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9b9b9b">今年五月上旬,从上海出发,自驾游览了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古迹,重点是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和“先秦诸子百家”。行程中主要的古迹有:周口太昊陵、西华女娲城、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虞城木兰祠(木兰故里)、商丘古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徐州云龙湖和户部山古民居、微山湖风景名胜区、滕国故城与龙泉塔、曲阜三孔景区、临沂琅琊古城等。</font></h5> <div><br></div><div><b>云龙湖景区</b><br></div><div><br></div>云龙湖景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市区西南部,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88.9平方千米,其中云龙湖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云龙湖景区是以云龙山水自然景观为特色,以两汉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为主要内容,集科普、观光、游览、休闲、生态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型旅游景区。景区的主要景点、景观有:云龙山、云龙湖、观景台、云龙山索道、苏轼纪念馆、放鹤亭、滨湖公园、汉画像石艺术馆、小南湖景区、珠山景区等。2016年8月,徐州市云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div><br></div><b>云龙山</b><div><br></div><div>云龙山,又名“石佛山”,与云龙湖山水相依。云龙山南北长约3千米,最高峰海拔142米,其山势蜿蜒起伏,状若游龙。“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其山九节山峰,高低起伏,其状恰如一条卧龙,而春夏云雾缭绕时,又如龙起舞,故名“云龙山”。云龙山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曾多次携友游览云龙山,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名篇。先后登临云龙山的历代名人有刘邦、刘裕、苏轼、乾隆、邵大业、毛泽东、蒋介石、胡耀邦、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可染等。</div> <b>西门牌坊。</b>云龙山西门牌坊采用雕龙柱牌楼式建筑,主楼高12.5米,由福建泉州花岗岩雕刻而成,表面雕刻有祥云和腾龙图案,龙形纹饰呈现上下翻腾、左右长吟的动态效果。 整体建筑古朴端庄,符合中国传统牌坊的审美特征。牌坊正面匾额的“云龙山”三字为苏轼所书,背面匾额的“云龙山色”为李可染所书。 <b>鹤归亭。</b>鹤归亭是云龙山的重要古迹,与放鹤亭、饮鹤泉共同构成景区核心景观群。鹤归亭位于云龙山西麓,沿石阶登至第三节可见。鹤归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飞翘,是登高远眺的绝佳地点。亭内碑刻记载了历史变迁,周边环绕游廊与古迹,形成完整的隐逸文化景观。 <b>观景台。</b>观景台坐落在徐州云龙山第三节山上,此峰海拔137.8米,俗称“南天门”。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小两层平台。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台下廊柱侧立,青松环绕;台上古亭高耸,丹柱彩栋。据称,入夜时分,霓虹灯光芒四射,宛如琼楼玉宇,人间仙境。观景台北侧入口照壁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的“观景台”三个大字。 登上高台,凭栏远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环绕观景台走一圈,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俯瞰云龙湖,特别醒目的,湖东岸有“苏公塔”,湖心岛上有“水族展览馆”。 <b>苏公塔。