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驾一月半,行程二万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照近千张,佳作不足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筛编耗俩月,发布分两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中苦与乐,能有几人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光堪养眼,人文藏真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梳理见闻事,乐者不言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读冗且长,释卷启心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罢若有思,评赞表真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本期图片以行程时空顺序排列♈</span></p> 鄂北茶山 <p class="ql-block"> 四月初,<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值清明前后采茶季,驾车</span>自陕西安康至湖北恩施,途径之处茶山连绵,有茶农正在山坡上采茶,停车小憩与茶农互动,这是我第一次实地体验采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恩施大峡谷 <p class="ql-block"> 恩施大峡谷的标志性景观“手风琴”——是一种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独特地貌,由三叠纪海相沉积形成的薄层灰岩构成,岩石层面清晰如手风琴的风箱结构,因此得名。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一炷香”是恩施大峡谷的标志性景观,它是一根高150米、直径仅4米的天然石柱,因其上下粗、中间细的独特形态被誉为“世界奇观”。 当地流传此石柱为“天神赐予的难香”,遇难时点燃可祈求天神相助,因此也被称为“难香”。照片中是一位游客用借位手段让朋友帮忙拍手握“一炷香”的旅游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工人攀缘在大峡谷悬崖绝壁的脚手架上进行落石排险施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恩施土司城 <p class="ql-block"> 湖北恩施州恩施土司城景区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是中国土家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湖北省“鄂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有“中华土家第一城”和“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之称。此图拍摄于恩施土司城的戏楼——图中高光处是几位正在后台准备盛装演出的土家族演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土司城门外山体浮雕中怒目圆睁的煞神与此处停放的现代施工机械(挖掘机)之间的关系也许在隐喻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机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将白虎视为本民族的图腾,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土家族把他们的祖先巴务称为“廪君”,远古时期廪君率领部落成员定居盐阳,从此人民便安居乐业,廪君深受人们的爱戴。廪君逝世后,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将白虎奉为祖神,白虎就成为土家族的图腾,时时处处都要被人敬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恩施土司城建筑群合称“九进堂”,这种建筑布局象征土司权力的层级递进。照片借“一进”门楼(祠堂入口)一侧白虎雕像之位拍摄“九进堂”大门,除了有意突出土家文化的标志之外,也有“白虎守护土司”之意,与土司文化的内涵暗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在白虎浮雕下面,一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着华丽民族服饰很抢镜的土家族美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在土司城后堂的看台上又碰到这位盛装美女,此处光效不错,再蹭拍一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李庄朝圣 <p class="ql-block"> 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郊外约20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李庄古镇滨临长江,为历代(明清时期为最)水运商贸物资集散之地,在业界享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誉。</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是中国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1940年秋,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女子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使李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战时学术研究的核心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民国时期的</span>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董作宾、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郑天挺、罗常培、李方桂、劳干、游寿、罗尔纲、金岳霖、梅贻琦等先后云集或到访李庄。