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过一朵云了?</p><p class="ql-block"> 看云需要的是闲心,是孩子一样的心。朱光潜说,人在能够真正欣赏的时刻,是可以像神一样自由的。这种欣赏,并不是只有到美术馆、音乐厅才能获得,有时,它就是一件小小的事。比如,停下来,看一朵云。</p> <p class="ql-block"> 在曾家山避暑期间,我喜欢晚饭后沿一条乡野小道散步,两边是密不透风的玉米植株,偶尔抬头眺望,惊见夏日的晚霞,团团铺陈的玫瑰金里掺杂着蓝灰,透着太阳留下的最后一道金光,如此盛大绚烂,近乎于一种狂热。</p><p class="ql-block"> 这是天空的馈赠,也是一种提醒:匆忙的人啊,记得停下来,看一朵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喜欢看云,大概是因为天空从不索取,却总能给我们安慰。很多景色,多一朵云,就能活起来,生动得多。曾家山还留存有很多老屋子,无一例外伴生有一丛野生的竹子,细碎散落一些应季的野花。竹子周围时常有几朵薄云轻轻地嵌着,风一吹,竹子沙沙有声,云也像被吹动了似的,让人就定定地站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 作家韩松落曾说,自己对是不是深度“去过”一个地方有个标准:是不是看见过一个地方的朝霞和晚霞。因为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象,只有在一个地方停留得足够久,并且是足够有心的人才有可能遇到上天的美意,才有可能接住这份馈赠。</p> <p class="ql-block"> 我精选了一些照片作为这篇小作文的附图,这是我们同住在“青山别院”的一位西藏退休的老校长的随拍,我觉得大抵能拍出好看照片的人必定是心中有美意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与他聊天,在西藏工作的共同经历极容易共情,几次微熏后的畅聊,我认定他就是那种“尘世多碎暖,心中满微光”的人,甘心呼呼着市井气息,心中又不舍词趣翩翩。</p><p class="ql-block"> 我收集了他发在群里的有关云的全部照片,时常翻看,于一桢桢流光溢彩的照片里我体验和玩味出多种心境和感慨……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羁旅之情,“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浩荡之情,“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豪迈之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悠然之情……</p> <p class="ql-block"> 正应了半山先生所说的,人生最好的境不是诗,也不在陌生的远方,在于平静下来去发现:眼前熟悉的一切皆心之所往。能够以一件美好之事获得自我满足,也能带给他人感动,是清洁的生存方式,唯有内心丰富的人,才可以找到那种永不厌倦的平凡生活方式。那位同行者用相机记录下来这些微微心动的小寻常,让它们尽显当下的真义,尽显日子的明亮与繁茂之美,并且一次次激活我们对美好的向往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人到了一定年龄,活的已经不是日子,而是被岁月沉淀后的心境。夏季里尤其要如此。从来没有象这个夏天一样安于自己的变化和老去,与万事言和,在清凉里自寻欢喜,在小事里安顿身心,且夏且行。</p><p class="ql-block"> 曾家山之行,我终是学会了在一朵云里,安顿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起一句“你要好到值得寻访,如月光照耀山林”,觉得此刻说出来最合时宜。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靠近,能抱团在曾家山避暑的我们,都是这句子里同频的人,创造美意,相互滋养。</p> <p class="ql-block"> 附图均为微信名“山河”,西藏退休老校长耿进利所拍摄。言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