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期至,又到了出游的时候。人不能总是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会丧失灵气的。跟大学同窗简单商量好后,大家都觉得去哪儿无所谓,因为自驾,美好的风景总是在路上,我们一行几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标汉中。 </p><p class="ql-block"> 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九点钟左右,一行人驶向陕南。一路上秦岭巍巍,草木丰茂,越走越凉快,与城市里的燥热形成显明的对比,在秦岭服务区给车子加满油,我们下车休息片刻,此刻这里刚下过雨,路上湿漉漉的,空气中透出丝丝凉意,让人倍感身心舒畅,远处的山满目苍翠,天蓝云白,雾气缭绕,好似仙境。</p>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南。车子时不时穿过一条条隧道,窗外的风景在不断变化,晦明交替。山里的气候也是变化多端,一会儿几点儿雨丝飘落在车窗,倾刻间以滂沱之势倾倒下来,雨刮器在忙碌工作,转眼间天又放晴,艳阳高照。十二点左右我们到了此次岀游的第一站--石泉,这是位于安康市的一座小县城,以石锅鱼闻名。停罢车,询问了当地老乡,我们来到一家百年老字号店,点了特色鱼锅,味道的确不错,值得推荐。吃饱喝足后,驱车到达住宿的民宿,简单收拾好,稍事休息,又悠哉悠哉的向后柳古镇出发。一路上景致很美,山峦起起伏伏,苍翠欲滴,夹在公路和山峦之间的是蜿蜒的汉江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时,已是下午快五点,游人不多不少,恰够使石板路不至于寂寞,也不至于喧嚷。古镇两边栽了齐齐整整两行柳树,由于汉水的浸润,这些柳树显得愈发精神,水里还有游禽嬉戏,引得游人竞相投喂。沿着小路缓缓前行,眼前的水面逐渐宽阔,几艘游轮泊在岸边,远处不时传来阵阵汽笛声,那是乘船观光的客船即将归航靠岸。江边地势愈来愈高,人们沿河筑坎,古镇就是依着这些坎修建而成。沿着斑驳的青石板街缓缓而行,两旁皆是木构瓦房,门楣低矮,须弯腰才得入内。店铺多卖些土产,腊肉、干鱼之类,气味混杂,却不难闻。偶有店家妇人当门制作一些糕点,诸如荞麦面麻花,香气散入街心,行人穿过,便沾了一身香味儿。小镇保留下来的旧时痕迹并不多,但依稀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热闹与辉煌。当现代与传统相互碰撞,古镇又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极具小资情调的饮品店,吸引了过往人们停步驻足。</p> <p class="ql-block"> 汉水在镇南流过,水色浊黄,却映着两岸青山。渡口泊着几只孤独的木船,船身黝黑,船头翘起如新月。不见船夫在岸,想来是因为如今有桥了,过河的人少的缘故。离镇时回望,历尽沧桑的老房子在暮色中愈发苍黑,而汉水依旧东流。古镇如一枚磨光的铜钱,一面刻着"过去",一面刻着"现在",却不知将来该如何镌刻。</p> <p class="ql-block"> 打道回府,我们去参观了石泉老城。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石泉古城,踞于秦巴腹地,临汉水而筑。其城始于汉代,拓于明清,已历一千八百载春秋。城南石隙多泉,水声淙淙,城遂得名。</p> <p class="ql-block"> 老街商肆栉比,犹见当年商贾云集之盛。药铺门前的铁碾子生了红锈,布庄柜台上的算盘缺了几粒珠子。暮色之下,灯火之间还隐隐映着砖墙上"童叟无欺"的残迹。</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中央保留着县衙旧址,经过修缮,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往日的威严肃穆。衙署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飞檐高耸,雕梁画栋。步入内里,让人不觉顿感肃杀之气。</p> <p class="ql-block"> 此刻夜幕降临,古城内灯火辉煌,古老的街道,依稀的旧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现代灯光的加持下更加美伦美奂,流光溢彩,传统与时代相得益彰,走在老街中,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一行人吃罢夜宵回到民宿,洗漱歇息,一夜好眠。</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起收拾好行囊,退完房,简单的一顿早饭后,我们继续出发,石泉来都来了,总要来一趟中坝大峡谷吧。中坝大峡谷,我们是早闻其名,恰逢此番得闲,便决意前去一探。</p><p class="ql-block"> 驱车到达景区,购票乘坐班车向峡谷进发。车子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向上攀升,渐行渐远,城市的喧嚣如退潮般消尽。