</p><p class="ql-block"> 作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中唯一的镇级单位,李庄凭借长江航运优势和相对稳定的学术环境,成为战时知识分子的避难圣地。国际邮件标注“中国·李庄”即可确保送达,展现了其作为文化枢纽的重要角色。 </p><p class="ql-block"> 以上,也是我在此次行程中特别安排李庄之行的直接原因。李庄之行在我的行程中是作为“文化朝圣”之旅来定位的,只可惜,因天气太热及其他缘故,李庄之行并没有拍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所以只能随便忝列几张以志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月亮田景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是李庄的重要历史遗迹,展示了两位建筑学家在抗战时期的驻扎经历。 该故居原为中国营造学社旧址,1940年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此开展古建筑调研工作。林徽因实际在此停留约5年(1940年12月至1945年11月),而中国营造学社整体驻扎时间为5年10个月(1940年至1946年)。 故居现存建筑保留了竹篱小院、老树及当年测绘古建的痕迹,此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抗战文化与建筑文化传承功能。 </p><p class="ql-block"> 摄者曾询问纪念馆工作人员,和梁林在月亮田居住时毗邻而居的金岳霖旧居今何在,回答说金岳霖旧居地址就在梁林旧居围墙后面的芭蕉树那里,仅一墙之隔,只可惜,金的旧居没有被同时修复。看来,今后关于金、梁、林之间的离奇故事只能向求于史丛花边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李庄张家祠是当年存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数百箱国宝级文物的地方。门楣上那幅对联“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就是对抗战时期李庄的最高褒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李庄的席子巷,当年有许多同济大学的学生挤住在这里。想想看,原本三千多人口的李庄古镇,不知道是以何种方式,安置下上万之众的“下江人”。如今,席子巷街边有渠水哗哗流淌,踏过渠上石板,就是对门人家,川地民居典型的腰门后,现在还住着原住民,这里充满生活气息(屋檐间晾晒的衣物和院子的花卉绿植、鲜红春联就是生活信息的最好承载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所在地宜宾市是我国著名的“酒都”,以五粮液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占全国白酒产业四分之一的份额。</p><p class="ql-block"> 在从宜宾市驱车前往李庄镇的路上,途经一个白酒传统酿造作坊,工人正在车间处理酒糟,赤膊上阵,挥汗如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万里长江第一城 <p class="ql-block"> 四川宜宾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因为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合,两江汇合之后才称之为长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宜宾就在这个汇合点上,</span>即万里长江的“零公里处”,所以“长江第一城”的说法应该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宜宾三江口,又称合江门,位于主城区,是长江、金沙江、岷江交汇处的景观。合江门核心景区全长约4.2公里,总面积约73.3公顷,建有亲水、休闲、游憩、文化等建筑和服务设施。</p><p class="ql-block"> 在合江门广场,每到夜幕降临,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集体舞场面准时燃爆,其场面与其它城市以退休大妈为主的广场舞有所不同,合江门广场的集体舞更时尚,更火爆,节奏更快,更有活力,更吸引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宜宾合江楼原为清代初期建于合江门外的古建筑,地处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初名合江楼,嘉庆十年(1805年)由楚商重建后因"双江夜月"景观更名为夹镜楼,可凭栏远眺两江汇流形成长江的壮观景象。1967年因改建航运大楼被拆除,2021年又在此处复建夹镜楼,现为合江门广场核心文化地标。每到夜幕降临之时,夹镜楼周围就成为集体舞爱好者聚集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合江门地处宜宾主城区,夜幕降临之时,三江两岸,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五彩斑斓,水中倒映,暗波残影,三江之水更显魅惑神秘之态,此时江面上戏水划舟者(或是舢板爱好者夜训)如同这夜色之下的水中精灵,吸引了我的目光和镜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宜宾市长宁县的蜀南竹海景区,竹林道路旁摆摊卖竹笋的人。刚从竹林中挖出的大春笋,比较大的其根部直径足足有成人大腿根那么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邛海听涛小镇 <p class="ql-block"> 西昌邛海湿地公园与邛海相望的听涛小镇,有个艺术家园,这是个很小资很文艺很时尚的网红打卡地,区域内设有展览馆、博物馆、书画馆、养生馆、艺术馆、精品酒店等。