄罗斯帝国吞并。1936年建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1日独立,改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语国家组织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比什凯克</b>(英语:Bishkek,柯尔克孜文西里尔字母:Бишкек,柯尔克孜文阿拉伯字母:بىشكەك),为吉尔吉斯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楚河州首府,位于吉尔吉斯坦北部,坐落在吉尔吉斯阿拉套山山麓,楚河盆地中央,全境被楚河州阿拉穆登区环绕,面积160平方千米。比什凯克下辖4个区。人口约为1074075人。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北部的楚河河谷,阿拉尔恰河、阿拉米丁河和楚河大渠穿城而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比什凯克本义“牛奶棒”,原是个牧民集市。1864年并入俄国后设立地方政权。1878年建市。192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定都比什凯克,并以红军统帅伏龙芝之名改名“伏龙芝”。1936年吉尔吉斯加盟苏联,1991年宣布独立,恢复比什凯克本名。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中心,市区有吉尔吉斯话剧院、歌剧和芭蕾舞剧院等公共文化机构。是中亚地区一个重要工业城市,是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区域金融和物流中心,电力、机械、仪器、电器制造是工业主导部门。比什凯克境内建有玛纳斯国际机场,设有美国空军基地,俄罗斯在附近设有康德空军基地,市内设有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吉尔吉斯国立大学等机构。</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胜利广场,长明火一年四季熊熊燃烧,广场中心三个巨大的花岗石牌坊合并,形成了蒙古包的剪影。广场上的当地人称,这主要是纪念在二战时期牺牲的烈士,这些烈士是儿子也是父亲,代表一种顽强的精神。按照吉尔吉斯斯坦多年形成的传统,每年5月9日会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每逢周末,全国各地的许多新人都会到比什凯克市的胜利广场敬献鲜花、合影留念,以祈求幸福,平日也是市民旅游前来拍照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市中心的阿拉套广场是城市的主要景点之一,每年独立日等重大国家和民族节日,这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广场北侧是吉国家历史博物馆,广场西侧是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大厦。位于楚河大街和玛纳斯大街西北侧的国家音乐厅坐落在比什凯克市又一重要建筑群的中心。国家音乐厅对面矗立的宏伟的前苏联建筑是比什凯克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栋四方形的大理石建筑,外立面层层缩进,具有新野兽派风格。</span>位于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阿拉图广场正中央,是一家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分别展示了吉尔吉斯的历史、民俗和文化。藏品非常丰富。二层是关于吉尔吉斯在苏联革命和建设成就的,三层是关于吉尔吉斯人民的生活文化和艺术的各种展览。博物馆顶部的壁画和中层的雕塑非常有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层正中间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的“列宁”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国会大厦(原总统府)现为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大厦,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是该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原为苏联时期修建的要塞,后经多次改建,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成为总统府,2010年更名为议会大厦。位于楚河盆地中央,被阿拉穆登区环绕,是比什凯克的核心区域。现为议会大厦,承担立法职能,周围有老广场、Oak公园等历史遗迹。 ‌</p> <p class="ql-block">中央清真寺,其全名为伊玛目萨拉赫西中央清真寺。是比什凯克的建筑瑰宝,完工于2018年,历时6年建造,期间得到了土耳其方面的慷慨资助。走近它,四座宣礼塔以优雅对称的姿态耸立,令人叹为观止。踏入清真寺,其宏伟壮观之景扑面而来,奥斯曼复兴风格的华丽与宁静交织,让人流连忘返。据传,这里可同时容纳上万名信徒共同祈祷,其神圣与庄严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Oak公园</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图腾式墓碑</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荣耀归于勤劳的人民,永恒的光荣纪念碑。