</b>苏公塔坐落于云龙湖东岸金山公园内的小金山上,始建于1990年5月,原称“金山塔”,后于1997年为纪念苏轼主持修建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缔结"姊妹湖"三周年更名。该塔采用五层八角仿宋式建筑形制,通高26.17米,覆以金黄琉璃瓦,内部设有旋转楼梯与观景回廊。塔内镶嵌35幅《苏东坡行迹图》大理石雕刻,完整呈现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抗洪治水、祈雨赈灾等历史场景。塔基下方存有西汉竖穴石室汉墓,周边分布龙泉古井、六百年古槐等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云龙湖文化景观带。 <b>水族展览馆。</b>水族展览馆位于云龙湖的湖心岛上,1994年8月建成开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淡水鱼展馆。2003年改造后新增海水鱼种展示,成为咸淡水鱼类及野生水生动物的综合性展出场所。水族馆的主体建筑以“长鲸击水”和“白豚卧波”为造型灵感,融合现代艺术与生态设计,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外形似鱼非鱼、似鲨非鲨。该建筑被制作成紫砂浮雕镶嵌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厅“锦绣中华”墙壁上。展区分为近海奇观、淡水生态、热带雨林、神秘文化、珍稀鱼类、海底隧道、互动多媒体、4D动感影院等八个主题区域,展示中华鲟、扬子鳄、娃娃鱼等近200种珍稀水生生物,并设有海狮表演馆。 <b>听雨亭。</b>听雨亭坐落于云龙山观景台的上平台中央,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由知州陈廷琏主持修建,旨在纪念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祈雨成功、促成丰收的政绩。现存听雨亭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双檐六角,四面迎风。亭檐下饰东坡放鹤、松下问童、龙山烟雨等图案,古色古香,玲珑别致。亭内摆放圆形花岗岩石桌。石桌周围摆放六只石鼓形花岗岩坐凳。在六根红漆抱柱中,朝向北面的两根柱上悬挂一副楹联:“一泓碧水涵古彭古意;百仞瑶台赏新景新姿”,由市诗词协会的尚耀东撰写。 观景台展示了诸多名人在云龙山参观的照片,其中有胡锦涛,于1996年10月26日来此观景台参观。 下山时,回头再看观景台上听雨亭。 <div><br></div><b>兴化禅寺</b><div><b><br></b><div>兴化禅寺,原名“石佛寺”,位于云龙山东麓 ,是佛教禅宗寺院。该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因北魏大石佛而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式定名为兴化禅寺。清康熙年间,浙江宁波天童寺方丈密云老和尚路过云龙山,观此山秀美,乃风水宝地,于是委派法孙谷庵来此驻锡弘法,成为兴化寺第一任住持。后兴化禅寺几经战乱和重修,现已形成由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组成的六进院落。</div></div> <p class="ql-block"><b>僧舍。</b>僧舍位于寺庙建筑群的最后区域,我们一进门就看到僧舍,走的应该是寺庙的后门。僧舍供僧人居住使用,与其他生活区域(如库房、斋堂)共同构成寺院日常运转的基础设施。 </p> 过道门洞上的“鹫峯”一词源自佛教文化,其核心含义指的是印度摩揭陀国的灵鹫山,因山形似鹫且多栖灵鹫得名,曾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 <b>斋堂。</b>斋堂门檐下悬挂“斋堂”匾额,两旁有门联:“青蔬原是福田种;极乐当从心地生”。 <b>祖堂。</b>祖堂是历代僧人传承法脉的重要场所,与大雄宝殿、三圣殿等共同构成完整的佛教丛林建筑群。祖堂内供奉历代祖师像,承载着寺院传承脉络的文化符号。 门外有楹联:“风雨三生培佛种;悲欣一脉注真经”。<br> <b>法堂、藏经楼。</b>兴化寺的法堂最初随大雄宝殿的修建而设立,明代高僧以石佛殿为中心扩建寺院时同步构建了法堂。作为禅宗寺院的核心建筑之一,法堂承担着僧人日常修法、讲经说法的功能,同时也是信徒参与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藏经楼是寺内现存明代建筑之一,与钟鼓楼、祖堂等共同构成寺院主体建筑群。藏经楼采用传统木构架结构,屋顶覆盖青砖,檐角装饰有龙纹雕刻,门窗雕刻有佛教八宝图案。楼内原藏有 《大藏经》 及历代高僧手抄经文,现主要陈列寺院历史文献及摩崖造像资料。 <b>伽蓝殿。