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鸡罩篓上口直径27厘米下底直径55厘米上世纪60年代</font></b></h3> <h1><b> 鸡罩篓,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右玉老百姓家家户户拥有,用于养鸡的一种器具。它底大口小,是村里的柳编高手用河滩红柳条或榆树条编织而成。春天里,庄户人孵出小鸡圈在其中,洒上小米,放上水碗,盖好口子,搁置在阴凉处,既有吃喝,又防晒通风,还不怕野猫叼走,这样,主人便可大胆放心地在野地里做营生。但这只是鸡罩篓其中功能之一。</b></h1><h1><b> 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供母鸡下蛋,也可称之为母鸡的“产房”。主人将把它搁在窗户台或吊在房檐叉等视线好的地方,这样母鸡下蛋就有了固定场所,不至于撂蛋;再是它可抵挡其它牲畜以及飞禽的侵扰,如野鹊抱蛋等情况。还有,它可有效防止个别手脚不尊贵的人偷蛋。</b></h1><h1><b> 过去,虽说家家有鸡篓,但户户因饲料短缺养鸡的数额并不多,好在这种家畜省燃嚼,一半凭主人喂养,另一半靠自己刨弄,到外面捉虫或嘣砍一些其它杂物吃。故此,一般家庭都会养鸡五六只,虽说数量不多,但那也算是庄户人家的一份重要家产哪。</b></h1><h1><b> 春期,每到接近谷雨季节,村里女人们便张罗孵小鸡,把陶瓷大斗盔搬回家,里面填放莜麦秸搁置在后炕脚头底。如自家有公鸡,就不需跟别人家换鸡蛋了,如自家没公鸡就少不了问隔壁邻友去兑换,乡村里一些有经验的女人们,在选孵化小鸡的鸡蛋时特别慎重,生怕出现臭蛋,她们辨别每枚鸡蛋是否受精,也没有什么仪器,点着煤油灯,拿起鸡蛋对着灯头一照便知。</b></h1><h1><b> 因为,过去那家也养不了多少鸡,一般两家人家朋着孵一窝鸡,一窝可放蛋二十枚左右,抛去舍损,每家差不多可分七八只,到时候去除公棒子(公鸡),剩下的草鸡(母鸡)也就四五只,养蛋鸡的数额正好好。鸡这种东西特别少惬主人,喂个百十来天,便开始下蛋。</b></h1><h1><b> 一到冬月,养鸡的女人们差不多天逐每日,瞅端自家的草鸡,看冠冠是否变红,光看还嫌不够,隔三两天还要把指头伸进鸡屁股内,触抹几指码儿啦,当三个指头同时伸进去,说明母鸡很快就要下蛋了。</b></h1><h1><b>为何村里的妇女盼鸡下蛋如此心切?因为少了它,不光买不回过年的碎小用品,甚至连年也过不好,现在的人们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危言耸听,可事实上一点儿都不夸张。</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李达窑供销社一厘鲜蛋对流劵1963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欧家村供销社五厘鲜蛋对流劵1963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商业局一厘收蛋购物证1962年</font></b></h3> <h1><b> 我曾听大庙山村刘万老人给我叨拉过,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农家所用一切工业用品,包括咸盐、黑碱、煤油、针头线脑等常用物品,都要用鲜蛋对流劵进行对换,意思是你光有人民币供销社不卖给你东西。那时候,每个村供销社在村里都设有鸡蛋收购员,每个基层供销社都印有鲜蛋对流劵,根据你所卖鸡蛋的多少,发给你相应数额的对流劵,当年有效,年底作废。他说,你如想买点儿供销社没有的稀罕东西,把鸡蛋卖给县食品公司也可,县商业局同样会发给你鸡蛋购物证,凭证到县百货公司去购买你所需商品。</b></h1><h1><b> 照此说来,那户人家过年不需要拆洗衣裳和行李,能离得了针线吗?