纪念为保卫苏维埃政权阵亡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玛纳斯英雄广场,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是该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广场以玛纳斯雕像为核心,这座高达45米的骑马雕像展现了吉尔吉斯民族英雄的英勇形象,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玛纳斯雕像高达4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骑马雕像之一,由纯铜铸造,重达12吨。它以史诗英雄玛纳斯命名,象征着吉尔吉斯民族的英勇与民族精神,每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伏龙芝故居博物馆,在市中心的阿拉套广场附近,是一幢苏式建筑。博物馆共三层,参观从第三层开始,三楼是整个博物馆重点展馆,展品资料分别以伏龙芝童年与青春、伏龙芝在三次革命中、内战“东线”、内战“ 突厥斯坦阵线和巴斯马基主义”等四个方面分区展出,最后还有伏龙芝家的家具和铜像。二楼展馆主要展出伏龙芝获得的功勋草和家族荣耀,和一些服饰和工作生活照片。一楼展馆是以1:1复制了伏龙芝出生的房子,内面布局按原来的设布置,家具大都是从原址搬来。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俄语: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Фрунзе,英语:Mikhail Vasilyevich Frunze,1885年2月2日一1925年10月31日),苏联工农红军统帅,军事理论家,开创了将革命激情和现代化武装相结合的道路。伏龙芝出生于俄国的土耳其斯坦一个殖民小镇比什凯克,他的父亲曾是沙皇军队的一名军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曾叫伏龙芝城。</p> <p class="ql-block">托克马克(吉尔吉斯语Токмок/Tokmok,俄语Токмак/Tokmak),是一个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北部的城市,2005年时有人口60,654人。现今托克马克的居民多有东干人。海拔约816米。在城中可望见远处的皑皑的雪山。由于中亚在历史上的战乱不止,各个民族之间的迁徙异常频繁,也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如碎叶城、八剌沙衮(Balasagun)、虎思斡耳朵等。</p> <p class="ql-block">李白故乡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碎叶城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建置,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割让于突骑施汗国。碎叶镇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位于中亚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后迁徙至中亚碎叶城。他二十岁时出川漫游,结交名流,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天宝初年,他供奉翰林,但因权贵谗悔被排挤出京。此后,他游历各地,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晚年因永王李遴反叛事件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最终病死于安徽当涂县。</p> <p class="ql-block">布拉纳塔(Buranatow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兰那塔,又称诗歌塔),</span>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的千年古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0至11世纪,现为吉尔吉斯斯坦最古老的历史纪念碑建筑之一。</span>原为10-11世纪突厥喀拉罕王朝古城巴拉萨根城内的唯一保存建筑,现为当地重要历史遗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高45米,历经多次地震损毁后现存高度为25米。塔身为陡峭阶梯结构,内部楼梯仅36米长且垂直陡峭,可攀登至塔顶。塔体雕刻有宗教图案和符号,外部延伸至塔顶的楼梯保留至今。</span>现古塔高21米,宽6米,原高度达44-48米,由红砖建造。内部设有螺旋梯,游客可登塔远眺。附近设有小型博物馆,陈列当地出土文物及收集的突厥人墓碑(石头人)。曾作为清真寺尖塔,后因地震损毁上半部分。现为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展示点,距离首都比什凯克88公里。 ‌<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古丝绸之路地标,曾是9世纪末喀拉汗国的重要遗址。与周边城堡、墓碑及陵墓群共同构成公元9世纪末的遗迹,见证古代文明与商贸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伊塞克湖(Issyk-Kul,Lake),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的天山山脉北麓的伊塞克湖盆地,湖面积约6236平方千米,湖水体积17350亿立方米。在世界高山湖泊中,伊塞克湖按面积仅次于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Titicaca,Lake),是世界第二。按湖深和湖水量计算,则居世界首位。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的旅游胜地和疗养区。四面环山,南为帖尔斯克伊山,最高海拔5200米;北为昆格伊山,海拔4700米。高山区冰川面积为650平方千米。是地壳断裂陷落形成。位于大陆性气候带中部,气候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5~25℃。