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文年</p><p class="ql-block">开篇•梦幻之启</p><p class="ql-block">在江淮大地那如掌纹般错综复杂的脉络里,位于肥西县紫蓬镇南,距合肥市区约18公里,隐匿着一座仿若会呼吸的山峦。每当晨雾如轻纱般悠悠漫过巢湖西岸,这座素有“庐州第一名山”美誉的紫蓬山,便宛如从千年幽梦之中缓缓苏醒。它既不似黄山凭借峥嵘奇峻而取胜,也不比九华以悠悠梵音而闻名,却独树一帜地将文脉的诗意与山水的灵秀,巧妙地酿成了一坛醇厚的陈年花雕。轻轻启封,仿若能看见唐宋的皎洁月光,自松针尖悄然滴落;明清的袅袅茶烟,于石阶上悠悠缭绕;淮军的飒飒铁马,在圩堡间隐隐回响。</p><p class="ql-block">山魂水韵•自然的低吟</p><p class="ql-block">山风温柔拂过,整座紫蓬山仿佛都在深情地低吟浅唱。188.7 米的海拔,恰似大地微微隆起的坚实胸膛,轻柔地托举起 470 余种草木的呼吸。高达 96.3%的森林覆盖率,宛如给紫蓬山披上了一层翠绿的绒毯,使得每一口呼吸间,都满浸着负氧离子那清甜的气息。当春日的杜鹃如热烈的火焰,将山涧染得通红;夏日的浓荫似清凉的华盖,铺就一片惬意的清凉;秋日的银杏若金色的蝶群,铺就一地璀璨的金毯;冬日的飞雪像晶莹的丝线,勾勒出银装素裹的世界——这座山宛如一位丹青妙手,用四季的缤纷彩笔,在时光的素宣之上,精心晕染出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长卷。那蜿蜒曲折的山径,恰似时光的掌纹,每一道褶皱里,都深藏着岁月的故事。青石板上斑驳陆离的苔痕,仿佛是唐宋诗人留下的串串脚印;古银杏树那虬曲苍劲的枝干,恰似明代茶农曾系过的茶篓;而山涧中叮咚作响的泉水,宛如仍在悠悠演奏着《广陵散》那悠扬的余韵。当暮色如纱幔般缓缓漫过刘老圩的马头墙,整座山便仿佛化身成为一个巨大的留声机,悠悠播放着千年未曾断绝的山水清音。</p><p class="ql-block">文脉流觞•清泉里的诗韵</p><p class="ql-block">紫蓬山的文脉,宛如从一泓澄澈清泉里潺潺溢出。遥想唐代高僧结庐于紫蓬庵之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座山日后竟会成为文人墨客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西庐寺那悠悠回荡的钟声里,仿佛曾映照过李白举盏邀月的洒脱身影,酒杯中盛满了如水的月光;苏轼那拄着竹杖悠然漫步的姿态,似乎也曾点化过山间的嶙峋山石。那些镌刻于摩崖之上的诗词歌赋,恰似时光郑重盖下的邮戳,静静见证着“紫蓬山下茶初熟,正是诗人醉卧时”这般悠然的雅趣。而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当属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人传说。道士李紫蓬在山间结庐行医,传说他羽化之时,有祥瑞的紫气自东方而来,为这座山增添了几分道家的神秘仙气;茶农偶然发现“紫蓬仙茶”的佳话,又为其添上了一抹儒家的雅致韵味。当山民们虔诚地抬着观音像巡游,佛家的慈悲情怀便随着袅袅香火,丝丝渗入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这些独特的文化密码,隐匿在刘铭传故居精美的砖雕里,闪耀在肥西书院古朴的匾额上,也藏在每一片悠悠飘落的银杏叶之中。</p><p class="ql-block">四季诗行•自然的情诗</p><p class="ql-block">紫蓬山的四季,无疑是造物主亲笔写就的四首深情情诗。春韶曲,宛如粉色的梦幻诗篇。漫山遍野的杜鹃,恰似少女脸颊边那一抹娇羞的胭脂,在晨露的轻抚下,缓缓晕染开来。山涧里的野樱纷纷扬扬,如雪花般飘落,为古老的驿道铺就了一条浪漫的花毯。此时,最适宜在山间的茶亭悠然小坐,看那采茶女的指尖如灵动的蝴蝶般翻飞,将明媚的春光轻轻揉进鲜嫩的茶芽之中。夏炎弦,恰似绿色的清凉乐章。浓密的树冠宛如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空调,山风悠悠穿过翠绿的竹林,仿佛捎来了阵阵蝉鸣与悠悠茶香。在紫蓬洞悠然纳凉时,洞顶钟乳石上的水珠滴答作响,仿佛是时光在轻轻拨弄琴弦,弹奏出一曲曲美妙的天籁之音。秋瑟谣,犹如金色的璀璨画卷。枫叶似火般燃烧,银杏如金般闪耀,整座山仿佛成了一个打翻的调色盘,色彩斑斓。晨雾中,古寺那飞檐翘角,常常被朝阳慷慨地镀上一层金边,恍惚间,仿若踏入了佛国净土,如梦如幻。冬凛韵,宛如白色的静谧画卷。当瑞雪纷纷扬扬地飘落,温柔覆盖山峦,那些嶙峋的岩石便宛如水墨画里的留白,简洁而富有诗意。偶尔有几树红梅傲雪绽放,点缀其间,恰似“雪却输梅一段香”所描绘的那般意境,美得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传说星河•石头的低语</p><p class="ql-block">这座山仿佛是一个装满故事的宝库,每一块石头都仿佛会开口讲故事。在紫蓬洞的深邃之处,钟乳石像圣洁的莲花般静静绽放,传说曾有道士在此修炼羽化,最终登仙而去。那终年潺潺流淌、永不干涸的山泉,据说便是他炼丹时留下的仙露。而山巅之上的棋盘石,至今仍留存着仙人对弈的神秘痕迹——倘若你侧耳细听,仿佛还能听见棋子落下时那清脆悦耳的声响。其中,最扣人心弦的,当属“紫蓬真人”的传说。那位医术精湛的唐代道士,常常在山涧间穿梭采药,不辞辛劳地为山民治病,且从不收取分文报酬。当他羽化成仙的那一日,山中陡然紫气升腾,白鹤在空中盘旋飞舞,整座山都仿佛沐浴在祥瑞的光辉之中。直至今日,那些秉持着悬壶济世精神的医者,仍会在采药时节慕名而来,虔诚朝拜。</p><p class="ql-block">人文印记•立体的史书</p><p class="ql-block">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山上有三国魏将李典之墓,当年李典镇守庐州屯军于紫蓬山,在山中建庙称之“李陵庙”,纪念他的先祖,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山因之而得名。