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章 良渚图符先民捕虎</b></p> 1936年冬,杭州良渚镇阴雨连绵。25岁的西湖博物馆绘图员、杭州余杭良渚人施昕更,踩着故乡湿滑的田埂,目光如炬般扫过被雨水冲刷的土层。突然,几片黑色陶片在泥泞中泛出幽光——它们边缘锋利,刻有神秘的网格纹。施昕更心脏狂跳:这绝非寻常瓦砾!他想起此前参与古荡遗址发掘时见过的石器,一个念头如闪电划过:“良渚地下,或许埋藏着比中原更古老的文明!” 于是,施昕更三次返乡,在棋盘坟、荀山东麓挥动手铲。当探坑中涌出更多黑陶、石斧时,他颤抖着捧起陶片,如同捧起文明的星火。彼时“中华文明西来说”甚嚣尘上,这些黑陶——龙山文化的标志物,成了反击谬论的铁证。他白天发掘,夜晚挑灯撰写《良渚》报告,字字泣血:“科学工作者必须以最后一课的精神,在烽火连天中工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西湖博物馆绘图员施昕更</h5> 然而,战火吞噬了杭州。1937年施昕更怀揣手稿流亡瑞安,沿途敌机轰鸣,他蜷身护住纸页,仿佛护住文明的胚胎。次年,《良渚》报告在上海付梓,他却因贫病交加溘然长逝,年仅28岁。临终前,他仍念着:“待战火平息,我定要重返良渚……”。这就是他28年短暂一生中唯一的田野考古,那些他亲手挖出的文物,早已湮灭于硝烟,唯有文字,为良渚古城的重见天日埋下了伏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施昕更(左)、董作宾(右)在良渚遗址现场</h5> 时间跳至2007年,在浙江余杭考古队探铲下,一座沉睡五千年的巨城豁然显现:面积630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大小的良渚古城,如庞然巨兽蛰伏于苕溪之畔。古城城墙宽达60米,底层铺石、中层淤泥、顶层夯土,宛如大地血脉的切片。城内河道纵横,舟楫穿梭于宫殿区与作坊之间,莫角山宫殿群高踞四层楼台,“宫”字形布局竟与紫禁城遥相呼应——原来,故宫汉白玉台基上的威仪,早在良渚已奠定雏形。这些都表明良渚社会已经具备国家形态,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良渚遗址上的古国可以算得上中国第一个王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古城遗址</h5> 更震撼的是古城西北的水利长城。岗公岭、老虎岭等11条坝体锁住山谷洪流,蓄水量堪比三个西湖。考古队员剖开坝体,5100年前的“草裹泥”如时光胶囊:先民将茅草捆扎成包,填入泥土筑坝。洪灾来时,水库吞涛吐浪;旱季降至,渠水润泽稻畦。20万斤碳化稻谷堆积于皇家粮仓,诉说着“饭稻羹鱼”的丰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古城遗址公园</h5> 在约80年的时间里,良渚附近的草鞋山、寺墩、福泉山、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南湖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接踵而至,距今年代为5300-43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惊现中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h5> 与其他古文化遗址相比,良渚古城的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秉持“事死如事生”观念的良渚先民,对于玉之重器琮,自然要将其当作“王”墓中的禁脔。不仅如此,与后世的“镇国大鼎”类似,良渚先民还会在一整片权贵家族墓地中刻意选择、制作、埋葬一件最为巨大沉重的“琮中之琮”——琮王,作为展现全家族至高无上威严的家族重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早的良渚玉琮张陵山M40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玉琮瑶山M12-2784</h5> 良渚王族的权力,深镌于玉的肌理。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重达6.5公斤,每毫米竟刻有20道阴线。匠人以鲨鱼齿、燧石为刃,水砂为媒,在玉璧上雕琢出神人兽面纹:羽冠神人骑跨猛兽,獠牙狰狞的兽面重圈为眼,两侧伴飞玄鸟。“神-兽-鸟”三位一体,被学者称为"良渚神徽",是贯通天地的信仰图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h5> 已有无数专家学者试图解读良渚神徽的神秘内涵,各种观点天差地别,至今未有定论,大致的共识是“神人骑神兽”。神徽的魔力穿透时空: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竟与它一脉相承。这个独一无二、极富神秘色彩的图案已被认定为良渚文化的标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人兽面纹,良渚文化标志图案</h5> 良渚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陶器。更确切地讲,是刻在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以及石器和玉器,这些符号多数属于图符性质,约有340余种之多,分布在600余件器物上,总数量超过750个。图符有的依物赋形,有的包含了抽象笔画组合,有的符号排列有序、重复出现。多数专家认为,从文字发展阶段来看,良渚文化的图形符号,一部分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具备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陶器上的图符示例</h5> 良渚图符中最多的一类是由图形构成的象形符号,让人联想到摹绘对象的形状特征,通常在器物显眼处出现。其次是表意符号,它与象形符号的区别在于其不仅仅是表意,还可能是若干抽象或局部的结构组合。