湖流域面积为2.2万平方千米,属于封闭内陆湖,没有出口,每一年地表水补给为13亿立方米,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为330毫米,这里湖面蒸发量为820毫米。湖中有20多种鱼,湖的东、西岸是水鸟过冬之地。过冬鸟主要有潜鸭、绿头鸭、秃头蹼鸡和水鸭等。</p> <p class="ql-block">阿拉阿查国家公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南40公里处,建立于1976年,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公园覆盖阿拉阿查河峡谷及周边山脉,海拔跨度从1500米至4895米,包含20多个冰川、50余座山峰及多条冰川融水河流。冰川融水形成多条河流,贯穿峡谷形成瀑布与温泉景观。夏季可见高山草甸和野花遍地的草场。阿拉阿查峡谷,是吉尔吉斯斯坦的著名自然景观,属于阿拉阿查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该峡谷由阿拉阿查河长期侵蚀形成,拥有独特的峡谷地貌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峡谷地处天山山脉核心区。园内自然景观以高山草地、原始森林、终年积雪山峰为主,栖息雪豹、野山羊等野生动物。全年适宜徒步、滑雪、登山等活动,每年5月1日举办高山节吸引游客野营。</p> <p class="ql-block">峡谷、冰山,河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乌兹别克斯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Uzbekistan</b></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语:Oʻzbekiston Respublikasi,英语:Republic of Uzbekistan,Uzbekistan),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俄语为通用语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什干市</b>(乌兹别克语:Toshkent)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是世界上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兹别克族占83.8%,俄罗斯族占2.3%,塔吉克族占4.8%,哈萨克族占2.5%,国土面积44.89万平方公里,首都塔什干,全国划分为1个共和国、12个州和1个直辖市。公元9-11世纪,乌兹别克民族形成,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4世纪中叶,建立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16-18世纪,建立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19世纪60年代,遭俄罗斯帝国吞并。1924年建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产国和第2大棉花出口国,世界第7大黄金生产国,同时也是区域内重要的天然气、煤、铜、石油、银和铀生产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塔什干</b>(乌兹别克语:Toshkent),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州首府。塔什干是乌兹别克语石头城的意思,具有2500年的历史。常住约人口301.9万。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部、恰特卡尔山脉西面,锡尔河右岸支流奇尔奇克河谷地的绿洲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著名的“丝绸之路”便经过这里。我国古代的张骞、法显、玄奘都曾留下过足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有“太阳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巴拉克汗经学院(Bala-Khan Madrasah),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老城区的重要宗教文化地标,始建于1550年,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该建筑群包含清真寺、经学院及陵墓等,是当地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帖木儿帝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主体为伊斯兰风格建筑,融合了传统装饰艺术,内部藏有珍贵宗教文献。其所在的哈兹拉提依曼建筑群还包括提亚导师清真寺、卡发沙西陵寝等,共同构成塔什干最完整的宗教文化景观。学院由昔班尼王朝建立,曾作为宗教教育场所,培养了众多宗教学者。1868年塔什干大地震中受损,后经修复恢复原貌。 ‌</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独立广场,是乌兹别克斯坦最重要的广场,占地 12 公顷,是自由和独立 的象征,也是希望之地,一代人的理想变为现实,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广场西侧有闪亮的白色建筑【塔什干市政厅大楼】,北侧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独立和人道主义纪念碑】和【幸福母亲像】。广场总是人山人海,是外国游人参观塔什干的必游景点,也是国内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独立和人道主义纪念碑”,位于独立广场北面,纪念碑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独立纪念碑和幸福母亲像。