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报道第一篇 《红色电波通北京》创作、发表始末

张崇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唐山抗震报道第一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红色电波通北京》创作、发表始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张崇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八一建军98周年,我把49年前(1976年8月)写的反映人民解放军在唐山大地震中英雄气概的《红色电波通北京》,当作历史篇章,交给龙鑫园公众号主编信真,请他发表在网络平台上。</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砖头当桌,抗震帐篷里写作</b></p><p class="ql-block"> 这篇通讯,写于1976年8月9日唐山地震现场。7日上午,我采访吴东亮、营政委、连指导员,下午采访电台台长王明巨、连长王国合;8日开始写,9日下午6时《震不断的电波》脱稿。《人民日报》发表时,把标题改为《红色电波通北京》了。</p><p class="ql-block"> 8月的唐山,烈日炎炎,设在唐山机场的北京军区抗震指挥部,一座座军用帐蓬,全被烈日晒透了,蒸笼一般热。</p><p class="ql-block"> 7日采访归来,与我住在同一个帳蓬的大作家魏巍,问我:“小张,你啥时侯写?”我说:“没有桌子......”</p><p class="ql-block"> 魏巍说:“在朝鲜战场,我就在战壕里写。”</p><p class="ql-block">受魏巍的点化,我立刻到帐蓬外找回一块砖,放在膝盖上当桌子,铺上稿纸,边构思边写。</p><p class="ql-block"> 魏巍当时是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我是宣传部新闻科干事,与他同住一个帐蓬。从北京出发前,宣传部领导的本意是让我照顾年迈的老部长。这天,我一埋头写稿,为魏部长打开水什么的,就全忘在脑后了。</p><p class="ql-block"> 《震不断的电波》一脱稿,10日,我即让运送伤病员的空军安二机组,把稿子带到北京《人民日报》社。没想到,7天后《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头条、用大半个版、配插图发表了。8月17日清晨,中央电台新闻联播还播报了很长一段时间。当天,新华社发通稿,18号以后全国各省市报纸及乎全刊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文艺》是月刊,为了早点刊登反映抗震救灾的文艺作品,来唐山釆访的编辑李大我,要我把《震不断的电波》再加工,文学性强一些。我再加工后,他们于8月18日出了一期《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增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早上,魏巍副部长一听广播,便问我:“小张,是你写的吗?”我说:“听用词用语像我的,但那天采访东吴亮时,围着许多记者,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北日报的,还有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人家记者有条件抢先发稿,也许是某记者写的吧!”</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送到抗震救灾指挥部后,魏巍一看《人民日报》头版的文章署名不是“本报记者”,而是“本报通讯员”,便高兴地对我说:“小张,这回你立功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篇通讯是报道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几十万人民解放军的第一篇重量级的稿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立即引起中央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的关注。通讯未署作者名,中央领导便问《人民日报》:这篇文章谁写的?一听说是北京军区的同志写的,中央领导脱囗而出:谁说部队沒人才?(新华社军事部记者盖玉珉转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汇报》约我写一篇《红色电波通北京》釆写札记</b></p><p class="ql-block"> 4年后的1980年,上海《文汇报》约我写一篇《红色电波通北京》釆写札记。我以《只有″抠″材如命,才能下笔如神》为题写了一篇。此文刋登在《文汇报通讯》1980年第10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抗震纪念文集《人定胜天》,将《红色电波通北京》排卷首</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8年的一天,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让我到他办公室,专门告诉我:你写唐山地震的那篇《红色电波通北京》,是北京军区所有抗震报道中最好的一篇。1976年底,唐山抗震救灾结束后,军区政治部决定编辑出版《人定胜天》抗震纪念文集,《红色电波通北京》排在卷首,第一篇。但那时你突然进了“学习班″,有人就把你的那篇稿子撤下来了!造成一个永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吴东亮荣立一等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部队救灾任务完成后,197师为22岁的吴东亮报请一等功。66军政治部批准后,赴唐山灾区慰问的华国锋、陈永贵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了吴东亮。</p><p class="ql-block"> 唐山震后3O年,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接见了吴东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今日吴东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49年来,吴东亮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前年,为纪念魏巍诞辰104周年,我约请几位北京军区接触过魏部长的战友,每人写几百字纪念感言,吴东亮立即写了一篇《终生难忘的两次会见》:</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在部队震后的简易房电台值班室值班,忽然接到电话说,有北京军区来的首长要看你,让我准备一下。