是书画、艺术品展览、展示、创作、交易与美学生活、文化讲座、书苑、文创集合店、手工坊、风情客栈、文艺餐厅等旅游配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艺术风情小镇。</p><p class="ql-block"> 以下具有极简风格的两张图片是摄者游览此地时随手蹭拍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泸沽湖畔 <p class="ql-block"> 泸沽湖是四川云南两省共辖的地区,泸沽湖畔居住着众多民族,以蒙古族为主(♥这里需要普及一下:泸沽湖畔没有“摩梭族”,中国56个民族中也没有“摩梭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将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蒙古族,但人们习惯上仍将居住在泸沽湖畔的蒙古族人和纳西族人称之摩梭人)。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四川盐源县其他地区的蒙古族语言相通,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属于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据查,关于泸沽湖摩梭人现有公开文字资料(官方)中都有这样的说法:摩梭人是中国目前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是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的民族,摩梭人走婚的男女双方分别叫“阿注”、“阿夏”,故称“阿夏婚”等等。但是,摄者可以负责任地说,生活在泸沽湖畔的现代摩梭人,早都走出所谓“母系社会”的“走婚制度”了,但有关方面为了旅游宣传的需要,仍将“母系社会”“走婚制”作为宣传噱头,再加上网络时代的放大效应,使许多人到泸沽湖旅游实际是奔着猎奇“母系社会”的“走婚”而来,结果大都是失望而归。顺便友情提示一下,如果你只是为了看看摩梭人是怎么走婚的而不远千里来泸沽湖,还不如躺在家里读小说看电影刷视频,因为那里会有更多关于摩梭人的直观而丰富的故事来满足你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不过,来泸沽湖畔度假旅游,还是可以领略到这里独特而浓郁的摩梭文化的,比如摩梭人的服饰、语言、饮食、建筑、宗教等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傍晚,摩梭人手持经轮结伴绕泸沽湖畔而行(转经)。转经是藏传佛教信徒通过绕行神山、圣湖或佛殿来积累功德的修行方式,顺时针旋转象征顺应宇宙规律。此图拍摄于摄者入住的泸沽湖畔安下度假酒店临湖露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泸沽湖畔新一代:身着校服放学后在湖边嬉戏玩闹的摩梭儿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路过大理 <p class="ql-block"> 从泸沽湖到保山腾冲有六七百公里的山路,途中要经过丽江和大理,我选择中途在大理休息一夜。我由北向南驾车从大理上关镇出丽上高速,再沿环海路(环洱海)从北面进入大理市区,一路风情美景尽收视频之中(因沿途不好停车只能用GoPro拍摄视频)。不得不说,这条环洱海风情大道是驾车游览苍山洱海的最佳选择,除了关键景点因车太多拥挤不好停车之外,其它都好。特别是沿途随时都能看到浪漫而时尚的豪车美女,下图是我抓拍到的一张豪车美女图(洱海边有许多租豪车拍照的摊点,看上去生意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腾冲拾零 热海大滚锅 <p class="ql-block"> 大滚锅是腾冲热海景区最大的一眼温泉,实际是一处直径为3米多的盆形沸水池,深约1.5米,终年冒着97℃的沸水,响声震耳、蒸汽冲天,犹如烧滚了一锅沸水的大锅,故而得名。游客到热海,只要在地下挖一个小坑,把盛有大米和菜食的饭盒置于坑中,不到半小时饭菜就熟了。当地百姓还利用泉边的出气孔,垫上稻草,蒸红薯、土豆,并在“大滚锅”温泉里煮鸡蛋,立等可食。</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被竹蔑盖着的大笼屉就是大滚锅旁边出气道上用来蒸煮花生、土豆、鸡蛋的,游客可将自己带的鸡蛋交给工作人员蒸煮,当然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摄者数年间先后两次登临热海大滚锅现场,并购买食用过大滚锅温泉蒸煮的鸡蛋,个人体会,温泉煮熟的鸡蛋确实有股独特且浓烈的硫磺香味儿,口感Q弹,食之有超越卤蛋茶叶蛋之感。笼屉前塑料筐中有几串用草绳捆绑着的鸡蛋(云南十大怪之一“鸡蛋用草绳栓着卖”),是游客交给工作人员等待蒸煮食用的生鸡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国殇墓园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为纪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修建而成,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主体建筑由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国殇墓园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墓园融为一体,对全面研究和再现滇西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祈愿和平发挥着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摄者曾两度怀着沉重而崇敬的心情,手持黄菊十枝入园缅怀国军抗战先烈,亲眼目睹历史真实,心中不免感慨万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纪念塔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纪念塔全称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是墓园的核心建筑之一。