独立纪念碑建于1991年,外形为一个巨大的金色地球,上有乌兹别克斯坦版图,象征着乌拥有主权,希望融入国际社会。幸福母亲像建于2006年,为一个善良的母亲怀抱婴儿的造型。母亲高6米,婴儿长3.5米。母亲坚定地守护着婴儿,预示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永远捍卫自己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塔什干市沙拉夫·拉希多夫街区,其前身为1876年建立的塔什干公共博物馆,后改称人民历史博物馆。1992年经乌兹别克斯坦内阁决议重建并更名为现名。该馆建筑采用不对称立方体设计,体现东方建筑学中的"永久"理念,馆藏文物达30万件,覆盖考古学、古钱币学、民族学等领域,藏品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000年的石刻避邪物、青铜器至14-15世纪钱币武器等,同时展示乌独立后工业、农业、教育等各领域发展成就。</p> <p class="ql-block">哈兹拉提伊玛目建筑群,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老城区的核心伊斯兰宗教中心,包含清真寺、经学院和陵墓等历史建筑,以其独特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珍贵文物闻名。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老城区中心,由四座主要建筑构成:⒈哈兹拉提伊玛目主麻清真寺‌:主体建筑,拥有两座54米高的宣礼塔和蓝底描金穹顶。⒉玛依·穆巴拉克经学院‌:藏有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奥斯曼时期鹿皮抄本)。⒊巴拉克汗经学院‌:现为文化展示空间。⒋阿布·巴克尔·卡法尔·沙希陵墓‌:纪念首位塔什干伊玛目的圣地。‌‌伊斯兰风格主导‌:蓝色瓷砖穹顶、几何镂空窗棂与53-54米高的宣礼塔体现经典伊斯兰美学。‌‌‌‌多国建材融合‌:檀香木廊柱来自印度,绿色大理石来自土耳其,蓝色瓷砖来自伊朗。‌‌内部铺设巨型蓝色地毯,光线通过拱门倾泻形成神圣氛围,兼具宗教活动与艺术价值。‌‌始建于16世纪布哈拉汗国时期,2007年经总统令修复重建,恢复历史原貌。‌‌作为乌兹别克斯坦官方宗教中心,至今仍是穆斯林重要礼拜场所,并以首位伊玛目哈兹拉提·卡法尔·沙希的陵墓得名。‌‌藏有沾有第三位哈里发血迹的《古兰经》及历代手抄本,对研究伊斯兰文化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哈兹拉提伊玛目清真寺,是塔什干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之一。清真寺坐落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综合体内,周围环绕着其他重要建筑。清真寺以其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吸引着游客,蓝色的圆顶和细致的瓷砖装饰是其显著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中亚建筑风格,感受浓厚的宗教氛围。清真寺内部宽敞明亮,装饰有精美的阿拉伯书法和复杂的几何图案。这里也是了解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化和历史的理想场所。参观哈兹拉提伊玛目清真寺时,建议游客穿着得体,以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无论是建筑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哈兹拉提伊玛目清真寺都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伊斯兰研究所,更准确的名称通常是(塔什干伊斯兰学院)或(塔什干伊斯兰大学),其正式乌兹别克语名称为Toshkent Islom Akademiyasi。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官方伊斯兰高等学府。直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穆斯林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管理国内伊斯兰事务的最高官方机构。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宗教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为乌兹别克斯坦各地清真寺培养伊玛目(教长)、哈提布(主麻日宣讲师)、宗教教师等。进行伊斯兰学术研究,开展伊斯兰神学、教法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中亚伊斯兰传统背景下。推广官方认可的宗教理解:教授符合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政策、强调温和、宽容、反对极端主义的伊斯兰教保存和研究中亚伊斯兰遗产:关注该地区丰富的历史和学术传统。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或更早的宗教学校,但作为现代高等学府,它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1991年后)得到显著发展和提升的。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重视该学院的建设,将其作为国家管理宗教事务、培养爱国爱教宗教人士、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库克尔达什经学院(Kukeldash Madrasah),是中亚最古老的经学院之一,始建于16世纪,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Beruni Avenue Relief Road附近。