紫蓬山的人文景观,恰似一部部立体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西庐寺那历经千年的银杏,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见证着禅宗的兴衰荣辱;白云寺的晨钟暮鼓,悠悠回荡在山间,仿佛还萦绕着诗僧们的浅吟低唱。周瑜读书处的石案上,似乎仍摊开着那部蕴含着无穷智慧的《孙子兵法》;洗砚池的平静水面上,仿佛还漂浮着米芾挥毫泼墨时留下的淡淡墨香。那些散落在山间的摩崖石刻,犹如时光郑重盖下的印章,深深记录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豪情题咏。而最令人流连忘返、驻足凝视的,当属“紫蓬胜境”石刻。传说此乃米芾亲笔所书,笔力刚劲雄浑,入石三分,仿佛能让人听见笔锋与石壁碰撞时的铿锵之声。那些明清题刻上的诗词,大多为文人墨客即兴而作,却宛如点点繁星,让整座山都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p><p class="ql-block">淮军记忆•铁与血的岁月</p><p class="ql-block">紫蓬山的近代史,是一部由铁与血铸就的壮烈史诗。咸丰年间,太平军的烽火如燎原之势燃遍江淮大地。这座山,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成为了淮军的摇篮——李鸿章在此振臂一呼,召集团练;刘铭传于山涧之中厉兵秣马,精心练兵;张树声的“忠义堂”,至今仍保存完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圩堡遗址里的枪眼与炮台,宛如历史的证人,仍在默默诉说着“抬棺出征”的壮烈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当淮军将士们怀着满腔热血,从这里毅然走向战场,紫蓬山便注定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注脚。</p><p class="ql-block">现代诗篇•新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紫蓬山,已是国家4A级风景区,正以蓬勃的活力,书写着崭新的传奇篇章。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为白鹇与鬣羚等珍稀动物提供了安宁的栖息家园,让这片山林重新焕发生机;修复后的古驿道,仿佛一条时光的纽带,重现了明清时期商旅往来的繁华足迹。左宗棠亲书的“肥西书院”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与山间瑜伽馆中传出的冥想音乐,交织成一曲奇妙而和谐的乐章。当数字技术将“云游紫蓬”变为现实,这座古老的山岳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热情地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未来•时光的交融</p><p class="ql-block">站在紫蓬山顶极目远眺,合肥城的灯火如璀璨星河倒悬于大地。这座山,见证过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也聆听过茶马古道上清脆的驼铃;它既是淮军将士们曾经挥洒热血的练兵场,也是当代文人寻觅精神慰藉的原乡。当山风轻轻掠过千年银杏那金黄的叶片,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温柔握手——这,或许便是紫蓬山最动人心弦的魅力所在:它让每一块石头都能开口倾诉故事,让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在时光的悠悠长河里,永远保持着生命的蓬勃律动与文化的温暖温度。</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文年,字北张,号清流,笔名晴耕雨读,1984年入伍,1986年入党,大学文化,安徽省肥西县人。1982年全国无线电报务比赛冠军,全军优秀“四会”教练员,干过军事主官,当过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机关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曾任南京机关某研究室主任,《南京新风》杂志执行主编。南京市和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书法家摄影家作家等协会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研究特约研究员、长三角机关党建研究专家库成员。先后在《群众》《旗帜》《机关党建研究》《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省和中央级刊物发表新闻、散文、人物传记、工作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820余篇。多篇研究成果被收入《全国党建思想理论研究专卷》《全国党建成果经典实践名人录》等。2017年以来连续八年在全省和全国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连续四届在全国机关党建创新案例交流竞赛中获得2个金奖和2个银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