</b>伽蓝殿里供奉佛教中所尊崇的伽蓝神——关公,但同时又挂着“客堂”的标牌。 <b>禅院。</b>禅院是佛教寺庙中用于僧人集体修行活动的区域。走过禅院门洞,我们从僧侣居住的生活区来到了寺庙的主殿区域。 <b>大雄宝殿。</b>大雄宝殿是1993年6月新建的,位置在唐宋摩崖石刻保护室顶层,建造时,发掘出深埋地下的唐宋时期佛教摩崖造像,共七组195尊,故建造保护室,供游人观瞻。新建的大雄宝殿,殿堂飞檐斗拱,翘角凌空,金饰彩绘,气势恢宏。 大雄宝殿供奉横三世佛,左药师、右弥陀、佛祖释迦居中,庄严肃穆,慈悯安详。 大雄宝殿内还环列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形象生动。 <b>大佛殿。</b>大佛殿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85-486年),最初为露天佛首雕刻,后经唐代增修石壁造像,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建殿宇覆盖大石佛,为“大佛殿”。大佛殿顺山崖而造,殿堂后壁檐下仅有三层砖垒叠,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成为禅林奇观。 <div>现存明代重修大佛殿内有高约十多米的石佛半身像,两侧岩壁上有北魏至唐宋所造的众多佛像和题字,寺西大士岩有石观音像。该大石佛,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国之瑰宝”。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来兴化寺参观时,认为大石佛“全国鲜见”。</div> <p class="ql-block"><b>山门。</b>山门保留了传统寺庙建筑风格,采用传统殿宇式结构,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檐角飞翘,呈现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风貌。<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门是寺庙的入口,但是,我们是从后门进来的,所以,登上台阶,便从山门走出了兴化禅寺。</span></p> <div><br></div><b>大士岩寺</b><div><br></div><div>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时任徐州知州姜焯所建,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为了保护造像,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一座由园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br></div> <div>面对大士岩寺景区的大门,感觉是又一次来到了寺庙的后门。查看寺庙平面图,这个入口建筑位置原先是一座“藏经楼”。两座寺庙的入口都处于云龙山的山脊之上,兴化禅寺在山脊的东麓,大士岩寺在山脊的西麓。走出兴化禅寺山门,对面就是大士岩寺的入口。从大士岩寺的入口进入后,是一处高台围栏,从陡峭的台阶往下看,大士岩寺的主殿区域就在山坡的下方。<br></div> <b>慈航殿。</b>慈航殿,又称“慈航大殿”,原名“火祖殿”,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该殿最初供奉火德真君及东厨命灶君、财神等神像,后改为供奉观音菩萨,并更名为慈航殿。殿内供奉观音大士(慈航普度圆通自在天尊),象征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b>观音殿。</b>观音殿原为供奉“玉带观音”的主殿,现保留为泥塑送子观音像。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徐州知州姜焯在云龙山西坡建僧舍时,发现一块天然形似观音的巨石,遂命工匠雕刻成玉带观音像,并建殿供奉。<br> 玉带观音像在文革期间被毁,现殿内供奉的是1990年重塑的泥塑送子观音像。殿内石柱仍保留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慈云无住庄严像;法雨常飞清静身”。 <b>三圣殿。</b>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观音二菩萨。三圣殿建筑,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明间四扇门内凹。 <b>延寿殿。</b>延寿殿主祀延寿观音、普贤和文殊菩萨。 <b>天王殿。