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青岩古镇留影2025.7.27

冰汁果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是一座建于600年前军事古镇。古镇的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北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从高处望去,整个古镇的格局给人一种立体美感。</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颇具魅力。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青岩古镇,古建筑比比皆是青瓦石墙,古朴沧桑。相当多的临街商铺,民居是重檐悬山式。</p> <p class="ql-block">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光有一重屋檐经不起风吹雨打,更何况还带有风的偏山雨,下雨不能耽误生意,精明的生意人就在原有的屋檐上</p><p class="ql-block">再加上一重屋檐,这样就能很好的保护柜台,再大的雨也不怕了。</p> <p class="ql-block">青岩民居的朝门、腰门、窗雕、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寓意都极其丰富。其中的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见,大多用于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无疑是力量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我在青岩古镇背街的青石板路上往返走了几个来回,背街是青岩古镇最具特色的一条石板街巷,路面上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我带来一种独特时空感与神秘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周恩来父亲旧居</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的万寿宫</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南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南门城墙</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南门城楼外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的半亩方塘</p> <p class="ql-block">7月27我们在贵阳,游青岩古镇,此地有"中华诗词之乡″美名(5A景区)。</p><p class="ql-block">​从隋朝始,到清光绪31年(1905年)止,中国科举制度1300年。就在光绪十二年(1886)的殿试后,青云镇的赵以炯成为贵州省有史以来首名文状元。</p><p class="ql-block">​赵以炯的父亲是古镇"赵公祠"供奉的赵国澍。此祠是清廷下令修建。赵国澍攻打灯花教起义军时阵亡,死时37岁。他的二儿子赵以炯当时才6岁。爹虽早亡,但书香门第,笔耕砚拓,诗礼家风仍盛。</p><p class="ql-block">​ 赵以炯年少时心怀远大,曾有诗作豪气侧漏:"一上上到赵家楼,目击江翰气横秋,眼前若无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我读后,脑子里蹦出李清照的诗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用唐朝贯休诗典故:"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赵以炯48岁就死了。在朝为官十几年后,辞官回乡,教书讲学,最后病死家乡。</p><p class="ql-block">​传说赵以炯高中状元后,当时有个在朝中做大官的贵阳人,叫李端棻,兴奋地赠以对联,上联: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阙下。下联:喜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这个李端棻,就是清时第一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人,后来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其实,对联有争议,据考证派说,对联是《赠徐春熙》,是赞美公车上书的毕节进士徐春熙,不是赠给科举状元的赵以炯。联中"九十人″对应95个贵州上书的举子,而李端棻就是推动贵州上书的关健人物。在状元故居,直接说李端棻对联《赠赵以炯》,就是李端棻太有成就啦![偷笑]这对青云古镇冠以"中华诗词之乡"不无裨益!</p><p class="ql-block">贵州另位文状元(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夏同龢,成就更大!他早年在日本留学,学法政,所著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学著作《行政法》,监督建成官办新式广东法政学堂,1924年并入中山大学。民国时夏同龢还在我们江西做过省实业厅厅长(待2年返京),1925年死于京。风烟散尽,今“不见五陵豪杰墓″。</p><p class="ql-block">​好在"故居”都被地方政府修葺挂牌,名人效益,财政增收,物尽其用。“故居″敬候你、我、他(她),瞻仰凭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