该学院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著称,曾是中亚最大的神学院。主体建筑保留了传统的伊斯兰风格,内部装饰简洁庄重,红色碎石铺就的小径和对称的庭院设计展现了16世纪宗教建筑的典型特征。尽管历经岁月变迁,部分区域曾被用作仓库,但在近年通过修复恢复了经学院功能,目前仍可见到整洁的教室和宗教仪式场景。 ‌</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白清真寺(Minor Mosque)‌又名米诺清真寺,始建于2013年夏天,采用传统的东方建筑风格,首都塔什干的现代化伊斯兰建筑典范,2014年建成后迅速成为城市文化地标,融合传统伊斯兰建筑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以其纯白色调和独特文化象征意义,因其通体白色大理石材质被称为“白清真寺”。‌‌‌‌小清真寺与旧式砖造清真寺的不同在于使用了白色大理石作装饰。这使得小清真寺在晴朗的天空下非常耀眼夺目,其绿松石圆顶似乎随着耀眼的光芒而在天空中消失一般。寺内能容纳超过2,400人。小清真寺分为带露台的开放式前部和带有镀金 mihrab 的圆形大厅,墙上的半圆形壁龛代表朝向麦加的方向,其上装饰着古兰经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楚苏集市(Chorsu Bazaar),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老城区中心市场,因其巨大的圆形穹顶建筑群被称为“圆顶集市”。该市场位于老城区中心,是当地重要的商业枢纽和宗教活动场所。圆顶建筑直径达75米,外观类似帐篷或大伞,顶部覆盖中亚游牧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阳光通过顶部天窗照射市场内部,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该建筑群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现为当地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集市除三层主建筑外,还包含外围市集,主要经营食品(蔬菜、水果、坚果、香料等)、日用品(服装、电器、工艺品)、特色小吃(现场烤馕和餐饮)等。</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电视塔,是中亚地区最高的建筑, 高达375米,电视塔从1978年开始建造, 建造时间超过6年,于 1985年1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1985年1月15日国家委员会签署了关于中亚最独特建筑 - 塔什干电视塔的法案,电视塔成为了乌兹别克斯坦高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象征。塔什干电视塔是一座独特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纪念广场(Memory Square),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历史地标,主要用于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及为独立与自由献身的人们。该广场最初名为无名烈士广场,1999年更名为纪念广场,并树立了哀伤母亲纪念碑(1999年5月9日揭幕),碑前长明火象征对英雄的永恒纪念。 ‌纪念广场由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于1999年下令修建,旨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者。广场内设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木雕长廊,刻有在战争中牺牲的公民名单,成为国家荣誉与纪念的核心场所。 ‌广场中央的哀伤母亲纪念碑高约12米,由黑色大理石制成,碑身刻有乌兹别克斯坦国徽和“祖国——记忆”字样。碑体下方设有长明火装置,象征永恒的追思。 ‌</p> <p class="ql-block">地震纪念碑(Monument of Courage)‌,为了纪念1966年塔什干大地震死难者而建,纪念碑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造型是一对男女组成的石刻雕像,展现了面对灾难时的勇敢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亚洲抓饭中心(全球最大的抓饭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抓饭是当地的国宾饭,也是乌兹别克斯坦本地人民招待贵宾的特色饭,不管是女儿出嫁,孩子出生等都会做香喷喷的手抓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撒马尔罕</b>,(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的起源地),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素有“ 中亚的雅典”之称,2500 年以来,印度,波同时留下的还有灿烂的精神财富。这使撒马尔罕成为公认的“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诸多古文明交融碰撞,经过历史更迭和岁月发酵,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 或Самарканд) 意为“肥沃的土地”。中国古代称之为“康居”,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中亚著名古城和旅游、文化中心,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城市,被称为“古丝绸之路明珠”。