我立即将手中的工作,交待给另一位战友,就匆匆走出值班室。</p><p class="ql-block"> 正好有几位首长朝我走来。那时,震后条件非常简陋,没有房子,又正值酷暑,首长们就围在一棵大杨树下。此时,我们197师副政委向我介绍说:“这位首长是军区宣传部魏巍副部长,来看看你,想与你聊一聊。”</p><p class="ql-block"> 我立即向魏部长行军礼。魏部长首先向我表示了慰问,然后就地震发生时,我四出三进抢出电台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询问。之后,他说:“你是位优秀的报务员,了不起!你说说,当时为什么能做到不怕死?”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是党员,是通讯兵战士,我的职责是保障通信畅通。记得上中学时,学过您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对我世界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献身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是他们激励着我,让我能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我的行为与您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呀!”听了我的回答,魏巍部长哈哈大笑。最后,他问我喜欢写作不?如喜欢,有时间时就练习写一写,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联系。</p><p class="ql-block"> 谈话很快就结束了。可惜的是,我沒能练习写作,也就一直没找他请教。</p><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纪念唐山抗震救灾胜利一周年前夕,魏巍部长又一次来我们部队。他拿着一本《抗震诗歌集》,又一次在部队找到我。这次,他与我谈了一些写诗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魏老诞辰104周年前夕,回忆当年这些经历,我感慨万千。老首长的巨献《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曾经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并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老首长晚年主持正义,为百姓说话,保持晚节,坚持革命立场,更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我一定向魏巍老首长学习,为捍卫毛泽东思想,做出自已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1.1万网友的追捧与评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5日我将《红色电波通北京》一文做成美篇在网上发表,阅读量高达1.1万人次,231人点赞,20人发表评论。其中4篇评论写得精彩:</p><p class="ql-block"> 1<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重量级无以替代</b></p><p class="ql-block"> 精彩!这是最让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文章!重量级无以替代。吴东亮今年整70岁,英雄!他受伤有没有留下残疾?后来在哪工作,退伍时什么职位?</p><p class="ql-block"> 《红色电波通北京》的写作特色极具时代特征和印记,文笔流畅,强烈的现场感,不愧是压倒其他众记者而被刊发的优秀稿件。敬佩!</p><p class="ql-block"> 张大哥与魏巍这位著名的大作家并肩战斗,是多么幸福;那年代,同住一顶帐篷,官兵一致,是多么清廉;</p><p class="ql-block"> 没有桌子,用块砖头放腿上,是多么艰苦;写好的稿子交由他人带到北京,是多么信任!</p><p class="ql-block"> 赞赏张大哥关于“十八分钟”的递进排比写法,拔高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战士的高贵品质!大赞,特赞!</p><p class="ql-block"> 每读大哥的文章,都有千言万语想说,无奈才疏学浅,词不达意,有时还语无伦次。</p><p class="ql-block"> 向英雄们致敬!向张大哥致敬!向所有军人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 芳(北京)</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2、文笔潇洒 激情四射</span></p><p class="ql-block"> 《红色电波通北京》是珍贵的历史记录,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文笔潇洒,激情四射,让读者看到了在大地震中,英雄吴东亮舍生忘死,三进四出抢救电台,争分夺秒给上级汇报灾情的动人场景,犹如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火线战斗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魏巍写的。张老师曾经与魏赢巍大师战斗在抗震笫一线,且住同一个帳蓬,这是何等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您们与英雄吴东亮同样勇敢,同样可敬!弘扬正气,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 向所有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 <b>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杜印玺(山西)</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48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 今天没有起床,一睁开眼就看了你写的48年前的抗震救灾的战地实况记录《红色电波通北京》《生命的赞歌》,以及当年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照片。</p><p class="ql-block"> 你不愧是北京军区大机关的新闻记者!虽然是48年前的人和事,你记录和保存的这么好,这么细,这么全。今天读来,仍有身在现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真是一场从未见过的人间大灾难,其惨烈程度令人泪下,更使人感动的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的奋勇抢险的劲头和不怕死、不怕累、不怕险、不怕难的可贵精神!