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历了一场雨的洗礼,才算是看到了完整的昆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过西南联大的旧址,才算是没有遗憾的云南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云南之行的最后一天,算是了却了一番夙愿,在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后我终于站在了西南联大这个梦中向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苍山洱海、雨林雪山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汪曾祺笔下的昆明才是吸引我的昆明,有着西南联大的云南才是我向往的云南。</p> <p class="ql-block"> 即将离开云南的这一天,我终于来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旧址。</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二一大街,从云南师范大学的南门进来便踏上了联大路。当我的双脚扣动这片热土的那一刻,我的身体里涌动着一股热潮。这条路上走过多少先辈的足迹,既有他们的欢声笑语,也有他们思维的碰撞和闪现的智慧火花,更有他们反抗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坚定豪迈。那些在心底里呼唤我来这片土地的名字,仿佛就是这路上闪现的一个个身影。闻一多、李公朴、朱自清、金岳霖、钱钟书、陈寅恪、汪曾祺、沈丛文……此刻,这些人的形象从未如此清晰,此刻,他们的文字或关于他们的文字从未如此清晰。这段路那么平坦,而当年的师生却走过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坎坷,每一步都那么艰辛。这条路一望便可看到尽头,在我的脚下却是通向先哲一样的遥不可及,每一步都那么神圣。这条路上人影零星,在我眼中闪现的却是如潮的联大师生高举反法西斯标语呼啸而过,每一步都那么坚定绝决。路旁那两株香柏,它见证着毎一个路上徘徊的脸庞。它感受过联大的每一位教授和学子,从它们的行影中汲取过无数力量。它注视过每一个到这里寻访的面孔,从它们的神色中感受到无限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联大的路啊,革命的路,求知的路,发展的路,洗涤心灵的路。</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南联大博物馆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刚毅坚卓”的校训。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写尽了联大师生坚守理想与人格尊严同时保持谦和与社会责任感。这四个字见证了西南联大在战火岁月中走过的艰辛路程。它警醒着我们,要在今天或未来的任何艰难中保持刚健勇毅坚定卓绝的心态去面对。</p> <p class="ql-block"> 南联大博物馆每天上午的讲解是十点半开始,因为我们要赶晚上的飞机,所以九点钟开馆我们便到了这里。碰巧的是,华北电力的一群大学生社会实践来到这里,馆方派出的专业讲解员正在带着大学生大学生们参观西南联大的每一段历程,于是,在这些年轻充满朝气朝气的队伍中,混进了我们这样几个半百之人。</p> <p class="ql-block"> 一帧帧画面,记录着联大的初建、发展到三校的回归。那些定格在画面中的故事,无声的讲述着西南联大师生在动乱年代坚持求知、求知不忘报国的热血情怀。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如果说原来脑海中西南联大就只是那些民国著名的教授、学者,而今,丰富了我对他们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过博物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看到照片墙上那一张张青青的脸,看到“救我勇士”的如血染的旗帜,走进西南联大一二一纪念广场,来到闻一多、李公朴的衣冠冢,拂过铁刺上系着的一条条红领巾,听着小小讲解员(大约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再去看那些“ 121运动”中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联大师生纪念碑,那一个个名字再不只是一个个普通的汉字,他们成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眼前浮现的面孔不只是浴血奋战的联大师生和战士,也有今天在各个岗位坚守、创造的行业先锋,有在各个专业领域学习的大学生,有阳光青春的初中生,有系着红领巾心怀美好理想的少年儿童,他们都承继着先辈的理想愿望,努力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他们就是祖国的美好明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等为闻一多先生篆刻起草的宣传,这份风雅的背后是智者面对艰辛岁月的超脱与豁达。</p> <p class="ql-block"> 馆内复刻着当时教授们在校外写作、讨论常去的昆明的茶楼缩影。汪曾祺曾说他的作品就是在昆明的茶楼里泡出来的,今日文林街的两侧古朴简单的茶楼咖啡苑依旧热爱生活的人们常常光顾的地方。一半是诗意一半是烟火,这就是联大人的生存精神,是今天昆明乃至云南所特有的文化属性。</p> <p class="ql-block"> 在大学生参观团的衣服上我清楚地看到上面写着"沿着总书记的能源之路",他们中的很多人说的话就是“太令我震撼了!”这就是革命种子的薪火相传。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学生都是祖国建设发展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说的是室外参观时遇见的“小小讲解员”。馆内的大学生讲解员将参观团带到馆外时便停止了讲解。他郑重的告诉大家,接下来有“小小讲解员”带大家参观,他们都很厉害的。听他的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小讲解员”正在赶来的路上。在下了一夜雨后,此时昆明的小雨淅淅沥沥,撑伞与不撑伞的人们在仿建的联大校门前拍着照。等待中几个飞奔而来的少先队员引起了人群的骚动,他们大约就刚入队,最多也就是小学二年级的样子,而他们正是所谓的“小小讲解员”。</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小小讲解员跑得太急,来到参观团面前时,正喘着粗气。交接的管理讲解员哥哥提示他可以开始了,她并没有急于开口,也没有慌张,而是先平静一下自己的气息,看大家都聚拢过来,便开始了他的讲解。当时的雨下的很小,但参观团的大学生哥哥赶忙跑过去把伞撑在她的头顶。我们的小小讲解员一路介绍着121运动的相关内容,大学生哥哥一路撑伞呵护着她,随行的参观团人员和非参观团人员一路赞叹着她,这情形就是西南联大旧址中最美的风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他们讲解的过程中,革命的种子已悄然种下,他们又将这革命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span>这不正是联大人希望看到的属于他们的美好明天吗?这不正是总书记期待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吗?</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西南联大旧址,走过他们临时建造的铁皮屋顶的教室,看着教室里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恍然间,耳畔响起了上课的铃声,那是最简易的铁锤敲击铁轨的清脆的铃声。而下一秒我又仿佛听见铁皮的屋顶在雨点的撞击下叮咚作响,而这一切却毫不能影响师生们的讲课与学习。看到按原比例一比一复原的师联大师生休息的通铺,这样简陋的一间屋子里,大约会挤上四五十人,我不禁想到,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人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的环境,走出了邓稼先、杨振宁,就是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生活着闻一多、华罗庚。据说当时闻一多和华罗庚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中间挂着布帘,将这屋子分成两个空间,华罗庚曾幽默地写下“不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p><p class="ql-block"> 不止在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一些醉心研究、醉心学术的人,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在中华民族建设的各个行业,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工作着,创造着,为的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环境,改变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那个我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了解到的地方,那个生活工作着许多个令我敬佩向往的人物的地方,那个曾经护佑了国家民族教育教学发展的地方,它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它。而今脚踏在这神圣的土地,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亲切的面孔,我仿佛感受到了它时代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走过西南联大的旧址,了却了我昆明之行的一个夙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