</b>天王殿为清代建筑风格 ,保留了传统佛教建筑特色,内部供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以及弥勒佛和韦陀菩萨。 天王殿采用传统佛教建筑形式,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檐角悬挂风铃。殿内梁柱雕刻有祥云图案,门窗雕刻以佛教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为主题。 <b>钟亭。</b>钟亭位于韦驮殿北侧,为清代建筑,檐柱悬挂对联“云山怀旧泽;风日亿当年”,亭内刻有“翠竹黄花圆色相;清池皓月净禅心”的楹联。该亭与鼓亭对称设置,抹角石柱上刻有莲花纹饰,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br> <p class="ql-block">从镶金“佛”字照壁前的圆门出来,感觉是走到了景区的外面。一般来说,寺庙的天王殿往往会直通山门,然后从山门走出寺庙,但大士岩寺的山门在哪里呢?沿着山路下行,转过一个弯道,猛然回头,山门不就在那“五十三级台阶”上头吗?</p> <p class="ql-block"><b>五十三级石阶。</b>五十三级石阶位于大士岩寺庙西侧,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知州姜焯修建僧舍时所建。石阶依山崖而建,共53级,被称为“五十三参”,寓意佛教中善财童子拜见观音需经历53个考验的典故。站在石阶高处可俯瞰云龙湖全景,是寺庙的重要标志性景观之一。 先前找寻不到的“山门”原来就在这五十三级石阶的上面。看上去这台阶和寺庙山门久未修缮,已严重破相。细看这山门,应该是清代建筑风格,面阔三间,门上镶嵌石刻“大士岩”三字,显然是寺院正门的标志。山门为硬山卷棚顶结构,采用传统木构架体系,屋顶覆盖青瓦。门扉采用传统镂空雕刻工艺,展现佛教艺术特色。</p> <b>望湖亭。</b>望湖亭位于云龙山西麓的白鹿洞上方,由清代户部分司丁裕,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建,后经康熙年间徐州知州姜焯重建。该亭因可登高远眺云龙湖全景而得名。亭北侧现存一块长1米、宽0.6米的摩崖石刻,记录了亭内观湖场景,被称为“新成石刻”。亭北侧原有廊道与亭相连,风雨时可关闭窗户,被称为“可廊”,现已无存,仅存碑刻记录修建过程。登临望湖亭可俯瞰云龙湖全景,湖面开阔,山水相映成趣。亭体为传统歇山顶建筑结构,青石栏杆环绕,是清代徐州文人雅士常聚之地。 <b>东坡石床。</b>东坡石床位于云龙山西麓磨光峭壁处,传为北宋元丰年间徐州知州苏轼醉卧所留遗迹。据记载,苏轼曾于黄茅冈酒后写下“冈头醉倒石作床”诗句,后人据此命名天然巨石为东坡石床。该石床长3.3米、宽1.3米、高1.75米,作为云龙山核心古迹与放鹤亭、饮鹤泉等构成苏轼文化遗址群。 <b>半山亭。</b>半山亭位于云龙山西麓,是清代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为大士岩寺修建的配套设施,主要用于观音诞辰时的戏曲演出。该亭始建于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最初名为“半山亭”,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曾改为“西楼”,但在抗战前夕被毁。1936年,当地在原址重建时恢复原名“半山亭”,延续至今。现存半山亭为清代风格,飞檐翘角,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周围山景融为一体。亭内曾作为戏班演出场所,见证了徐州地方文化活动的发展。 <div><br></div><div><b>云龙湖观光车</b></div><div><br></div><div>游览云龙山之后,我们来到云龙湖畔,乘坐观光车游览云龙湖。云龙湖观光车的始末站点在滨湖公园东门,我们是在小南湖入口附近看到观光车过来,随即就招手上车了。所以我们所走的观光车路线,先是走“小南湖入口→环湖南路→珠山东路→湖中路→云龙湖大堤→滨湖公园东门”。而后,在滨湖公园游览,吃了午饭之后,又乘观光车,走“滨湖公园东门→云龙湖大堤→湖中路→湖南路→小南湖入口”的返程路线。</div> <b>沙月岛。</b>沙月岛,原名“湖心岛”,因形似月牙且与凄美传说相关而得名。传说百年前渔夫之女月娘,因恋人船难,终日眺望,泪水化作岛上“月溪”。岛上的“婚庆园”是一座以婚恋为主题的公园,岛内以月亮湖为中心,湖上有红线桥和鹊桥两座观景桥,分别象征着牵绊和长久的爱情。岛东南角临湖处有一座六角亭,名为月老亭,为情侣们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浪漫色彩。 