那户人家熬年不点灯,能少得了灌煤油吗?所以说,过年缺少了鸡蛋,换不回家里所需的日用工业品,大年一定过不洋气。</b></h1><h1><b> 我原来对刘万老人所讲,还半信半疑,后来,他跟我说完之后,跳下地开柜为我取出他抬裹的1962年商业局的收蛋购物证和1963年李达窑供销社发的一厘鲜蛋对流劵。至此,我深信那个时代鸡蛋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呀!</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恩爱夫妻”2016年贺朝善摄</b></p> <h1><b> 我原来只晓得,大年初一早生(晨),当地庄户人把鸡蛋当成最金贵的东西,将它看成 “银元宝”,根据家庭成员的多少,无论大人小孩每人一颗跌鸡蛋,俗称“捞元宝”。他们希冀全家老小一年有吃有喝有钱花。</b></h1><h1><b> 鸡蛋,过去在乡村除能换回日用生活用品外,它还是待贴(客)眊人最上讲究的东西,如果外甥媳妇或侄女儿生了娃娃,长辈眊坐月子的礼品十有八九是鸡蛋,关系最铁的不超十颗,一般的五六颗。同时,招待稀客至亲,它也是最好的吃食,不是炒鸡蛋,便是跌鸡蛋。</b></h1><h1><b> 1972年冬,我被批准入伍,12月18号公社集中,16号我去30华里以外的上喇叭村眊姑姑,老人家见到我,满眼噙着泪蛋蛋,抚摸着我的头说:“锁蛋,你这一走,姑姑还不敢定多会儿再能见上你,不过,你到了那部队上再也用不着饿肚受穷了”。接着她在地上团儿团儿绕了几圈,拿着一个笨碗走出大门,不一会儿回来了,她向别人家借回半碗白面,为远行的侄儿擀了一把面条。然后,从柜顶上的马篓篓(瓷罐)取出仅有的三颗鸡蛋,为我做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b></h1><h1><b> 1978年我到解放军武汉后校上了学,放暑假回乡探亲,临走时,母亲与我相跟着出了大门,我与别人说话中间,回头不见了母亲,没一会儿功夫她气喘八代追了上来,她说:“妈给你煮的鸡蛋忘拿啦。”她边说便把六颗热乎乎的鸡蛋分别塞进了我的两个上衣倒衩衩(口袋),这一幕至今令我记得十分真切。</b></h1><h1><b> 1992年,我由县级机关下到了乡镇,那时候,农村里的青壮年都陆续外出打工啦,村里差不多竟丢下些老弱病残者,他们一家只种三五亩地,主要用以解决吃山药和胡油问题, 至于主食,白面大米随便哪儿都可以买到。至于花钱问题,一户谨喂个牛蛋蛋,拉引几只羊羔羔,卖个一两千块也就足够老俩口消费啦。此时,连村里人也看不起养鸡啦,他们认为量为养上三五只,麻烦圪捣不值搂,再说养鸡专业户那时已经走上大规模的机械化养殖道路,使得养鸡成本大幅度下降,吃鸡蛋比山药蛋也贵不到哪儿去,因此,村里人养鸡的愈来愈少,鸡罩篓也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地也就离开了庄户人的家。</b></h1><h1><b> 我出生穷山僻壤,自幼家庭生活拮据,因缺钱父母没叫我上高中,故此,我仅读了七年书。现在,我回想起来,在那短暂的几年学习生涯中,多半的念书花销是靠母亲养鸡帮我解决的,尤其是小学的学业基本上是靠老母鸡下蛋帮我完成的,那怕是一张连纸,一支铅笔,鸡屁股里扣不出蛋来,也没法儿买回来。</b></h1><h1><b> 坦诚地讲,鸡曾给予我恩赐,时至今日我对它都喜欢有加,它在我心目中是幸福的使者、是吉祥的象征,我与它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一家六口除了我和孙子外,儿子、女儿、儿媳、爱人都属鸡,金鸡成群,绝对是吾家兴旺繁荣的象征。</b></h1><h1><b> 2016年10月6日于右玉</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