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家乘背后的故事

奥巴虎

<p class="ql-block">我家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冯宅村,又称福州凤岗里凤泽村。据《立雪堂大夫第家乘》记述:</p><p class="ql-block">我太祖游守山,生于乾隆十六年,颇有家业,嘉庆末年弃旧居选在冯宅村洋中建新庐,造型为五柱、四扇三、土木结构大瓦房,天井、回廊全用花岗石铺就,书院、卧室纯用杉木板料。新房称为“洋中厝”。</p><p class="ql-block">太祖生烈祖游传福(1781)和弟弟游传寿,弟弟而立之年病卒于旧居。</p> <p class="ql-block">烈祖游传福生男一,天祖游家铨(1817年)颖悟过人,业农兼商,从小本生意做起,越做越大,而后转营木材生意。1850年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买下大片杉松山地,并在水吉镇开张“天成”号木材商行。</p><p class="ql-block">“天成”号木商行生意发展迅猛,数年后“洋中厝”成为福州凤岗里一大户,田连阡陌,果树遍野。</p><p class="ql-block">天祖游家铨膝下三男,高祖在榜,叔高祖在道和在善,先后成家。</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天祖年事已高,分付高祖在榜掌理家政,在道接管“天成”行,在善执管庶务。</p> <p class="ql-block">高祖在榜,他将慈善刻入生命的年轮,用半生光阴主持“福州凤岗育婴堂”育孤助学慈善事业,德高望重,素负盛名,尝赏赐“存心保赤”金字匾额高悬于大厅正中。</p><p class="ql-block">叔高祖在善,以文牍见长,清光绪初为五品奉直大夫,旌有匾额“大夫第”高悬在正门额枋。自此,“洋中厝”荣称“大夫第”,大夫第子弟改为牌匾下子孙。</p> <p class="ql-block">光绪中叶,高祖三兄弟在大院后面起盖与前落同样屋型,使连成双落透后。光绪丙中(1896年)新建筑告竣。大夫第大宅门雄伟壮观,占地2560平方米,厝面宽22.3米,双落合长43.5米。前后座两天井,四厅堂,天井阔7.7米,深7.3米,门槛高达0.8米,厅堂阔5米,深7.5米,屋脊高6.5米,门楣高挑,雕刻精美。前后正房8间、厢房14间、书院房6间、客房4间。</p><p class="ql-block">前后座大门挂着大型宫灯,青铜其架,宫纱披外,流苏下垂,前座厅堂红木太师椅、茶几分列两旁,彩屏柱上挂着一对覆竹,青漆其底,镌刻贴金阴字,前落联句题: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后落题:忠孝持家远;读书处世长。</p><p class="ql-block">后落厅堂正中横摆楠木横案一张,横案上安放“游氏本门历代元祖宗亲”的大型灵牌,左右各摆着花瓶与果盘、烛斗、香炉等。</p><p class="ql-block">前后厅堂陈设肃穆尊严,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大夫第房前屋后栽种十多株荔枝,二十余株龙眼,还有白玉兰树,树冠高大,绿叶茂密。树下种木兰、珠兰、茉莉、水栀花等,把大夫第园庭装点如画。</p> <p class="ql-block">彼时,高祖将整个身心都奉献在了慈善事业上,两个弟弟养尊处优于“大夫第”大家庭,讲排场,知享受。“天成”号木行骋族人父子前往水吉镇襄理木行事,任父子乱砍滥伐,肆意侵吞,导致“天成”木行加速收盘。</p><p class="ql-block">光绪戉戍至庚子(1898~1900)间,高祖兄弟相继凋谢。大夫第由高祖母主政。1905年因大家庭人囗逐增(共27人)经济渐落,大夫第过大家庭生活历经百年,从此分家过日子。</p><p class="ql-block">1905年12月26日,高祖母去世。到了曾祖父(振字辈)长房:振鸿一个,二房:振华、振琰、振彬三个,三房:振江一个。</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子孙谨遵祖训,“立修齐志;读圣贤书”、“曾三”、“颜四”。</p><p class="ql-block">17岁的联钊伯公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决心创办一所学校,得到曾祖父振鸿大力支持。1906年,联钊在本村游氏支祠组办冯宅小学,骋请学识渊博老师授课。是年,联钊考入官立福建法政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二伯公瀚波也考取福建陆军小学。</p><p class="ql-block">1909年,联钊法政学堂毕业,奏奖“中式举人”,由闽浙总督松旌有“文魁”匾额高悬后座正门额枋。