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style="">麦哲伦海峡 Strait of Magellan</font></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邮轮曾锚定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汇之处 - 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重要天然航道。</p> <p class="ql-block">大航海时代中期的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 Ferdinand Magellan 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的探险。这次航行不仅改写了航海历史,也成为勇气与探索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就打开了欧洲国家通过海洋探险开辟新航路、建立殖民地序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们竞相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贸易路线。麦哲伦相信,通过向西航行可以找到一条更直接的通道。经过数月的游说,麦哲伦终于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支持,于1519年9月20日带着5艘船及约250名水手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出发,踏上了未知的征程,船队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包括极端天气、缺乏食物和疾病如影随形;船员们的士气低下,叛乱与内讧、与土著人冲突等等。麦哲伦船队在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时,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船员们在风暴中几乎绝望,但就在这时,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这条海峡后来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p> <p class="ql-block">麦哲伦的船队在1522年仅剩1艘船只、18位船员活着回来,其余船只或因风暴损毁、或被遗弃、或叛逃返航;200多没能回来的船员主要死于坏血病、饥饿、冲突及海难。船队终于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而麦哲伦本人也没能坚持到最后,他1521年4月在菲律宾麦克坦岛与土著冲突中身亡。这种在航行途中意外死亡的结局,让整个环球航行显得更加悲壮。麦哲伦的航行不仅证实了地球是圆的,更为后来的航海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麦哲伦的名字因此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航海史上的传奇。</p>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蓬塔阿雷纳斯 Punta Arenas</font></h1><div><br></div> <p class="ql-block">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市位于麦哲伦海峡西岸,是麦哲伦海峡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进入南极的门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亦使之成为赴南极科考船队的重要补给站。这里还是著名的观鲸点,只是我们到的时间不是观鲸季节。</p> <p class="ql-block">海峡水道曲折迂回,且寒冷多雾。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前,麦哲伦海峡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主要运输通道。 海峡全长约592公里,呈V字形蜿蜒曲折,最窄处仅3.3公里,最宽处达32公里,是南美洲南端最稳定的两洋通道,尤其适合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大型货轮绕行。相比合恩角以南的德雷克海峡(以狂风巨浪闻名),该航线可缩短航程270海里,显著降低冰山和极端天气威胁。</p> 尽管麦哲伦本人未在此落脚(麦哲伦船队当年的停靠点距此约60公里),但这座城市的存在直接源于他的探索,蓬塔阿雷纳斯是后世为纪念麦哲伦航行而建立的城市,其名称与地理意义均承载着这段历史。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武器广场浓缩了蓬塔阿雷纳斯作为南极前哨、移民熔炉与航海传奇的三重身份,是探访地球南端的重要地标。</p> <h3>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和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都声称自己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总有一个是更南的吧!