2000 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夏伊辛达陵墓群,(Shah-i-Zinda)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著名历史遗迹,由约20余座14-15世纪的伊斯兰陵墓组成,以蓝色瓷砖装饰和帖木儿王朝女性家族墓葬为特色,被誉为“永生王之墓”。核心是7世纪伊斯兰传教士库萨姆·伊本·阿巴斯的陵墓,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表兄弟,因传教殉难后被尊为“永生之王”(Shakhi Zinda)。14世纪帖木儿帝国时期,其家族女性成员及权贵陆续安葬于此,形成长约500米的陵墓大道。‌‌‌‌陵墓群以波斯-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外墙覆盖青金石蓝、绿松石色等釉面瓷砖,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书法细腻繁复,部分陵墓如Shodi Mulk Oko(帖木儿妻子之墓)尤为精美。‌‌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通过拱门连接,中央为库萨姆陵墓,周围环绕帖木儿家族墓室,整体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雷吉斯坦广场,这个名字在塔吉克语中意为“沙地”,曾是中世纪撒马尔罕的商业中心。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中心的标志性景点,以其壮观的建筑群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宏伟的广场空间开阔,三面分别耸立着三座古老的伊斯兰神学院:<i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乌鲁别克神学院</i>(Ulughbek Madrasah,建于1417-1420年)、<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季里雅-卡利神学院</i>(Tilla-Kori Madrasah,建于1446-1460年)和<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谢尔多尔神学院</i>(Sher-Dor Madrasah,建于1619-1639年)。这些神学院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老建筑之一,即使在撒马尔罕地震频发的时期,它们依然屹立不倒,展现了当时建筑师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兀鲁伯神学院(Ulughbek Medressa)‌:这是雷吉斯坦广场左侧的建筑,也被称为乌鲁格别克书院或乌鲁别克神学院。它建于15世纪,是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兀鲁伯所建,是帖木儿王朝时期的重要学府之一。兀鲁伯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都有卓越贡献。这座神学院不仅是中亚地区最古老的经学院之一,还曾是当时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它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建筑风格而闻名,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亚、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建筑元素,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学院内部有两个依华厅,是过去讲经的场所,依华厅上面的拱顶采取了蜂窝状的结构,布满了花纹。此外,学院的正门和彩色的穹顶是用各种色彩的陶瓷装饰的,后遭地震破坏,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径13米的新穹顶,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属结构。</p> <p class="ql-block">谢尔多尔神学院(Sher Dor Medressa)‌:这是雷吉斯坦广场右侧的建筑,也被称为悉多书院或狮子经学院。它建于17世纪,整体是仿照兀鲁伯神学院建造的,但占地面积要小一些。谢尔多尔神学院在装饰上采用了伊斯兰教严格禁止的具象动物,如狮子和太阳神,因此而得名。进入学院后,抬头可见精雕细琢的铂金打造的穹顶,金碧辉煌,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季里雅-卡利神学院(Tila-Kari Medressa)‌:这是雷吉斯坦广场中间的建筑,也被称为提拉卡力清真寺及书院。它建于18世纪,是三座建筑中最年轻的,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季里雅-卡利神学院内有一座清真寺,其内部的穹顶是用金箔绘制花纹的,可以说是整个中亚地区最美丽的穹顶纹饰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尔·埃米尔陵,是帖木儿王朝的家族陵墓,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修建于1404年,是为帖木儿最喜爱的长孙穆罕默德·苏丹建造的陵墓。该陵墓融合了伊斯兰建筑风格与奢华装饰,现为乌兹别克斯坦重要历史遗迹。古尔·埃米尔陵最初由穆罕默德·苏丹于1403年发起建造,作为伊斯兰学校和陵墓的复合建筑。1404年,帖木儿视察时要求加速建造,但不久后他远征明朝途中病逝,最终与孙子穆罕默德·苏丹共同安葬于此。穹顶采用蜂窝拱结构,外墙装饰以马赛克拼花、金箔和彩绘,内部墙壁镶嵌玉石,整体风格融合了伊斯兰艺术与中亚奢华传统。包含陵墓主体与伊斯兰学校(khanaka),穹顶由64道圆楞条象征穆罕默德在世64年,两座高塔则饰有库法字体阿拉伯文。现存的古尔·埃米尔陵主要为陵墓基座部分,内部实际遗体安放于地下地窖。