岛上还有同心锁、许愿池、阳光草坪、玫瑰走廊雕塑、爱悦广场、爱情花屿等景点,甚至连座椅、路灯、垃圾桶等都被设计成了戒指、爱心、情侣、红唇等景观小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有一座“连心桥”,将沙月岛和水族展览馆所在的湖心岛连接在一起。 <b>音乐厅。</b>徐州音乐厅,位于云龙湖北岸,由音乐厅、室外演出广场、音乐厅入口广场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其中音乐厅建筑面积1053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86名。徐州音乐厅外形以紫薇为创作原型,建筑整体宛若在水中盛开的花朵,其创作理念就是希望从一个普通市民喜好和生活角度出发,创造一个令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建筑,一个融入整个城市美丽的建筑。 <div><br></div><b>滨湖公园</b><div><br></div><div>滨湖公园坐落于云龙湖风景区北岸,东依云龙山、西接韩山,占地面积约800亩,全长4038米。公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分为东园和西园:东园设有国内最大的内湖万人游泳场、儿童乐园及健身设施;西园融合欧式建筑与中式园林,包含金石园、乐翔台等景观。公园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日最高游客量达6万人次。</div> 滨湖公园沿湖边步道分布水晶宫码头、悬湖六角双层水文阁等景观节点。滨湖公园曾承办亚洲铁人三项赛、全国冬泳锦标赛等赛事。 <b>水晶宫游船码头。</b>游船码头位于滨湖公园内,紧邻阿喆米线等餐饮店。我们到那里时,看到通知,因设施改造暂停所有游船航线,恢复时间待公布。但票务窗口上贴着红纸白字的告示,码头上的“阿喆米线餐饮店”正常营业。正好是中午,我们就按告示指示方向下去到该米线店用餐。 <b>水文阁。</b>水文阁为悬湖六角双层亭阁结构,是云龙湖水情控制和防汛水文测报站,主要观测水位、流速、流量、泥沙、降水、风速、风向、水温及水质等。 滨湖公园内的游览车。 <b>世纪风帆。</b>《世纪风帆》雕塑形若帆船,集中代表激情四射的水上运动,展示徐州人民喜爱体育活动的精神风貌。据介绍,滨湖公园里还有《双飞鹤》、《鱼跃》、《上善若水》、《双蝶》、《云龙心》、《石韵汉风》、《楚汉争锋》等,共32组雕塑。 <b>云龙心。</b>《云龙心》雕塑,作为滨湖公园东园的入口标志,与 《鱼跃》 、 《上善若水》等主题雕塑共同构成东园的公共艺术集群。该雕塑以自然景观为灵感,将流动的云与水元素融合,通过超现实手法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使静态雕塑具有动态美感,成为滨湖公园核心景观区的重要构成部分。 <b>上善若水。</b>《上善若水》 雕塑以紫砂工艺塑造水的流动形态,既体现传统工艺的精致,又呼应公园“回归自然”的主题。该雕塑取自 老子 《道德经》 中的哲学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展现水的柔和与坚韧特质,强调无私奉献与包容的品格。 <br> <b>彭祖寿石。</b>彭祖寿石是滨湖公园的核心景观,高16米、宽8米,重约400吨,原石采自徐州铜山区油山。该石像形态呈三棱柱状,北观似拱手老人,南望若蜿蜒巨龙,得名于传说中寿长八百岁的彭祖。据传彭祖曾在此石出处修炼长寿之术,最终肉身化石永镇故土。石像周边环绕24块石雕,刻录彭祖创立大彭氏国、发明导引术及献雉羹助尧等传说,涵盖养生、饮食、治水等文化内容。 在滨湖公园游览之后,我们回到公园东门,乘坐观光车返回小南湖景区,行走路线:滨湖公园东门→云龙湖大堤→湖中路→湖南路→小南湖入口。 途中再次经过徐州音乐厅。 <b>龙华桥。</b>龙华桥位于湖南路西段,为十七孔连拱桥,其造型与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一致,桥上可通汽车,桥下为水上游览通道,中部桥面如弯月隆起,十分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b>天师广场。</b>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祖籍徐州丰县,故在云龙湖以道家思想中“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理念,修建了天师广场。广场结合“一元初始、两仪太极”至“九宫合中、一元复始”的十个文化概念,通过张道陵得道、修炼、斗法、立教、升天等历程展开,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创教路、神道、天师岭等景点,全面展示道家文化。 <b>无极广场。