数字符号与甲骨文对比基本相似,证实了良渚刻符与甲骨文的联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象形符号陶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表意符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刻符与数字</h5> <p class="ql-block">属于良渚文化的嘉兴庄桥坟遗址,共有240余件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其中一件石钺引人关注,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指出:“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有可能就是当时良渚居民使用的文字,或者说原始文字。</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成组刻符石钺</h5> 在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中,鸟的纹饰频频出现。在这只玉璧上方刻画了一只小鸟,只见鸟伏首敛翅侧立在三级阶梯状的高台之上,鸟的图符刻画若隐若现,鸟爪依稀可见。鸟立高台内部中似人似鸟的图形,可能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名字或形象。高基座上部呈现三阶状的平顶台形体,推测为祭坛,地位神圣且特殊。在良渚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明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图符,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法老杰特的名字,由鸟形外加台形组成,鸟形表示神,台形表示宫殿,台形内部刻的就是国王名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渚鸟立高台图符</h5> 更神秘的符号,藏于一件南湖出土的黑陶罐上——12个连续组合图符如远古“朋友圈”,在陶衣上舞动:箭矢破空、山峦起伏、巨网张开……一只憨拙的老虎困于陷阱。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破译为:“朱旗践石,网虎石封”,讲述了朱姓猎手率众捕虎的壮举;亦有学者读作驱兽入阱的集体围猎。这些符号虽未成文字体系,却如甲骨文的“基因库”,将汉字萌芽史推前千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湖陶罐上的连续组合图符实物</h5> 且随组合图符重返那个雷雨将至的黄昏,写就一篇陶罐上的史诗,五千年前的狩猎传奇:朱旗肩扛石矛,率众潜入屋楼崮五峰之下(陶符①)。族人砍倒巨木为障(符号②),掘深坑覆草为阱(符号③),麻绳结网悬于林间(符号④)。忽闻虎啸裂空,众人擂响陶鼓,声浪如潮。猛虎惊窜,利箭如雨(符号⑤)—— 一支羽箭正中虎臀。困兽扑向绳网,爪牙撕扯(符号⑥)……最终坠入深坑。篝火燃起时,猎手以赭石在陶罐刻下凯歌,那翻卷的虎尾、交错的绳结,凝固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庆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湖陶罐上的连续组合图符线图</h5> 2020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日,当游客立于莫角山宫殿遗址,看晨曦穿透玻璃,与玉琮神徽的“太阳冠”重合时,五千载不过一瞬。神人驭兽的纹样未老,陶罐上的老虎仍在奔逃,而那个在战火中捧护文明火种的青年,已化为遗址公园入口的铜像,永恒守望这座中华文明的瑰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遗址公园入口的施昕更先生铜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古代原始刻符(图符)文字地区、年代分布表</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w0imo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丨一片甲骨震惊天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xtaer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丨结绳刻契伏羲八卦</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0lg3fu"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3丨仓颉造字雨粟鬼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82mw1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4丨安特生仰韶开先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beh31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5丨考古群英鏖战龙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gdjx5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6丨贾湖世界最古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s9fi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7丨双墩远古东方微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y2azv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8丨二里头最早的中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zqquft"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9丨大汶口炮弹萌图符</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pkmoh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丨总序 文字上下五千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