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说李陵(随笔)

江风诗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说,基本含义是指旁人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语,往往恰好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题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我写了一首关于苏武与李陵的七言诗《轶史叹荣辱殊途》,有文友对李陵的悲剧结局表示惋惜和同情。说实在的,我们不是搞史学研究的,手头的史料有限,加上此事又有点扑朔迷离,无法对李陵事件作出中肯的判断。我只能从别人的见解中听取意见,浅谈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李陵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李陵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历史背景的人物。应该说,他的军事才能、仁爱之心和文学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投降行为和家族遭遇,亦让人深感惋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对李陵做了评价,他说: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为势所迫,并非真心叛汉。结果,司马迁遭汉武帝迁怒而受宫刑之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道: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陵的马上功夫了得,又兼有仁爱之心,原来是很得汉武帝欢心的。汉武帝对他也很器重,年纪轻轻便成为了一个带兵的将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李陵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他的文学成就更是了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知道李陵的文学成就有多高,请先看看唐代诗坛两位巨匠的诗句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圣杜甫在其《解闷十二首.其五》中说:“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连诗圣都尊其为师,够高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诗仙李白,李白对于自己的身世,在《赠张相镐》这首诗中说过:“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李白的先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但他却不愿意提李陵。其实,不说大家也明白,还不是因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这有点像传说中的宋朝奸相秦桧的后人、清代状元秦大士的心态那样:“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尽管李白到了临终前还叹息:“汉帝不忆李将军”,但最终还是谨慎地把李陵的大名避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一本极具权威的诗歌评论著作,其名为《诗品》,同时此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将西汉与南朝梁之间,122位有名的五言诗作家,分为了上、中、下三个品级,把李陵、曹植等12人位列上品。而古今田园诗歌之宗陶渊明、与谢灵运并称“颜谢”的颜延之、为律诗奠定根基的沈约等名家都只能位列中品,李陵的文学成就之高可见一斑。钟嵘把五言诗的发展脉络归结为“国风—李陵—曹植”的谱系。李陵能与“七步成诗”的曹子建比肩齐名,当非等闲之辈。有人赞誉曹植“才高八斗”,也有人推崇李陵为“五言诗鼻祖”。尽管这些美评或许有点“过誉”,但说两人均为五言诗的泰斗级宗师,应该是实至名归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李陵留下的诗歌并不多。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李陵当年没有投降匈奴这一出,他今天的武功和文学的地位应该达到何等高度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惜,历史毕竟不同于文学,历史必须基于史实,文学却可以假设想象,比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就是历史,它没有如果,只有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上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