</b>无极广场空间开阔,可开展亲子徒步、家庭聚会等活动。无极雕塑以道家思想为核心,通过简化形态展现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暗合道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观。雕塑以简化几何形态,强调“无极”(即未分化状态)到“太极”(阴阳分化)的演变过程,呼应道家“太极生两仪”的核心思想。 <div><br></div><b>小南湖景区</b><div><br></div><div>小南湖,是云龙湖的有机组成部分,位于云龙湖南岸,两者之水从桥下相通,但两湖之间又被一条道路和绿化带隔开,所以又可单称“小南湖景区”。小南湖原是云龙湖南部的一大片洼地,2003年市政府决定,将云龙湖继续向南拓展,新建成一个小南湖景区,于2004动工,2007年10月竣工。景区的主体格调是“蓝天、绿地、碧水”,并将豪放的苏轼文化与秀丽的生态文化融为一体,有苏公岛、荷风岛、鸣鹤洲等人工岛屿,岛上亭台楼阁掩映于林木之中,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div> <p class="ql-block"><b>挑云亭。</b>挑云亭隐藏在小南湖景区入口处的“游客驿站”的后面,其实它的身后就是小南湖的解忧桥游船码头。或许是刚刚过了节假日的原因,本就游客稀少,更没有游客来此乘坐游船,那些五颜六色的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岸边。</p> <b>解忧桥。</b>解忧桥是小南湖景区内的重要景观桥梁,位于鹤鸣洲东侧,是进入该岛屿的必经通道。该桥以西汉楚王刘戊之女刘解忧的名字命名,其作为汉武帝时期楚国公主,曾三次下嫁乌孙王,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解忧桥因此成为其历史功绩的象征。桥上刻有“一孔倒映湖中,犹如一轮明月”的诗句,表达对这位历史女性的纪念。 解忧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呈马鞍状,两端平坦宽阔,兼具起伏与坦荡的意象。夏日湖面碧波荡漾时,桥下湖水清澈可见圆孔倒影,与远山、绿树形成江南园林般的景致。 站在马鞍状桥体顶部,可远眺云龙山观景台上的听雨亭、云龙山索道和不远处的苏公塔。 <b>云汇桥。</b>云汇桥是小南湖景区的特色景观桥之一,位于湖南路中段,因桥与云龙湖、云龙山相汇,且采用双桥相接的设计,形似久别重逢的好友相拥而得名。该桥采用双桥四亭结构,造型独特,融合了徐州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徐州“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风起云涌,多汇于此”的历史背景。 <b>鸣鹤洲。</b>小南湖景区的鸣鹤洲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核心区域,兼具观鸟、赏景功能。鸣鹤洲上有南湖书院、文澜楼等人文景观,其中南湖书院是一座融合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古建筑群。 <div><b>文澜楼。</b>文澜楼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屋顶覆盖青瓦,搭配木构件装饰,整体色调和谐统一。楼内设有彩绘装饰,廊桥结构精巧,既保留了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透着书香气息,兼具登高远眺的功能。登楼可俯瞰小南湖全景,远眺云龙湖山水,近观湖中植被与周边仿古建筑群落。</div> <b>泛月桥。</b>泛月桥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小南湖核心区域,东连鸣鹤洲,西接苏公岛,形如弯月,桥名取自李白诗句“轻舟泛月寻溪短”的意境。 泛月桥全长80米,为三孔石拱廊桥结构,桥体雕刻精美,兼具古典园林风格与现代艺术感。两侧桥头各有两座双飞檐四角凉亭。 长廊上绘有17幅徐州新旧地标景观画,由东向西依次为徐州旧八景:黄楼赏月、阳春观荷、戏马秋风、奎山塔影、石狗渔歌、佛寺钟声、放鹤春晓、云龙山色;中间一幅是南湖景观;向西依次还有徐州新八景:湖光山色、彭祖福寿、汉楚王陵、森林公园、龟山汉墓、古彭民居、遗珍博物、汉皇故里。 桥东侧,沿着湖岸建有葡萄架长廊,兼作遮荫和休闲的空间。 <b>石瓮倚月。</b>石瓮倚月是小南湖景区的标志性景点,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以呼应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景观。