</p> <p class="ql-block">阿米尔·帖木儿座像(Amir Timur,1336–1405年)是14世纪中亚最具影响力的征服者之一,其建立的帖木儿帝国横跨中亚、波斯、南亚及西亚,被誉为“跛子帖木儿”或“帖木儿·兰格”(因战场受伤致残而得名)。出生于察合台汗国的渴石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出身巴鲁剌思部,虽非成吉思汗直系后裔,但以“驸马”自居,宣称继承蒙古帝国的政治遗产‌。青年时因反抗东察合台汗国将领也里牙思火者而流亡,后加入雇佣军,在战斗中失去两指并跛腿,获得“跛子帖木儿”的绰号‌。1370年,帖木儿击败西察合台汗国,定都撒马尔罕,开始扩张。其军事战略融合蒙古骑兵战术与波斯文化,曾击败金帐汗国和奥斯曼帝国‌。帖木儿一生罕有败绩,1395年摧毁金帐汗国,1402年安卡拉战役中击败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威震欧亚‌。帖木儿推崇波斯文化,资助学者与艺术家,推动“帖木儿文艺复兴”,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等建筑至今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塔吉克斯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Tajikistan</b></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语:Ҷумҳур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英语:The Republic of Tajikistan),简称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杜尚别</b>(Dushanbe)是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也是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共有86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族约占80%,乌兹别克族占15.3%,俄罗斯族占1%,全国分为3州1区1直辖市。公元9-10世纪塔吉克民族基本形成。13世纪被蒙古鞑靼人征服。1868年遭俄罗斯帝国吞并。1929年建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9月9日独立,实行总统制。塔吉克斯坦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结构较为单一。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多年内战使塔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从1997年开始经济逐步回暖,并从21世纪伊始发行新的货币,稳定并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塔吉克斯坦是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伊斯兰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杜尚别</b>(俄语:Душанбе、英语:Dushanbe),是塔吉克斯坦的首都,居民主要为塔吉克人,其他民族有塔塔尔人、乌克兰人等。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467名。杜尚别名称在波斯语解作“星期一”,这亦指杜尚别著名的星期一市场。 1929-1960年曾名“斯大林纳巴德”。1961年改今名。塔吉克斯坦经济、文化中心。在塔吉克斯坦西部吉萨尔盆地中。原为小山村,1925年建市。交通枢纽。有窄轨铁路通铁尔梅兹等地,并有公路干线北通苦盏,东至霍罗格。航空要站。工业以棉纺织、缫丝、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纺织机、农机、电缆、家用电冰箱等)为主。设有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和高等院校。</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934年8月12日,2013年3月迁入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的新馆。该馆设有22个展厅,展览内容涵盖自然史、古代史、中世纪史、现代史及美术领域,馆藏文物从建馆初期的530件增至21世纪初的5万余件。2024年6月承办了"未来世界"国际青少年艺术展演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杜尚别的国旗旗杆高达165米,是世界最高旗杆,位于市中心的国旗广场。该旗杆周围环绕花园与喷泉,夜晚灯光璀璨,被誉为中亚的“小巴黎”。 ‌</p> <p class="ql-block">索姆尼广场(又称索莫尼广场),是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核心地标,集中体现了该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政治象征。广场矗立着“波斯语诗歌之父”阿卜杜拉·鲁达基的雕像,以及塔吉克民族之父伊斯玛仪·索莫尼(撒马尼德王朝创始人)的雕像,象征塔吉克的文化根源‌。国徽塔、总统府等建筑群环绕,展现国家政治权威‌。广场内的国家图书馆由中国公司建造,是“中塔友谊”的显著标志‌。索姆尼广场是塔吉克斯坦政治、历史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浓缩体现‌,适合对中亚文化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游客深度探访。</p> <p class="ql-block">鲁达基雕像,是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标志性景点,位于市中心的鲁达基花园内。