窗外山色由疏而密,由浅而深,终于成了连绵不断的屏障。车至山顶,我们下了车,徒步向谷口走去。</p><p class="ql-block"> 初入峡谷,便觉一股凉气扑面而来,与山外的燥热判若两个世界。谷中石径蜿蜒,两旁峭壁如削,高不可仰视。石壁上生着些不知名的草木,青翠欲滴,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偶有山鸟掠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旋即又归于寂静。</p><p class="ql-block"> 行至半途,见一瀑布自高处跌落,水花四溅,在阳光下幻出七色彩虹。几个游人驻足拍照,笑声与水声混在一处。避开人群,我们继续前行。谷中石阶湿滑,遍生着青苔,踏上去颇有几分惊险。峡谷中吊桥随处可见,游人行走其上,间或有个调皮捣蛋的,在桥上蹦几下,或者跑几步,便惹得桥上的人惊叫连连。</p><p class="ql-block"> 转过一道弯,景色豁然开朗。一泓碧水静卧谷底,清澈见底,水中游鱼细石,历历可见,直视无碍。蹲下身,掬一捧水洗脸,凉意顿时沁入心脾。对岸石壁上,一道裂隙中竟生出一株不知名的小树,瘦骨嶙峋却枝叶繁茂,不知是如何在那缺土少水的石缝中存活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走走看看,我们在水边寻了块平坦石头坐下喝水小憩片刻,又起身前行。愈往深处,游人愈少,景致却愈发奇崛。几处石壁凹陷如巨口,顶上垂下无数钟乳石,水滴从尖端缓缓坠落,在下方的石洼中敲出清越的声响。这水滴石穿的功夫,想来已持续了千万年罢。</p><p class="ql-block"> 到了峡谷尽头,一挂更大的瀑布从百米高处倾泻而下,水雾弥漫,声如雷鸣。站在瀑前,衣衫很快被水汽打湿,但见那水流奔腾不息,竟有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归途中,虽腿脚有些酸软,心思却格外清明。谷中半日,见那石之坚、水之柔、树之韧,皆有其生存之道。而游人如我辈,不过是匆匆过客,留不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唯有那一刻的静观与感悟,或可长存心间。</p><p class="ql-block"> 出得谷口,回望那苍翠的山色,已渐渐模糊在我们的视线中。</p> <p class="ql-block"> 离开石泉,我们向汉中进发。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竟然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的功夫已经到西乡。找了饭店吃了午饭,又继续前行到达汉中大河坎,宿在汉江边的一处民居,站在阳台上眺望,汉江水水面宽阔,有游轮缓缓行驶江中,不远处的天汉大桥笔直,桥上车流滚滚,隐隐还可以望见天汉楼的尖顶。大学同学在这个城市工作,得知我们到来,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晚宴招待我们一行,席间大家回忆往昔,相谈甚欢。吃罢后,同学领着我们转了天汉广场,此时已是暮色沉沉,华灯初上,广场上纳凉消暑的人很多,他们大多神色祥和,步履平缓,可以想见生活在这座巴山汉水之城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天汉楼在华灯的点缀下更显风情万种,流光溢彩。此时的汉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江水悠悠,在灯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而横跨其上的天汉大桥,更是宛如一条巨龙,静卧在江面上,连接着两岸的繁华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汉江两岸的灯光璀璨夺目。高楼大厦的轮廓在夜空中勾勒出美丽的线条,而江面上的灯光则与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梦幻般的画卷。江风轻轻吹过,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湿润,仿佛能洗净一天的疲惫与尘埃。桥上的车辆穿梭不息,车灯划破夜空,留下一道道流动的光影,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俯瞰汉江,江水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偶尔有几艘船只缓缓驶过,打破江面的平静,留下一道道波纹。这些波纹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一条条金色的丝带在江面上舞动。