该景点中心石瓮直径3.5米,高2.4米,重约40吨。景墙长约10米,高约3米,橄榄形中心厚约2米,两端厚约0.5米。石瓮周边开有6个圆孔,内置灯光,人们晚间可欣赏明月倒映在景墙中的美景,完美演绎“石瓮倚月”。石瓮造型以新石器时代红陶瓮及出土陶瓮特点,结合两汉文化奔放、朴拙精神面貌,融入三面景墙之中,营造出“月映瓮中、人游景中”的南国水乡月夜,更好诠释云龙湖与杭州西湖姊妹关系,形成南观西湖“三潭印月”,北游云龙湖“石瓮倚月”的关联性旅游景观。 <b>南湖水街。</b>南湖水街位于云龙湖景区内的小南湖半岛,三面环水,北靠云龙湖,东望云龙山,是一个集文化、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 南湖水街由清华大学设计师设计,融合传统江南风格与现代元素,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并将湖水引入其中,形成临街小溪,种植荷花营造江南水乡韵味。还建有木曲桥,与鸣鹤洲相连,夏季荷花盛开时,景色优美,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b>荷风岛。</b>荷风岛是集自然景观与苏式园林建筑于一体的荷花主题赏景区域,拥有120亩荷塘,种植红莲、粉莲、白莲等品种,形成不同阶段的观赏效果。 岛上亭台楼阁采用粉墙黛瓦、亭廊花窗等苏式园林元素,主要景观包括荷韵轩、云锦亭、冷香亭等,可登亭远眺全景。最佳拍摄是在栈道中央平视或俯视构图,利用长焦镜头拍摄荷叶细节或广角模式收录荷塘全景。 <br> <b>苏公岛。</b>苏公岛是东坡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域,位于小南湖景区内,由人工堆土形成,通过泛月桥与鸣鹤洲相连。该岛以苏轼在徐州的治水功绩为主题,通过亭台楼阁、碑廊、地雕等景观元素展现其文学成就与历史贡献。苏公岛与苏公塔,再加上苏公桥,以“一塔一桥一岛”为空间格局,融合宋代园林风格建筑与自然景观,2017年入选云龙湖新八景。踏上苏公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公足迹图》:以黄砂岩铺设的地雕,按苏轼平生到过的地方,在图上逐一标注,还有中国地图和苏轼生平简介。 <div><br></div><b>苏轼纪念馆</b><div><br></div><div>苏轼纪念馆坐落于云龙湖苏公岛,占地面积219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仿宋风格二进院落。馆内设逍遥厅、清泗厅、快哉厅、眉山厅四大主题展厅及百米碑廊,系统展示苏轼1077-1079年任徐州知州期间的治水功绩、文学成就和廉政思想。<br></div> <b>逍遥厅。</b>逍遥厅为“仕途历程展区”,展馆命名取自《庄子·逍遥游》的哲学理念。展区采用“8341”展示模式,即8州太守、3部尚书、4处贬谪、1生功绩,以“一任知州,千年怀想”为主题,通过文物与图片展示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的政治业绩和文化贡献,包括抗洪治水、修建苏堤、建造黄楼等工程,以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通过场景复原与实物陈列,游客可直观感受其“清官苏轼”的形象。该厅结合宋代官式建筑风格,采用场景复原手法还原苏轼治水场景,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增强沉浸感。展陈内容涵盖苏轼在徐州的政绩及“唐宋八大家”等文化头衔,突出其“文治武功”的双重形象。 <b>一任知州,千年怀想。</b>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于公元1077-1079年,出任徐州知州。在任期间,苏轼食不甘味,席不暇暖,勤政爱民,造福一方,使徐州成为物华天宝,文人荟萃之地。 <b>朝廷命官。</b>八州知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三品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四州贬官(黄州团练副使、汝州团练副使、宁远军节度副使、琼州别驾)。 <b>文学大家。</b>千古文章,韩柳欧苏四大家;又有“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化奇迹,三苏并列;宋诗书坛,苏黄并列;豪放词派,苏辛并列。 <b>清泗厅。</b>清泗厅为“历史政绩展区”,以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的抗洪治水政绩为核心展陈内容,立体呈现1077年徐州抗洪场景,包含《抗洪城防图》摹本与筑堤工具复原,展示防洪堤(现苏堤)建设过程及“筑堤束水”治水理念。