查资料了解到从纬度上来看,乌斯怀亚比蓬塔阿雷纳斯在地理位置上更靠南约200公里,但智利还有个比乌斯怀亚更靠南的威廉姆斯港,只是区区2-3000人口最多能算小镇而不符合城市标准;乌斯怀亚和蓬塔阿雷纳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岛屿城市(位于火地岛,背靠冰川山脉,面朝比格尔海峡,具有典型峡湾岛屿风貌);而后者是大陆城市,面向麦哲伦海峡的开阔平原,呈现大陆性荒原景观。从人文意义上看乌斯怀亚因岛屿隔离感强化了“天涯海角”的象征,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最南端城市;而蓬塔阿雷纳斯作为美洲大陆的终点更具探险史诗感,是<u>南美大陆</u>(而非世界)最南端的城市。</h3> 蓬塔阿雷纳斯大教堂 Catedral De Punta Arenas位于武器广场的南侧,大教堂由当地石材建造,外观古朴庄重,内部装饰简洁,但具有历史意义。它是蓬塔阿雷纳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 <p class="ql-block">朴素的市政厅:市政厅采用19世纪典型的殖民时期设计,外观保留着当年的砖石结构和拱廊元素,是蓬塔阿雷纳斯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建筑之一;市政厅前迎风飘扬的三面旗帜分别是智利国旗、蓬塔阿雷纳斯所在的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的区旗及蓬塔阿雷纳斯市旗。</p> 为纪念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在这个曾经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主广场矗立着麦哲伦纪念碑 Monumento a Hernando de Magallanes。纪念碑位于广场正中央,麦哲伦青铜雕像立于船艏,右臂指向麦哲伦海峡方向,脚下地球仪刻有航线。基座浮雕描绘船队穿越海峡、与土著特维尔切人(Tehuelche)相遇的场景。<br> 麦哲伦纪念碑上的印地安人大脚雕像被当地居民和游客摸得金光锃亮,象征着人们对航行平安的祈愿。 也来临时抱佛脚。 广场上的牧羊人纪念碑,表达了对蓬塔阿雷纳斯早期开拓者的敬意。 <p class="ql-block">在南美的城市经常看到这种精心修剪的树形,漂亮又别致。</p> <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周边建筑古朴典雅。</p> 蓬塔阿雷纳斯虽然鲜为人知,但却是智利前往南极的最后补给站,是目前飞跃德雷克海峡到南极的唯一起飞地点。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山坡观景台,米拉多尔塞罗·德拉·克鲁斯(Mirador Cerro de la Cruz),可俯瞰彩色屋顶群与海峡全景。是俯瞰城市全景和海峡风光的绝佳地点。观景台正对麦哲伦海峡的南方,视野开阔,可清晰看到湛蓝的麦哲伦海峡蜿蜒伸展,远处可见海峡对岸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p> 欧式建筑沿山势蔓延至海边,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里的房屋屋顶都被涂成红色,后来没有了这个限制,城市也变得多彩起来。也是因为风大的关系,所以建筑物不允许修太高。 蓬塔阿雷纳斯被称为“风城”Ciudad de los Vientos。我们到达的时间正值南美夏季,可是被告知要尽量多穿、穿防风的衣服,于是我们仨各个穿上了冲锋衣。 蓬塔阿雷纳斯位于南半球著名的 “咆哮西风带”核心区,该区域海洋广阔无陆地阻挡,西风在绕地球运动时不断加速,形成持续强风。 城市紧贴狭窄的麦哲伦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两侧被巴塔哥尼亚高原和火地岛山脉挤压。气流通过海峡时被压缩加速,如同“风洞”,风速可骤增30–50%。<br> 领队说蓬塔阿雷纳斯是极小众的南极旅行目的地城市,来南极90%以上的人都不会来这里,多数去乌斯怀亚乘船。除非是我们这种邮轮岸上游(因为风大不能下船的机率也很高)或是比较“豪”的旅行者打算躲避晕船乘飞机飞过德雷克海峡。遇到不知是哪儿来的游客也在这里,摆着post合影留念,很兴奋,很年轻,很生动。 由天主教慈幼会(Salesians of Don Bosco)建立于1893年的蓬塔阿雷纳斯萨莱西亚诺博物馆(Museo Salesiano),创立者为意大利探险家与摄影师、传教士阿尔贝托·德·阿戈斯蒂尼神父。 博物馆记录了濒临消失的火地岛原住民文化,收藏了南极科考成果并展示巴塔哥尼亚自然标本,如同一部立体百科全书,串联起人类对地球最南端从恐惧、探索到共存的壮阔历程。 蓬塔阿雷纳斯所在的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Magallanes y la Antártica Chilena)是全球顶级帝王蟹(Centolla)的核心产区,其冷水海域与严格生态保护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品质。 领队提示这里是我们这一路吃帝王蟹的不二选择,于是参观博物馆结束后、上船之前就在港口的市场大快朵颐一番,心满意足了。 蓬塔阿雷纳斯港口附近的钟楼。