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圪垯旁的伤兵坟

邯郸永生

<p class="ql-block">流淌在邱县、曲周县边界的老漳河</p> <p class="ql-block">伤兵坟,是邱县西北乡古城营镇旦寨、李庄两个村庄老百姓,对抗日战争期间埋葬在两村之间道路侧旁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安葬地的俗称。牺牲的战士有几位?八位。埋葬的地块叫啥名?盐碱圪垯旁(盐碱圪垯:即当地村民淋小盐堆积起来的盐碱土堆统称)。</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盐碱圪垯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沃野良田</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华北日军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根据地面积缩小,抗战进入了异常困难的时期。为了调整作战策略,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冀南区党委决定在一些县的交界地成立一些新的抗日民主县,广曲县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广曲县于广宗县东贺固村宣布成立。在广曲县存在的四年多时间内,中共广曲县委、县抗日政府在极其艰苦而严峻的斗争形势下,坚持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对县境内18个敌人据点炮楼采取分割包围并打入敌人内部瓦解敌人的策略进行斗争,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1943年发生在李庄村西的伏击失利,就是一次悲壮的战事。</p><p class="ql-block">北龙堂村和马兰头村,是原属曲周县北部的两个均有几千人聚居的大村庄,1942年,敌人分别在北龙堂村、马兰头村按上了据点。北龙堂据点约有日军50人、伪军50人,配备有机枪、山炮等武器;马兰头据点约有日军100人,伪军100人,配备有机枪、掷弹筒等武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敌人在广曲县的一、三区有一条公路线,其路线是:从平乡县的河古庙村开始,向西南方向到窑自头村、到马兰头村、到龙堂村、到大弟八村,至槐桥村。这条公路线,把广曲县根据地分割为东西两块。</p> <p class="ql-block">远望旧砖窑1</p> <p class="ql-block">远望旧砖窑2</p> <p class="ql-block">1943年,广曲县大队在摸清敌情的基础上,决定出其不意地打击一下从北龙堂到马兰头换防的敌人,地点就选在了两个据点中间的史庄村东、李庄村西地域,伏击任务由广曲县大队一个班完成。</p><p class="ql-block">中队班长王福顺接受战斗任务后,带领其他八名战士对地形进行了侦察。此地东距李庄村1公里,西距史庄村1公里,进退有村庄,并且此地还有一座破砖窑可以做掩护,是一处比较有利的伏击场地。于是,这天清晨,吃过早饭,王福顺就带领战士们爬过公路封锁沟,早早地埋伏在了破砖窑西侧,准备伏击敌人。</p><p class="ql-block">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将近十一点时,从南边龙堂公路上,远远地来了一伙儿人,这些人有的牵着牛,有的扛着耧,有的披着盖地(即:被子),慢慢地来到了王福顺和战士们伏击地的跟前。没想到,当双方都看清对方面目的时候,这伙儿伪装成老农的敌人的手中机枪响了,喷出了毒焰,王福顺和战士们猝不及防,仓促中开枪还击,但最后都纷纷中弹倒在血泊之中。最终,王福顺和七位八路军战士牺牲,一人幸免于难。(事后知道,原来敌人也做了换防时被八路军伏击的准备,每次换防,都在距离李庄村西南大约1公里的一个叫童村的高处设岗并架上机枪。此童村已消失,村内最后一名老太太搬到了辛集村居住——编者注)</p> <p class="ql-block">李庄村内采访</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童村遗址旁采访</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2007年5月5日,李庄村时年83岁的王付林老人在接受山东大学学生调查时,也曾留下口述文字。他说:俺村西头跟日本人打,不是灾荒年就是头一年(灾荒年指的是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大灾荒,此处应为1943年——编者注),早先打两下就跑,这回厉害了,准备打人,看见过来的是老百姓,过来却是日本人,打不及了。有鬼子、有皇协军,皇协军在前头,鬼子在后面。</p><p class="ql-block">当天夜幕降临后,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组织了几名村干部,赶着牛车,把牺牲的八路军战士运回村里,停在村民李连付家门口南侧,征用了村里李凤坡、李广泰、张西珍等几家棺材铺的棺材,连夜安葬在了村东南大路边的盐碱圪垯旁。</p><p class="ql-block">据现年90岁的李庄村民李凤修回忆,八座八路军坟呈南北一线排开,每座坟前都树有一块写有烈士姓名的木质木牌。大家都记得还有四川人。这些烈士下葬之后,随后就有大里村(现属邢台市平乡县)的两位(有的说一位)烈士亲属把自己家人起出运回家乡安葬。</p> <p class="ql-block">在大里村,我打听到烈士王福顺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弟兄五人,王福顺排行老二,成家后,有一个闺女叫王书银,现在平乡县西马延村居住,于是驱车前往。好不容易在村内问到了住址,如愿以偿见到了年已88岁的烈士女儿。</p><p class="ql-block">据王书银回忆,自己1938年出生,属虎,父亲王福顺牺牲在邱县李庄,起父亲的灵柩时,自己六岁,只记得把父亲灵柩起回家来以后,有人在自己头上给戴了一个帽子(挂孝)。</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烈士的坟墓一直保存完好,生产队时期,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凤书还为烈士添过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生产队解散,就有旦寨村民在盐碱圪垯旁开荒,以后,此地就归属旦寨村民所有了。目前,此地块由旦寨村民杨兰玉家耕种。</p> <p class="ql-block">和王书银老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十二年过去了,昔日的盐碱圪垯地变成了如今的沃野良田,麦子青了又黄,代之而起的玉米苗,在露珠的滋润下齐刷刷地拔节生长。从麦田到玉米田,知情人杨海清多次带我去确认烈士墓的地点,我都一一牢记于心;寻英魂回家志愿者、李庄村小学校长任海英热情联系高龄老人,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战斗真相。但愿,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抗战纪念年份中,待秋后玉米丰收之后,理应安息在革命烈士陵园的这些烈士们,能够早日移葬,接受他们应该得到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知道烈士的事迹或者线索,请致电或留言给我们“寻·英魂回家志愿者”。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