此塔建于1945年7月7日,时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士而建。塔身正面题有“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霍揆彰题书),塔基正面刻“民族英雄”四字(蒋中正题、李根源书),其余三面为腾冲战役纪要铭文。整个塔身紧凑庄严朴素,与深蓝题字搭配显民国之风范。摄者两次所见,都令人感慨动容,纪念塔底部经常放满了参观者敬献的鲜花、花圈和花篮。今天这里,就有我敬献的一枝黄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忠烈祠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中的忠烈祠为重檐敬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卦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群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援章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 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忠烈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遗像下方献桌上也放满了鲜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碧血千秋 <p class="ql-block"> “碧血千秋”四字位于腾冲国殇墓园忠烈祠前,是墓园的核心标识之一。该题字由蒋介石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8周年)题写,由李根源书写。李根源是民国元老,曾任云贵监察使,曾主持修建国殇墓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答田岛书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忠烈祠内,立有《答田岛书》石碑一座,刻有1943年腾冲县长张问德对日军指挥官田岛寿嗣劝降信的严正回绝,被誉为“抗战县长楷模的宣言书”。</p><p class="ql-block"> 1943年8月,占领腾冲的日军指挥官田岛寿嗣致信张问德,假借“缓解民众苦难”名义诱降,企图瓦解抗日军民士气,时年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在腾冲沦陷后组织游击抗战,其回信《答田岛书》全文公开刊登,轰动全国。信中明确要求日军“放下武器,滚回日本”,揭露其“屠杀掠夺”的侵略本质,强调“腾冲人民宁愿与侵略者玉石俱焚,绝不屈服”,成为抗战精神的象征。该信被刻碑立于国殇墓园忠烈祠内,与远征军碑文并列,警示后人勿忘国耻。</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碑刻群(含《答田岛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滇西抗战的重要记忆载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华岳英灵 <p class="ql-block"> 2011年建成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及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火山石上刻有“华岳英灵”四个大字(书写者不祥),以雄浑的笔力,表达对抗日英烈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和顺稀豆粉 <p class="ql-block"> 稀豆粉是腾冲和顺古镇的特色早餐,也是当地美食文化的代表,它是以豌豆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糊状美食(浓稠状豆浆)。优<span style="font-size:18px;">质的稀豆粉绵密扎实,无豆腥味,浓稠度需恰到好处。调味偏咸香,可加辣椒、香菜等提升风味,食用时</span>配当地米制粑粑或油条蘸食更有独特风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滇缅铁路遗址 <p class="ql-block"> 滇缅铁路始建于1938年抗战时期,计划连接昆明与缅甸仰光以开辟国际物资通道。工程征集30余万劳工(含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因工程艰险、瘴疠横行及缺乏机械装备,牺牲近10万人。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当局被迫炸毁已修路基,铁路未能通车。滇缅铁路从动工修建到最后炸毁,成为民族危亡时期国家团结抗争的象征,更是一份饱含浓厚历史悲情的民族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滇缅铁路遗址公园修建于云南临沧市云县爱华镇黑马塘村分水岭二级公路边,我们从保山驾车至临沧时途径此处停车游览。遗址园内现建有较大规模的雕塑群和浮雕墙,全景式呈现滇缅铁路的修建过程。园内除了雕塑和介绍碑文之外,看不到有任何修建铁路的痕迹,我不太甘心,顺着台阶爬到遗址公园瀑布后面的山坡,试图寻找点蛛丝马迹出来,哪怕是一点路基、半截铁轨也行,但令人沮丧的是,我没找到一丁点历史遗迹,因为要赶路,只能在公园内拍照后遗憾离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翁丁探秘 <p class="ql-block"> 翁丁村是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个佤族原始村落,其名“翁丁”在佤语中意为“连接之水”或“云雾缭绕的地方”,因村落周边多条小河交汇或常年云雾弥漫而得名。这个村落的佤族原住民一直延续着传统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佤族茅草屋 <p class="ql-block"> 翁丁村原住民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茅草房,以竹木、茅草为主要建材,屋顶设丫形搏风板,形成独特的“叉叉房”风格,兼具通风、防潮功能。