该展厅以“一份担当、万家性命”为主题,体现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 展厅通过巨型雕塑呈现苏轼在徐州城防布局,包含苏堤、黄楼等标志性建筑,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了抗洪场景,可直观感受其治水功绩。 筑苏堤,利百年。 建黄楼,镇水患。 抗洪水,保万民。 清泗厅的二楼,有苏东坡的《赤壁赋》的巨幅长卷的造型,以及其他文稿的陈列。 <b>快哉厅。</b>快哉厅为“文学艺术展区”,重点展示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1077-1079年)的文学成就,通过其“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文学意象,展现其豁达心境与政治理念。展厅内陈列苏轼的诗词、书法作品,以及与“快哉”相关的建筑遗迹(如黄楼、东坡石床等),体现苏轼将文学创作与政务活动融合的特色。集中陈列《放鹤亭记》《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等徐州时期创作真迹摹本,设置数字化诗词互动墙展现宋代文士雅集场景。 <b>一诗一景。</b>通过“一诗一景”的展示方式,将苏轼的文学创作与徐州山水紧密结合,例如“快哉亭”命名典故、“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词作背景等,形成独特的文化地标,凸显苏轼“文政合一”的治政理念。 <b>一诗一友。</b>通过“一诗一友”的展示方式,展现苏轼真诚豪迈、平易近人的品格。白衣秀士陈师道因“知遇之恩”献文《黄楼铭》;徐州隐士张山人为苏轼的“平民之友”,还应约为其写《放鹤亭记》;僧人参寥子因“佛学感染”,被结为诗友,在苏轼诗文中36次提及他;湖州知州孙觉,是黄庭坚岳父,苏轼受其邀,为湖州的墨妙亭写记。 <b>苏门四学士。</b>苏门四学士,亦称“苏门四友”、“苏门四子”,指的是,北宋文学家秦观(下图左一)、黄庭坚(左二)、张耒(右二)和晁补之(右一)。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成就,受到苏轼的赏识和荐拔,故名。 <b>一位巨子,百代文明。</b>苏轼与徐州有三个年头,二十四个月的生命之缘。苏轼之于徐州的意义,是一位巨子,提升了徐州的百代文明。 <b>眉山厅。</b>眉山厅为“三苏文化展区”,通过苏氏家训木刻、族谱誊本等文物阐释家族教育理念,并用多媒体装置演绎“苏母教子”、“程苏论易”等典故。并通过文献、雕塑等展陈形式呈现三苏的文学成就及家族文化底蕴。 <b>一门父子,三大文豪。</b>以“一门父子,三大文豪”为主题,重点展示苏轼家族的文化传承。苏轼家族为眉山望族,其高祖、曾祖、祖父皆耕读传家,教子有方。在苏轼、苏辙兄弟双双进士之前,他们的两位伯父早已双双进士,故眉山苏家是两代四进士。 <b>父教威仪。</b>苏洵27岁发愤攻读,虽考进士未中,但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十年教子”功成名就,且性格刚烈“风骨焕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苏轼的为人。 <b>妻妾贤内助。</b>很有意思的是,苏轼的三任妻子都是姓王。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后来苏轼为王弗写下《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其人生最重要的25年,苏轼写祭文: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扶正后十一年病逝,苏轼在其墓边修六如亭,并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走出苏轼纪念馆,心底油然升起对苏轼的才情与担当的敬仰之情。 结束云龙湖游览,感觉意犹未尽。将云龙湖与杭州西湖作比较,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其一,两湖已正式结为姊妹湖,均为国家5A级景区,在景观格局、人文历史等方面有高度相似性;其二,面积相近,云龙湖水面6.76平方公里,西湖6.38平方公里;其三,格局相似,均三面环山一面临城;其四,景点对应,如杏花春雨对应苏堤春晓、苏公塔对应雷峰塔、石瓮倚月对应三潭印月等;其五,苏轼渊源相同,苏轼在两地均任知州,云龙湖苏堤路与西湖苏堤均为其治水功绩的见证。所不同的,我去西湖游览不下十趟,但来云龙湖还是第一回,所以,下次一定会再游云龙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