</p><p class="ql-block"> 夜晚的桥上,游人如织,或三五成群,或情侣相伴,或独自漫步,还有不少夜钓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他们或欣赏着江景,或拍照留念,或低声交谈,享受着这宁静而美丽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灯光下的汉江与天汉大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这里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又有自然江流的宁静与柔美。</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们出行的第三天,预约了汉中博物馆的门票。早饭后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博物馆。天很热,游人不少。这是一处灰瓦白墙的仿古建筑群。门前几株老槐树的树冠伸岀墙外,夏日里筛下的斑驳光影,倒给这肃穆的场所添了几分生气。</p><p class="ql-block"> 前厅陈列着几块汉代画像石,石面已被岁月磨得光滑,那些车马人物的线条却依然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 转过回廊,青铜器展室泛着幽光。那些鼎、爵、觚静静地卧在柔和的灯光下,青绿色的铜锈像是凝结的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据说是西汉的铜马,约莫三尺高,马首微昂,四蹄腾跃之势犹存。让人不禁想象两千年前的匠人,是如何将一团铜料锤打成这般生动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驻足的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那些从褒斜道石门摩崖上凿下来的汉魏石刻,被整齐地嵌在墙上。有块石碑上"石门"二字笔力雄浑,每一道刻痕都仿佛能听见当年铁凿与岩石碰撞的铿锵之声。</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不大,没费多少时间看完所有场馆展品。午饭后大家没有歇息,直奔勉县的武候祠。个把钟头我们到了目的地,刚刚打造好的诸葛古镇大家转了转,我们直接到达与之一墙之隔的武侯祠,灰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国道边的树影里。这座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的祠庙,是中国最早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山门北向而立,遥指中原,似仍守着丞相北伐的遗志。</p><p class="ql-block"> 祠前古柏的枝桠刺破青空。穿过戟门时,斑驳石阶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显是经年累月被游人鞋底磨出来的。拜殿前香炉里积着未燃尽的线香,三两根斜插在香灰中,像几柄折断的羽箭。琴楼檐角悬着的铁马突然叮当作响。风从汉江那边吹来,将回廊上挂着的木制楹联轻轻掀起。那些题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联语,在光影摇曳间忽明忽暗。</p><p class="ql-block"> 阳光穿过格窗,在拜殿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大殿内的诸葛亮塑像峨冠博带,手中羽扇的竹骨已有些开裂。供桌上摆着几枚新鲜的贡果,想来是今早才有人供上的。塑像两侧的壁画剥落严重,唯有"六出祁山"那幅尚能辨出些淡青色的山形轮廓。</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成都武候祠,今日到此一看,两厢比较,前者虽面积小,但其保护以及宣传力度上明显甚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出门回首,见山门匾额"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个字,在夕阳里泛着金红色的微光。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武侯祠回来,我们沿着天汉大桥,拾阶而下来到汉江边。夜风轻拂 ,温柔如水。缓缓流动的汉江,波光轻轻荡漾,远处的游船慢慢驶过江心,船身上的灯光明灭交替,游船驶过的地方水波一圈圈荡开,直至消散。快十点了,打道回府,路过超市,买了零食小吃和饮料,明天要回去了,趁着大家还聚在一起,好好说说话,聊聊天,不觉间已过凌晨。</p><p class="ql-block"> 早上睡到七点多,洗漱收拾毕,行李放到车里,以汉中的特色美食面皮为我们此行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回程中伴有一种微妙的失落感,不仅是因为旅途结束,更因为知道同窗好友之间这样纯粹的相伴终将越来越少--我们终究会走向不同的城市、工作、人生阶段。但正是这种预感,让所有的我们更用力地记住当下共度的晨昏。</p><p class="ql-block"> 多么希望很快又听到你说一声:走,一块儿去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