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青居奏

<p class="ql-block">  “应教育孩子热爱父母和教师,而不是惧怕他们。要使他的确有自己喜爱的人。儿童发自内心的喜爱能消除他的不安和恐惧,给他安慰和帮助他确立自信心的人能保护他的感情。首先是自尊心,因为儿童的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对轻率粗暴的触犯非常敏感”</p><p class="ql-block">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以上内容颇有感触。“要使孩子确有自己喜爱的人”,而不是“惧怕”父母师长——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者与孩子间情感之桥的基石,应是发自内心的爱而非冰冷的敬畏。尤其对于自尊心敏感、情感如含羞草般易受伤害的儿童,唯有爱的滋养才能驱散恐惧,真正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者”与“安慰者”。</p><p class="ql-block"> 在之前的实习过程中,我目睹了“惧怕”如何刺伤稚嫩心灵。一次课上,有位小男生小宇因朗读时声音太轻,被老师当众严厉点名,他脸上瞬间失去血色,整节课都低着头,再不敢抬起眼睛。那被公开刺伤后的沉默与瑟缩,让我惊觉所谓“严厉管教”之下被碾碎的不仅是孩子一时的勇气,更是他们赖以成长的珍贵自尊。又有一次语文课,一位女生因为作文离题被老师批评“写得一团糟”,她趴在桌上无声地流泪——那被语言暴力击垮的脆弱身影,让我心痛。原来粗暴的触犯,真的可以轻易穿透儿童看似稚嫩、实则异常敏感的情感防线。</p><p class="ql-block"> 但爱却是更强大的力量。班级里一位常因字迹潦草而挨批的男孩,在我课后时间的耐心指导时渐渐放松了紧绷的肩膀。后来他竟悄悄告诉我他喜欢恐龙,甚至羞涩地递给我一张他画的翼龙图。这出乎意料的信任与回应,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尊重与关怀如何能悄然融化隔阂、筑起孩子心中安全的港湾。此时我才明白,师者的守护之责,正在于以无条件的尊重为基石,为那些敏感的心灵筑起一道抵御轻率伤害的堤坝。</p><p class="ql-block"> 卢梭曾言:“教育是帮助人完成其天性。”作为未来的师者,我们与其以威压铸就学生表面的服从,不如以真诚的爱和尊重去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光芒。当孩子们从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理解而非审判,是鼓励而非挑剔,教育便成为一段师生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温暖旅程——此时,我们才真正成为了那个能消除不安、确立自信的“被喜爱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