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瓦尔帕莱索 </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Valparaiso</font></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br></font></span></div><div>瓦尔帕莱索被称为智利文化之都,位于首都圣地亚哥西北约120公里的太平洋岸边,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受益于得天独厚的港口位置,在地理大发现和淘金热盛行时期,它一跃成为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吸引了大量德法移民来此定居,各种欧式建筑从此拔地而起,为瓦尔帕莱索日后成为彩色的梦幻之城奠定了基础。2003年,瓦尔帕莱索旧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font></span></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br></font></span></div> 驱车前往瓦尔帕莱索老城,沿途拍到紧邻太平洋海岸线的维尼亚德尔马(Viña del Mar)草坪上的石头飞鸟雕塑《鸟的飞行》与智利国旗及天空飞鸟同框,飞鸟在海面翱翔象征着自由与海洋的活力,画面十分有张力。 飞鸟落在海边,这一带有金色弧形沙滩,天海一色的碧蓝让这海岸线非常迷人。 智利是全球顶尖的葡萄酒生产国之一,产量排名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中国是智利葡萄酒第三大出口市场。路过卡萨布兰卡谷 Casablanca Valley 的维拉蒙特酒庄,下车参观。 这家酒庄生产有机葡萄酒品牌 Veramonte(维拉蒙特),依靠气候多样性、昼夜温差大、土地/人力成本低等特点,具有超高性价比。 由于西临太平洋,东靠安第斯山,北接沙漠,南近南极,天然地理屏障隔绝了病虫害,这里的葡萄种植几乎无需农药,有机纯天然。 冷凉海岸风土,晨雾+寒流延长成熟期,保留葡萄高酸度与清新果香(尤其适合白葡萄品种)。 和其他游客一起参观酒厂、品尝白葡萄酒,恰逢中间这位女士过生日。 被称为“太平洋珍珠”的瓦尔帕莱索老城几乎没有平地,山直接连到海,因此房屋建筑也就不得不沿山而建。 从前是个印第安小渔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16世纪成为西班牙人殖民地,以后便成为连接南美洲和欧洲的重要港口;在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时期作为中转站,欧洲移民蜂拥而至,不足3万人的西班牙小镇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6万人的大城市,瓦尔帕莱索的城市风格也瞬间变得多元而丰富多彩,迎来黄金时期。 人口增加了房子往更高的地方盖,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交通工具。 为方便居民上下山头,早在1883-1916年(蒸汽机时代巅峰期),人们就修建了缆车系统(Ascensores),方便居民上上下下。 缆车系统至今还在运行的有7部,其形式多为轨道式缆车。这种缆车像电梯一样靠缆索牵引上下;又像列车车厢一样有车轮和铁轨,垂直连接海平面码头与山顶社区,爬坡倾斜度最高达45度角,堪称城市名片。 我们就乘坐这种吱吱嘎嘎的古董缆车上了山,图为开缆车的小哥。瓦尔帕莱索的缆车系统2003年和老城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山后太平洋海湾和山峦、高楼一览无余,景色诱人。 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无论是商贾豪宅还是渔民和码头工人的普通住宅,每一户人家都会把他们的屋顶和墙面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弯弯曲曲的街道上,房屋建筑全部都是五颜六色,墙壁上还伴随着各种色彩斑斓的涂鸦,大多是波西米亚风格随心所欲的挥洒,带有典型的南美魔幻主义风格。 街边小商贩母子,小朋友 知道我在拍他,暗暗竖起拇指配合。 有不少小摊的摊主边摆摊边作画,画作人物颇具南美特色。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大波瓦尔帕莱索涂鸦。</p> 反映智利复活节岛上的鸟人文化的涂鸦。 这是一幅巨大的涂鸦,卧床读书的女孩,占了好几面墙。 这幅彩色阶梯自上而下画了跳格子的小姑娘,是等了又等没人了才拍到全貌,女孩的动作十分逼真。 街头艺人表演颇具南美特色。 各种涂鸦目不暇接。 穿过涂鸦隧道,最后到达一个当地出镜率很高(Instagram、TikTok高频出现)的咖啡馆,买了树莓冰激凌。 瓦尔帕莱索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货运枢纽之一。 海军英雄纪念碑 港口街头艺人演奏南美民族乐器 <div>前序: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巴西圣保罗</div>后序: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智利(2)复活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