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称:峨眉雪</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7045676</b></p> <p class="ql-block">初知萨迦寺还是几年前偶然听一位搞文物保护的朋友谈起的。据说元朝时,忽必烈赐予萨迦派金绿黑袈裟,并尊其第五祖八思巴为"帝师",总管全国佛教及西藏行政事务,在西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此外,寺院还藏有大量的经书典籍、壁画佛像、传世法物等珍贵文物。趁这次旅行从阿里去拉萨,顺路就去了萨迦,一睹萨迦寺的这些宝贝。</p><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的罗哇酒店是一座藏式风格的酒店,距离萨迦寺几步之遥。酒店的大堂经理告诉我们,萨迦寺分南寺和北寺,北寺有1300年历史,但破坏严重,现在主要作为佛学院;南寺有900多年历史,主要的文物都保存在南寺。于是,我们直接去了南寺。</p> <p class="ql-block">萨迦寺作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珍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元代壁画、贝叶经、宣德青花五彩碗、白皮海螺、铜鎏金佛像等,其中以3000余幅元代壁画和忽必烈所赠白皮海螺螺最为著名。于是我准备按图索骥,把这四样宝物一一看个遍。</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内,当地人早在院子里活动开了,大人转经朝佛,孩子们追逐戏嬉,全没有那份庄严神圣感。值班室老哥看我们是游客模样,就要每人收费40元,当然是有正规印制的门票。</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主体建筑为拉康钦莫大殿,通体赭红色,殿顶有佛教图案和铜鎏金装饰。殿内大经堂面积达570平方米,高约10米,内部由40根巨大木柱支撑,最粗的木柱直径达1.4米,被称为“元朝皇帝柱”。殿内供奉三世佛、萨迦班智达及八思巴塑像,可容纳近万名喇嘛诵经。</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坐像为铜鎏金材质,高32.5厘米,铸造于14世纪的元代。佛像表现释迦牟尼成道相,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袒右式福田格袈裟。其面容庄重,螺发细密,额头饱满,双目低垂,耳垂厚实,颈部有三道蚕节纹,整体造型融合了西藏萨迦派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该佛像由西藏萨迦派创始人昆•贡却杰布于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创建萨迦寺时开始传播,并在元代成为藏传佛教重要法像代表。其风格受印度笈多王朝艺术影响,被视为佛教东传后本土化的典型例证。</p> <p class="ql-block">萨迦班智达(1182-1251年),名贡噶坚赞,是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自幼从至尊扎巴坚赞处学习并掌握了显密二宗精要。23岁去印度留学,拜卡却班禅为师,精通大小五明,获得班智达学位,成为西藏第一位班智达。</p><p class="ql-block">藏历第四绕回木龙年,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阔端的邀请携侄子卓贡帕巴(八思巴)和恰那一起去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阔端,商定了将西藏纳入元朝统治的管理办法,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从大经堂转了一圈出来,却没有看到什么宝贝。情急之下遇到一位当地文旅部门的讲解员,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在大经堂左右两侧有个小门,进去之后就是著名的藏经墙。</p> <p class="ql-block">走近藏经墙,我立刻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昏暗的灯光下,总长60米、高11米,包含464个书仓,藏有84000卷经书的墙上密密麻麻的经盒,难以想象。据说这里的经书多用七种墨粉汁书写,包括金粉、银粉、红珊瑚、绿松石、珍珠粉、象牙以及历代法王的骨头粉,字体全是古藏文。其中有一部名为《布德甲龙马》的经书,长、宽各1米,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内容全部用金汁写成,堪称世界上最重的经书。</p> <p class="ql-block">看守的喇嘛说,经书墙使用狼毒纸书写并采用恒温恒湿保存技术,涵盖佛学、医学、地理等学科内容,包含八思巴亲抄佛经及印度原版经书。2013年流失海外的明代《大藏经.甘珠尔》密宗第十二函经书回归后,补全了经书墙的完整性。这套保存完整的经书由萨迦派祖师八思巴于十三世纪组织编撰缮写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为慧海经山,被称作"雪域敦煌",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经堂,突然想到那白海螺,据说那是释迦牟尼曾经用过的,是萨迦寺的镇寺之宝。它在哪里呢?刚才还听到"呜呜"的声音,现在却杳无声息了。我再次走进大经堂,问其中的一个年轻喇嘛。他指着经堂中间一高座告诉我,吹海螺的喇嘛去了卫生间,一会儿要过来,让我等着。我走到那个高座边等着,果然不一会儿那个喇嘛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胖乎乎的喇嘛,只见他不紧不慢登上宝座,整理一下半边露肩的红色袈裟,小心翼翼地掏出随身带的白海螺,抚摸两下,用黄底色印花手帕包住大部,只露出螺嘴及周边部分,摆好姿势,吹了起来~"呜呜"的声音在大殿内外回响。征得他的同意,我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萨迦南寺大经堂的北面为"东典拉康殿",里面有历代平措法王的银皮灵塔11座,均保存完好;主供萨迦寺第一代祖师贡嘎宁波像。四面墙上都是壁画,由于年久失修,画面很模糊,加上我是个外行人,无法看懂画的内容了。</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的南侧为"普巴拉康殿",是过去密宗念金刚经的场所,主供明光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像的四周,还有许多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共计六千多尊!</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又来到珍宝馆,这是要单独买票进入的展室,虽空间不大,展示的文物每一件都是精品原件,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展室中央的一个玻璃展柜,在灰白的灯光下平放着几叠长方形的黄底色黑字经文纸,旁边的指示牌注明"贝叶经"。据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贝叶经是八世纪中叶由西藏赴印度、尼泊尔学习佛法时带回来的。哇,1300年前的贝叶经!我听得目瞪口呆。</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还有许多宝贝,让我目不遐接。十二世纪八思巴法王的殊胜手印。</p> <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八思巴法王的草帽和帽盖。</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恰那多杰的盔甲。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他跟随伯父萨班及兄八思巴前往蒙古地方。萨班为其灌顶,并传授诸多教诫。传说他精通佛教诸密法,为密宗事部三怙主(即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和莲花部观音)中具有大威德和神变的金刚手菩萨。</p> <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八思巴法王的金刚杵。</p> <p class="ql-block">十四世纪的莲花阎摩敌,藏传佛教中的阎魔敌是护法神,也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p> <p class="ql-block">公元九世纪的强八佛像。</p> <p class="ql-block">法螺形状的宝石。</p> <p class="ql-block">无数颗珍珠制作的青蛙。</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的唐卡。</p> <p class="ql-block">展室四面的壁柜里还陈列有许多年代不一、造型精美的瓷器和形象生动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展室的两侧各有一个藏室,每个藏室的门上挂有三把锁。工作人员告诉我,我们现在看到的珍品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数量庞大的稀世文物保存在寺院藏室中,必须要有三个保管员同时在场才能打开库门。</p> <p class="ql-block">听到这里,我不禁由衷地赞叹:萨迦寺,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迈着沉重的脚步我走到院子里,曾经以为自己对藏传佛教了解很多,此刻才知道自己的肤浅。抬头仰望,蓝天上飘着几朵奇异的白云,"呜呜"的海螺声又在寺院上空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