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周日,雨下得不大,但足以让我放弃出门的念头。孩子要去辅导班,趁着雨势稍小,我送他出门,顺便去亲戚家串了趟门。他们刚从蚂蚁山回来,手里拎着一袋捡来的地瓜皮,说是刚从草地里摘的,天然又新鲜,硬是塞给我一小袋。我接过袋子,心里泛起一阵久违的亲切感。这种东西,我小时候可喜欢了,每逢雨后,总和一群玩伴满山遍野地捡,那味道,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地瓜皮,其实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在我们老家,它却是雨后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它一年四季都能长,只要下过雨,去山边、草地、石缝里一找,准能找到。它长得像木耳,又像地里的苔藓,绿绿的,湿湿的,一簇簇贴在地上。小时候不懂它叫什么,只知道它叫“地瓜皮”,后来才知道它的学名叫“普通念珠藻”,也有人叫它“地木耳”“地皮菜”,总之,它就是这么一种不起眼却随处可见的小植物。</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草地总是湿漉漉的,地瓜皮就藏在那片枯黄的草丛间,绿得格外鲜亮。它们贴着地面生长,像铺了一层柔软的绿毯,表面湿润,摸上去滑溜溜的。偶尔还能看到几片散落的绿叶,风吹过,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这样的场景,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蹲在地上捡地瓜皮的画面,那时候,我们不觉得它脏,只觉得它香。</p> <p class="ql-block">地瓜皮最神奇的地方,是它对环境的适应力。它不怕冷也不怕热,只要有点湿气,它就能活。下雨时,它吸饱了水,变得柔软鲜嫩,呈现出蓝色或橄榄色;一旦干了,它就缩成一片片黄绿色或黄褐色的薄片,皱巴巴的,像干枯的树叶。但它并不怕干,哪怕沉睡几个月,只要再遇到水,它就能重新“活”过来。这种生命力,让我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它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一种带着灵气的小生命。</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锅里的油已经烧开,我将洗好的地瓜皮和打好的鸡蛋葱蒜一起倒进锅里,锅铲轻轻一翻,香气就飘了出来。地瓜皮炒鸡蛋,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菜之一。它滑嫩可口,带着一丝山野的清香,配上鸡蛋的鲜香,简单却格外下饭。有时候,我也会用它来打汤、凉拌,甚至包饺子,怎么做都好吃。</p> <p class="ql-block">不过,地瓜皮最难的不是找,而是洗。它长在苔藓和泥土之间,总是沾满泥巴和杂草,洗起来特别费劲。我一般会先用竹筛子泡着,再一片片地挑干净。有时候洗到最后,手都泡得发白了,但看到那一盘绿油油的地瓜皮,心里还是满满的成就感。它不仅好吃,还特别有营养,蛋白质高、脂肪低,还能清热明目,老一辈人管它叫“明目菜”。它不仅能吃,还能入药,听说对眼睛好,还能治烫伤。它还能改良土壤,净化水质,真是个“全能选手”。</p> <p class="ql-block">我捧着妹夫给的刚从地上捡回来的地瓜皮,手心里还带着泥土的温度。它们湿漉漉的,颜色深绿,形状不规则,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我轻轻捏了一片,它滑滑的,像一块小小的翡翠。我忽然觉得,这种小东西,虽然不起眼,却承载着我童年最真实的记忆。它让我想起雨后的山野,想起和伙伴们一起捡地瓜皮的欢笑声,也让我想起家乡那片永远湿润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