</p><p class="ql-block">同年,瀚波陆小毕业,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时,联钊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参与反清运动,担任人民自治军总参议。1911年11月8日,联钊率领凤岗起义军攻入于山的清军将军署,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福州宣告光复。光复后联钊任闽侯县第一任参议长。1913年孙中山来闽,任孙中山秘书。</p><p class="ql-block">1911年夏,瀚波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1年10月10日参加武昌起义。1914年军校毕业。1916年入陆军大学深造,1919年12月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先后改派萧耀南部、陆锦部、孙岳部,皆中校军衔。历冯玉祥部上校参谋、山西陆军军校中校战术教官。1924年任第十三混成旅中校参谋,1925年随阎锡山参加北伐战争,任少将参议。</p> <p class="ql-block">此时,大夫第分家已二十载,家人纷纷外出闽北邵武等地谋生。</p><p class="ql-block">1920年冬,爷爷联庆自邵武回来结婚,1922年父亲瑞成出生。</p> <p class="ql-block">1925年,堂叔公游毓桢考入西北陆军干部学校,26年1月加入共产党。同年奉李大钊之令赴粤参加大革命。6月回福建在王荷波领导下担任中共闽西南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27年,在叶剑英身边任通信员,随叶剑英参加南昌、广州起义。</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毓桢经党人杨正英同志介绍进入黄埔军校,在老乡代校长何遂关照下,任军校上尉教官。</p><p class="ql-block">1930年,60师和61师整编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时,福州党组织派来郑乃之、毓桢、刘突军、周问苍、张英、潘作桢等十几位福州籍的共产党潜入十九路军。毓桢因何遂关糸,任六十一师特务营副营长兼连长。在六十一师秘密发展中共党组织,担任地下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28日,毓桢随六十一师从南京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日战争。</p> <p class="ql-block">1933年春,蒋介石调动50万兵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独立第十师奉命自瑞金向宁化集结,组建红军东南作战军,形势紧张,有一触即发之感!大夫第外出谋生的家人零星返回家园。</p> <p class="ql-block">淞沪抗战后,十九路军调入福建,六十一师地下党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蔡协民领导下展开地下活动,1934年毓桢、郑乃之、刘突军、潘作桢等准备策动兵变,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幸大伯公联钊、二伯公瀚波通过关系,4人获救出狱回到福州中心市委做外围工作,奉组织指示在老家冯宅创办小学,作为掩护革命工作据点。</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因叛徒出卖,市委书记陈之枢被捕叛变,中心市委遭到破坏,冯宅小学被查封,幸大伯公联钊出面担保,不久学校复课。</p><p class="ql-block">毓桢离开福州到福鼎县营救关押在福鼎监狱共产党人叶肖琴等5位同志,经军校同学福鼎县长陈起关系成功营救出5位同志后,北上温州、济南寻找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1936年,毓桢到武汉没有找到党组织。此时国共合作全面抗日,毓桢决心投入抗日,在军校同学介绍入到国民革命军197师抗日将军丁炳权部,任1140团副团长。</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寇飞机经常入侵福州领空乱炸,大夫第返回家园的亲人又匆匆离家到邵武等地。</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0月,日军由太原北部进攻太原,阎锡山急调20多万兵力,组织忻囗战役抵挡日军,身为阎锡山摩下的少将联络员瀚波在战场上协调八路军、中央军、绥晋军之间的行动,传递重要情报,协助指挥作战。