2021年2月,翁丁老寨遭遇火灾,大部分建筑被毁。后经“修旧如旧”原则重建,恢复传统风貌,现为AAA级景区,并成为佤族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大榕树下 <p class="ql-block"> 在翁丁村口的大榕树附近,碰到一对在此拍摄户外婚纱照的佤族青年,黝黑的肤色,艳红的礼服,曼妙的身材,再配上大榕树荫护下的神秘木鼓、令人生惧的祭祀台、人头桩,它们交织而成一幅神秘而独特的佤族部落文化画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祭祀文化 <p class="ql-block"> 翁丁村是中国现存的原始部落之一,其祭祀文化保留了独特的传统习俗,但也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改造。历史上,翁丁村曾存在“猎人头祭谷”的习俗,即在遭遇灾害时通过猎取其他部落人头进行祭祀。这种习俗在1958年后被废除,改为用牛头替代,但仍保留文化象征意义的人头桩遗迹。这些人头桩遗迹就在村口大榕树附近,是全寨祭神、祭鬼及节庆聚会时保留下来的原始木桩结构与祭祀痕迹,摄者走近拍摄时不免有毛骨悚然之感。</p><p class="ql-block"> 此次摄者直接进入参观拍摄祭祀遗迹时,工人们正在建造隔离护栏和游览栈道,建成后游客就不能直接进入拍摄,故以下图片应更显珍贵难得。 为了降低读者在视觉上的不适性,此部分照片均作了黑白处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以后,翁丁村的佤族人不再用人头祭祀,而改用牛头,如今,村内随处可见悬挂着的牛头骨(象征丰收与平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佤族人将牛头视为图腾,节日或重要场合会悬挂牛头祈福,数量越多象征生活越富足。 </span>在村口大榕树附近祭祀台上堆积着大量的牛头骨和羽毛箭,还有不远处的人头桩,只身进入时不免让人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滇南邹鲁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是云南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活着的古城博物馆”。建水之所以久负盛名,更在于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在明清时期素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故建水又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建水文庙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文庙和学政考棚是最能诠释“滇南邹鲁”的地方。建水文庙始建于元代,完全仿照山东曲阜孔庙规制建造。其规模、建筑水平及保存完整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万世师表”匾,为清代康熙皇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后来,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此匾从此名流天下。</p><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亲笔题写,并颁行全国孔庙,其中首匾悬挂于曲阜孔庙大成殿。该匾与康熙“万世师表”、乾隆“与天地参”光绪“斯文在兹”等匾额共同构成清代帝王尊孔崇儒的礼制标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建水文庙大成殿“万世师表”和“生民未有”匾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斯文在兹”匾是清代光绪皇帝为云南建水文庙题写的御制匾额,其题写内涵为“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该匾额现悬挂于建水文庙大成殿,属于清代帝王为各地孔庙题写御匾传统的组成部分,与康熙“万世师表”匾、雍正“生民未有”匾等同属儒家文化象征体系。作为清代皇家推崇儒学的实物见证,该匾额承载着“道统传承”的文化意象与“政教合一”的治国理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殿前的三柱高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祈“学业有成”“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临安车站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的临安站米轨火车主题公园位于蒙宝线建水东站旧址,始发临安站至团山的米轨小火车,全程约1.5小时,车厢装饰和车站服务人员着装充满历史氛围,可感受到民国时代的风情和场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碧色寨里觅芳华 <p class="ql-block"> 云南蒙自碧色寨的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内,完整保留了20世纪初期的法式建筑群与铁路设施,包含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此地因2017年冯小刚执导拍摄电影《芳华》时作为主要取景地而成为知名影视旅游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原是一个小山村,最初叫做“壁虱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1年因法国殖民者开工修建滇越铁路并于1910年全线通车,碧色寨</span>逐渐成为滇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碧色寨核心区保留30余处历史建筑,包含寸轨机车库、大通公司旧址等1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建筑群落融合法式黄墙红瓦与滇南民居风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安全之最 <p class="ql-block"> 2024年《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安全指数排名中以高分位列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新西兰。