鲁达基(Abu Abdullah Rudaki)是塔吉克-波斯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创作对塔吉克斯坦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的雕像被视为两国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中塔友谊的实体化体现。雕像位于杜尚别市中心的鲁达基花园内,该花园与胜利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相邻,虽地处繁华区域,但花园内保持宁静氛围,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杜尚别索莫尼雕像,是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索莫尼广场入口处,由伊斯梅尔·索莫尼(Ismail Samani)的雕像组成。他是波斯在中亚建立的萨曼王朝国王,被尊为“塔吉克民族之父”,因他在统治时期推动了塔吉克民族在中亚地区的形成。索莫尼是波斯萨曼王朝的创始人,其统治时期(750-873年)被视为塔吉克民族形成的关键阶段。他的雕像现位于杜尚别市中心广场,成为该国民族认同的象征。雕像位于索莫尼广场入口处,周围环绕着绿化景观和政府建筑群,是游客和本地居民常去的公共空间。 ‌</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总统府大楼(政府办公大楼)的主体建筑高度为49.7米,顶部穹顶高度达70米。位于首都杜尚别鲁达基大街,其建筑群由13层主楼与11层配楼构成。主体建筑高度‌:49.7米,为13层主楼的实际高度。‌‌‌‌穹顶高度‌:70米,为建筑顶部的装饰性穹顶结构高度,使整体建筑更具标志性。‌‌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涵盖主楼、配楼及附属设施。‌‌‌‌该大楼由中国援建,采用中塔联合设计模式,融合了塔吉克斯坦民族风格与中国现代建筑技术,于2024年7月正式落成,现为杜尚别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鲁达基公园,是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一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以波斯古典诗歌奠基者鲁达基命名。位于杜尚别市中心,毗邻地标建筑如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和索莫尼纪念碑‌。作为市民休闲场所,常见活动包括滑板运动、亲子互动等‌。公园名称致敬9世纪诗人鲁达基,他被视为塔吉克文学奠基者,其诗歌形式影响了波斯古典诗歌发展‌,与萨曼王朝共同构成塔吉克民族文化认同的双重符号‌。以绿荫景观著称,呈现典型的中亚城市公园风貌‌。</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国徽塔</p> <p class="ql-block">纳乌鲁孜宫,是塔吉克斯坦为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建造的官方会址,位于首都杜尚别市中心的青年湖畔,建筑融合了塔吉克斯坦传统艺术特色。宫殿共有五层,设有12个大厅,包括会议厅、接待厅和宴会厅,可容纳3200人。建筑高46米,总面积近3公顷。内部装饰采用大量手工艺术元素,木雕、彩绘天花板及由当地半宝石(如玛瑙、青金石)制作的马赛克壁画。融合了塔吉克斯坦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穹顶装饰采用西伯利亚雪松木。2014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此召开。</p> <p class="ql-block">旅游们尽情的欢乐,感谢朋友们的关照。</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塔吉克斯坦后,晚上搭乘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航空KC132航班,返回阿拉木图,继续在阿位木图参现。等待东方航空航班,结束了旅行,返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探秘神秘中亚之旅,<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到突厥文化,</span>留意那些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的语言,感受舌尖上跨越千年的古老联系。一句简单的“Salam” (萨拉姆,问候语) ,便是最直接的连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斯兰与突厥的融合,宏伟壮丽的清真寺、古老神学院上繁复的几何图案与阿拉伯书法,是伊斯兰文化深刻影响的见证。观察这些建筑如何巧妙融合了波斯、阿拉伯风格与突厥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形成独一无二的中亚伊斯兰风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曾是东西方文明、商品、思想的熔炉。突厥文化本身也吸收并融合了波斯、阿拉伯、蒙古乃至更远方的元素。</span>经历了繁忙过境,海关严格的安检,顶着炎热的太阳,拖着行李箱一路奔驰过关。在巴扎(集市)的喧嚣中,在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上,都能听到这首千年交响曲的余韵。感受那或悠扬或激昂的旋律。诉说着草原、高山、英雄史诗和深沉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谢谢观看</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5.7.2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