</p><p class="ql-block">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反复争夺,日寇丧心病狂动用毒气弹,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期间我军军长、师长全部上阵地,瀚波也冲到战斗前线与日军拼杀。忻囗血战20天,部队放弃忻囗,退守太原。</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4日至9日,与日军殊死搏斗,太原沦陷。</p><p class="ql-block">太原失守,二伯公瀚波资遣回籍。</p> <p class="ql-block">另一边毓桢所部197师驻守湖北,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毓桢向师部请求赴上海参战,经批准升任团长,带领部队急驰上海,所率的团是个近三千人的加强团,编入第570旅第1140团。在南翔一带从10月4日至18日与日军激战15天。</p> <p class="ql-block">淞沪会战后,12月中旬,毓桢率团撤往武汉,回武汉后编练新团,其间,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军校同学王梓木,经同学介绍在办事处晋见董必武和叶剑英,叶剑英对他说:“你的组织关系由董老负责,工作由董老安排。”毓桢对董老说想离开国民党军队到延安去,董必武说服他留在国民党军队,还说:“更何况你在国民党政军两界都有良好关系,这条战线也需要你。”最后他服从董老的安排,留在国民党军队带兵抗日。</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毓桢再次到八路军晋见董老后,随部参加武汉会战、鄂南游击战和南昌会战,表现突出。1939年5月在南昌会战中,毓桢率部在马鞍山一带阻击日军,这次战斗他再次负伤,部队后来撤退到武宁、修水一带深山老林中与日军打游击。</p><p class="ql-block">1939年底,毓桢因伤情日重,他回到邵武家中养伤。</p><p class="ql-block">1940年春节前二天,毓桢接到武汉新四军办事处主任陈希周来信,要求立即前往七十军李觉部任上校军事教官,郑乃之、张英、郭超等先后前来,在军中秘密从事地下党的活动,地下党组织由中共长江局直接领导。不久,陈希周同志被军统暗杀,七十军内共产党支部同时遭受严重打击。地下党在毓桢帮助下及时撤离,他自已未暴露身份继续留在军中领导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1941年,李觉军长召见毓桢,出示上峰批捕潜伏军内共党黑名单,毓桢临危应变,带领党人逃离七十军,自已回到福建。</p><p class="ql-block">1942年,70军李觉部调防福建抗日,毓桢重返70军参加抗日,直到1943年底离开70军。</p> <p class="ql-block">1939年,瑞国叔台屿中学毕业,在福州警察局第四分所任教育班长。1944年9月12日,日军从连江县登陆,再次入侵福州。瑞国任抗日自卫队小队长,参加妙峰山战役,击败日伪军,占领将军山。</p><p class="ql-block">1940年,叔康堂叔公考取黄埔军校十七期。1942年毕业出任十三补训处少尉军官,参加抗日。抗日战争结束,被编遣回籍。</p><p class="ql-block">1942年父亲考入福州黄花岗中学,加入学生会,组织同学上街宣传抗日救国。</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大夫第经受八年战乱,厅堂所有红木家具、插屏门等毁坏殆尽,厝边几棵曾经浓密的荔枝树也稀疏凋零。联钊大伯公已去世多年,瀚波二伯公自太原失守后,被资遣回福建,在福建省粮糖专卖局建殴分局工作。</p> <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毓桢、郑乃之与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联糸上,留在福建在曾镜冰、王一平、苏华领导下工作。</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曾镜冰、王一平、苏华来到大夫第下达任务,在大夫第住了几天。大夫第掩映在果树林之中,曾书记对大夫第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和大夫第族人感到满意,决定在大夫第设一个秘密联络点,并成立一个党小组。大夫第族人叔康、联源、林望平叔婆(毓桢妻)父亲端成,同村游在宽等加入组织从事外围活动。叔康经苏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此后,苏华经常来大夫第下达任务,吃住在大夫第,与大夫第佯为亲戚。