受伤的人被救出来后,他(她)们首先喊出的是毛主席万岁,是他老人家派解放军来救唐山人民的!这份对领袖的感激之情,是由衷的表露!难怪毛主席离开人民已近50年了,人民还念念不忘,冒雨冒风寒,前往他的家乡去悼念他。他真是人民的大救星,一点都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长期的和平环境,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流离失所,没有背井离乡,多么好呀!再看看世界上有战乱国家和地区的老百姓们,他们多么苦难呐!知足吧!老年人好好养老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英来(原195师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4、 重读感言</b></p><p class="ql-block"> 《红色电波通北京》,是你从事新闻工作一辈子的“天花板”,那是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啊!</p><p class="ql-block"> 你新闻的敏感,你文字的优美,你布局的匠心,是如此的感染我!</p><p class="ql-block"> 你才华横溢,笔下生花,本领过硬,真是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这篇通讯,尽管读过多次,今日重读,对你更加崇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 智(山西)</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好文章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历史的检验</b></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上午,龙鑫园公众号再次发表《红色电波通北京》和《生命的赞歌》后,当天,原195师584团战友王鹏,看了公众号的文章,写了一篇评论《好文章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历史的检验》:</p><p class="ql-block"> 噙着泪读完《红色电波通北京》和《生命的赞歌》两篇力作。感叹之情,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感叹一:编者、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厚重的历史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按说退休多年,耄耋之年的老同志,正处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光景。可是北京军区宣传部老领导,信真副部长,心里总是装着更大的天地。时隔49年之后,重新编发崇发同志当年采写的反映唐山抗震救灾的文章,重温那段催人泪下的历史,让人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时过境迁,往事如烟,半个世纪前的事,人们都已经淡忘了,可谓俱往矣也。可偏偏有人,越是处于和平繁荣时期,花好月圆之时,越是忘不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忘不了顶天立地的英雄们,忘不了为国为民,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信真老部长正是为我们做了一件赓续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共创美好未来的极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这是献给“八一”建军节的最好礼物!</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把崇敬的花束和由衷的赞美,献给信部长,献给崇发同志!</p><p class="ql-block"> 感叹二:崇发同志高超的文笔功力和清正严谨的文风。</p><p class="ql-block"> 多年的军旅记者、编辑生涯和在军中高层工作的实践,淬炼的求真务实的文风和严谨细腻的写作特色,让人感佩!</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其一是真实。从不玩虚头巴脑的东西。所以,总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二是细致。他的文章特别注重细节的描述,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因结果,读来历历在目,真切感人。他的文章从来没有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其三是重情。人间多情,真情为上。他笔下的人物,亲情、友情、爱国情、爱军情,个个真情饱满,栩栩如生。其四是哲思。崇发同志的文章,总能在平凡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提炼出理论思辨。这一切都源于他善于学习,勤于调研,注重材料搜集和素材积累,如49年前的采访手稿至今还保存完好。其五是画面感。他的文章特别具有画面感。我常把他的写作比喻为高清摄像机。一会儿是大全景,一会儿是中近景,一会儿是大特写,一会儿是俯瞰,一会儿是仰视,镜头蒙太奇的运用炉火纯青。以上写作特点,在记录唐山地震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自古文章千古事。好文章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历史的检验。这就是为什么49年之后,崇发同志的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通讯还是那么感人至深,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岁月易逝,瑰玉不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战友王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2025—7—26荆州吉祥凤凰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字: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照片:张崇发(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制作:张崇发</b></p>

电波

吴东亮

魏巍

唐山

红色

文章

抗震

北京

抗震救灾

北京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