</p><p class="ql-block"> 摄者在蒙自市区看到某小学校门口设置有安全围栏和防暴拒马,学校围墙上也安置了蛇笼,正值放学之时,校门口还有两位警察在值班。看得出当地政府在保障中小学生安全方面确实下了大功夫,同时也说明我国何以成为世界上安全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自豪欣慰之余,又感觉好像在逻辑上有些不太对劲——然而,图中情形到底能证明我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呢还是不够安全的国家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如画普者黑 <p class="ql-block"> 游览文山州的普者黑(彝语意为“盛满鱼虾的湖泊”)景区,在这方圆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水上田园、彝家水乡、荷花世界、岩溶湿地、湖泊峰林、鱼鸟天堂之中,有一种超然入世梦回桃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透过小溪旁草料房的窗户,岸边山脚稻田里烧荒的烟雾,好像是梦幻与现实之间交替互通的使者。好梦如画,好画如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壮乡靖西 <p class="ql-block"> 靖西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中越边境,以喀斯特地貌、壮乡文化和避暑旅游资源而著称,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摄者驾车进入靖西市那天,在阴雨连绵中,车窗外如同水墨画般浓淡相宜姿态万千美轮美奂的喀斯特美景片段,被我用GoPro拍摄下来,成为一路行程中最值得回味的视觉大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靖西的锦绣古镇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具有浓厚的壮族文化和中越边境文化特色,每到夜幕降临,霓虹初上,戏曲与美食相交融的沉浸式体验性夜间文旅消费新场景粉墨登场,让靖西的夜充满魅力和活力。古镇夜色魅,更有动人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靖西三叠岭瀑布旁边,一位年迈的壮族大妈在山坡上的瓦块田里劳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靖西鹅泉景区,一位两三岁的小女孩在湖间浅脚石上独自玩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在去往靖西旧州古镇的公路边,发现一处独特的景观——一座造型高大奇美已被废弃多年的石砌渡桥,其残存部分依然顽强地矗立在那里,它残垣断壁般的身躯之上,被不断疯长的植物缠绕包裹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我停车走下公路,从不同角度把它拍下来与大家分享,就算是对它过往历史荣光的一种缅怀与致敬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和抗倭民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故乡的靖西市旧州古镇,人文古迹众多,壮族风情浓郁,素有“壮族活的博物馆”之美誉。漫步旧州,移步是风景,入眼皆是画。可以说,旧州风光是靖西田园风光的缩影,吸纳了靖西近千年古朴典雅的文化底蕴,将自然景观和人文荟萃融为一体,很值得品味浏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一瀑跨两国 <p class="ql-block"> 2015年,中越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保护和开发德天(板约)瀑布旅游资源的协定》,这是国国第一个跨境旅游合作区。合作区的运营方式和内容包括:,实施预约组团、组团限量、限时跨境、团进团出、游览线路限定的管理模式,并且仅向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护照、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入出境通行证的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此次游览德天跨国瀑布正值枯水季,看不到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又不想浪费这难得的机会,我只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对越南一侧风物情节的观察、捕捉和比较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归春河越南一侧(即德天瀑布下游或对岸),可以看到越南的村庄、农田以及一些简易码头。在这些地方,尤其是用于竹筏摆渡、旅游或日常交通的码头上,多插有越南国旗。国旗是一国的主权和领土象征,越南人爱插国旗,体现了当地居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归春河对岸的简易遮阳棚下,聚集着一群越南人,他们守在岸边,随时准备携带越南商品(如香烟、咖啡等),划着竹筏在归春河中心线靠近中国一侧游客乘坐的游船,来推销兜售他们的小商品,但不知眼下他们的生意如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手机拍摄到越南一侧有几个工人正在给他们的国界碑基座贴瓷砖,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对岸用电动切割机切削瓷砖时的那种刺耳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用手机放大拍摄的越南界碑,界碑上用越南文(法国人创制)刻写的国名、编号、年份等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在同一时间段,越南一侧的游客人数很少,大概也就四五十人,而中国一侧的游客成千上万。