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圩日(又称“墟日”)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定期集市,多见于南方地区,尤其客家文化中保留完整。其名称源自“墟”,指交易场所,客家人称赶集为“赴圩”。圩日周期通常按农历计算,如“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等,相邻地区圩期错开以促进交易。</p>  <p class="ql-block">  逢“三六九”,就是石马圩。</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到了赴圩的日子,我的儿早就掰着手指等着这一天了,照例在这样的日子里,他可以来到这热闹的集市消费一下,可以买到冰棍,西瓜,泡泡糖……</p>  <p class="ql-block">  其实,如今的圩日在我的眼中早已没落,犹记得二十年前,那个集市那叫一个热闹,特别是逢假期的时候,小孩定然是主力军,街道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他们停留在琳琅满目的摊贩面前,各种挑选,央求着带他们来赴圩的长辈们买下自己心仪的零食玩具。满大街都是小孩的嬉闹声,还有大人们相见之后拉着手拉家常的声音……满街的热热闹闹,亲亲热热。</p>  <p class="ql-block">  当我还陷在回忆里的时候,有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对,是他,我不知他姓甚名谁,我们一直都是用“卖麦粄”的来称呼他,因为,从我识得他的那一刻,他就在做着这件事。我想,他家的麦粄应该是这个镇上做得最好的,因为尽管外来的面包,蛋糕,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精致糕点再多,这个镇上都有他的一席之地,他也总能把自己的麦粄卖完,陪伴他的,一直都是那一辆二八大杠。</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他,年少的记忆突然涌现,那是我跟着我奶奶来赶集的日子,奶奶总会到这里来买两块钱或者三块钱的麦粄。那香香甜甜的麦粄,切成不规则的形状,每一块都大小不一,却是一样的香甜,松软,那是最纯正的黄糖的香味。奶奶,如今已经离开我们十四年有余了,每每在这个热闹的集市上看见他——卖麦粄的,我总会想起她,我亲爱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卖麦粄的他,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整个后背,也是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孙女吧,停在了他的车旁。他还是他,只是多了时间给痕迹。这样的日子,他坚守了多少年呢?或许,他早就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却依然坚守着,为了生活,还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街道上有很多人,如果认识一个人非要知道他的名字的话,那么,我并不认识他,但是,我又认得他们每个人的脸,卖粽子的,卖蜂糖的,卖豆腐的,卖水果的……曾经有一个卖“搅水粄”的,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看见过她了,她曾经也会挑着担子来村里叫卖,她的调料特别香,如今,却再也吃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