</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中央派叶飞纵队第一师政委阮英平来闽浙赣任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阮英平来福州第二天就住在大夫第,曾镜冰、王一平、苏华同时来到大夫第与阮英平见面议事,在大夫第住了几天。</p><p class="ql-block">阮英平对毓桢说:“能不能搞到空白身份证?”毓桢说:“要几份?”阮英平“要二三百份”“这么多要乡长以上才能搞到。”曾书记说:“你关系多,就去当个乡长,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p><p class="ql-block">很快,毓桢通过林森县(闽侯)县长管长墉关糸上任凤岗乡乡长,管是毓桢在七十军认识的。叔康任乡队附,联源任乡保长,凤岗乡控制在大夫第三兄弟手中,为省委领导在福州活动保驾护航。毓桢很快搞到八十多份空白身份证交给阮英平。</p><p class="ql-block">1947年已55岁的二伯公瀚波在昔日军校同学时任福建省主席朱绍良和省总参议张襄关照下,谋一“点名官”到各部队核点兵员名额,瀚波利用职便刺探敌情,收集大量重要情报交给堂弟毓桢。</p> <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苏华来大夫第传达中共中央指示,要求发动群众起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父亲瑞成、堂叔少侠立即组织三十多位凤岗乡进步青年学生成立“凤岗青年会”走上街头进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宣传。</p><p class="ql-block">在毓桢领导下成立“福州凤岗里反饥饿联合总团”,任黄十四妹为团长,协和大学大学生郑元璋为副团长,他们都潜伏在冯宅村党员家中。不久,在凤岗乡三兄弟掩护下,由王十四妹、郑元璋领导下发起凤岗乡农民运动。联源保长还联络其它乡乡长共同抗征兵、抗征粮。</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伪保安团包围了冯宅村和大夫第,抓捕毓桢,幸好他前往闽北执行任务。不幸的是王十四妹被捕,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福州凤岗里反饥饿团联合总团”解散,郑元璋等几十人被毓桢安排到瓜山红军游击队吴春莱部队。</p><p class="ql-block">叔康到解放军后勤部第八教养院第五队任中尉分队长。</p><p class="ql-block">凤岗乡乡长由联源叔公担任,以保证省委领导在福州凤岗里活动的安全,他为解放福州做出较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福州解放前夕,瑞国叔配合解放军参加福州万寿桥战役,歼灭残匪。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毓桢入福建省公安厅工作。叔康入港务局任某轮船政治指导员。瀚波、联源受公安厅委任为台江江滨旅社正副经理。父亲瑞成入闽侯县委工作,参加土改。瑞国进福州市人民政府干校第一期学习。</p><p class="ql-block">1950年,莲芳姑婆选为乡妇代会主席,参与土改。瑞秉、鹤亭叔参军,同在十兵团服役。少侠叔参与土改,后参加抗美援朝。帼侠姑保送革大学习,后考入福州大学……</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之家族,盛世延续两百年。历史长河,悠悠岁月,英才辈出,各呈锦绣。其中有从政为官,廉洁利民;有经商贸易,创造财富;有请缨从戎,卫国立功;有舞文弄墨,传道解惑;有农耕织造,建设家园……</p> <p class="ql-block">家乘者,家史也。古云:“以人为鉴,知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家乘》即回顾家族形成与发展;概述宗人风貌与成就。其中有成功经验,也不乏失败教训。启迪后人扬长避短,弘扬祖宗功德,铭记庭训家教。</p><p class="ql-block">2003年,由于征迁,大夫第大宅门在推土机轰隆声中,骤然坍塌,夷为平地。从此结束了庞大家族聚居一院的历史,瞬息亲眷星散,栖止各自西东。大夫第的成员在不同的地方繁衍不息,只要继承立雪家风,弘扬列祖家训,牢记自己曾是牌匾下子孙,克已自律,勤奋创业,相信大夫第子孙万代,一代更比一代强。</p><p class="ql-block">《家乘》编撰者季康叔公寄语:勿忘前人事迹,期望后生相承。</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