经过仔细观察,我还发现,在越南一侧为数不多的游客中,至少有一半是非亚洲人(欧美游客?),而我没有从中方一侧的游客中发现一名外国人。我想,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受整体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影响,中国人的旅游消费能力明显高于越南人;二是在选择从中方入境还是从越方入境游览德天瀑布,非亚洲游客选择从越方入境的比例明显高于从中方巧入境。不知你能不能从中看出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镇南”何以“友谊”? <p class="ql-block"> 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现在还在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边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美誉,</span>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坐落在中越边境线上,是我国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p><p class="ql-block"> 我国从汉朝起就在此设关,最早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时设镇南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因应当时的边境形势曾改称睦南关。1965年1月改称友谊关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关楼为三层城楼式建筑,高22米,底层以长方形料石砌筑,拱门通道长16米,融合民族特色与军事防御功能。两侧连接明代城墙,东至左弼山炮台,西达右辅山炮台群,形成左环右抱的火力网。1885年清将冯子材在此击败法军,扭转中法战局,史称镇南关大捷。1907年孙中山在此发动镇南关起义,1949年解放军在镇南关插旗标志广西解放。现关楼门上方的“友谊关”三字由陈毅元帅题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友谊关门洞,就是中越双方的出入境管理口岸广场,下图为用手机长焦段拍摄的越南国徽及口岸名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左弼山炮台是位于友谊关东侧左弼山山顶的清代军事设施,与西侧金鸡山(右辅山)炮台群共同构成边防火力网。此炮台始建于明代,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曾配备德国克虏伯120毫米口径大炮,与金鸡山三座炮台形成交叉火力。1957年友谊关重建后,炮台作为历史遗迹保留,现存遗址包括炮位场地和部分营房基址,保存状况良好。</p><p class="ql-block"> 下图拍摄的是左弼山炮台下被榕树根环抱穿透的营房正门,“镇南关炮台”字迹仍然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巴马长寿村 <p class="ql-block"> 巴马长寿村位于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巴马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即巴马长寿村)是国际自然医学会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其百岁老人比例居全球前列。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该地区每10万人中有百岁寿星约30人,远超联合国长寿地区标准。</p><p class="ql-block"> 巴马长寿村的摩崖石刻以“寿”字为主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百米“寿”字位于村口石牌处,刻有“仁德者寿”四字, 还有一处百米合体字,刻有“寿在福中、福中有寿”的合体字,与“寿”字共同构成村口的标志性景观。 这两处石刻均为当地书画名人岳方顺题写,成为巴马长寿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忠贞之桥 <p class="ql-block"> 贵州黔南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的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位于响水河之上,是当时黔南通往广西的商旅交通要道。古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植物,桥下是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此桥现为景区核心地标与文化旅游融合典范,承载布依族与瑶族交往的历史,被誉为“忠贞之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相约邕城 <p class="ql-block"> 行程后期恰逢五一长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避开长假出游高峰,决定在南宁驻足休整几天,顺便</span>与儿子相约邕城一起过节,期间驾车至凭祥游览友谊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五一长假结束儿子返沪后,我们与退休后常住南宁的老友李涛刘红夫妇汇合,又开启了新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图文编辑不易 感谢阅读浏览 <p class="ql-block"> 喜欢观赏风光图片的朋友可以移步本号前一期图文《季春和风走西南 色影轻车说风情(风光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