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宋韵里的诗意栖居熹园

常同喜.未晏兮

<p class="ql-block">熹园位于婺源县紫阳镇锦屏路,原名“朱家庄”,是朱熹二世祖、三世祖的居住地,也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占地约17000平方米,以朱绯塘为核心,依次建有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家庄徽派建筑群、其中重点紫阳书院等景点,融合了徽派文化、朱子文化。景区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熹园中的引桂桥亭:引桂桥亭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古典风格的亭子,造型优美,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展现出古建筑的灵动与精巧 。亭子为多层攒尖顶结构,黛瓦覆顶,搭配精美的木质窗棂,古韵十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引桂桥亭所在的引桂桥,是横跨在源头水上的单孔石拱桥,是古时朱家庄的进出之桥。 “引桂”之名, 寄托着朱氏先人对后人蟾宫折桂、光宗耀祖的期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亭子周边绿树环绕,花草点缀,与周围的山水景致相得益彰,既方便行人休憩,又成为熹园内一处重要的景观,彰显着徽派园林建筑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  熹园古树</b></p><p class="ql-block"> 古木参天映碧空,</p><p class="ql-block">枝繁叶茂韵无穷。</p><p class="ql-block"> 红枫相伴添佳色,</p><p class="ql-block"> 千载悠悠岁月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学界认为是孔子之后的中国教育第二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熹生于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他自幼聪慧,受家庭影响,对儒学产生浓厚兴趣。14岁时父亲朱松去世,遵父遗命,师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等儒学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p> <p class="ql-block">1148年(绍兴十八年),朱熹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先后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知潭州等职。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推行荒政,减轻赋税,重视教育,并且创办书院,致力于地方治理和文化教化。例如,在知南康军时,他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学,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世书院的办学准则。</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朱熹正在讲学。身后的木质墙壁上悬挂着“聖學昌明”的匾额,两侧墙壁上则挂着“節”“廉”“孝”“忠”等书法作品。整个场景古色古香,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的书院课堂,感受到当时讲学授课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朱熹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对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熹园中的徽派建筑以朱绯塘为中心展开,涵盖尊经阁、朱家庄建筑群、紫阳书院等,集中展现了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内涵 。</p> <p class="ql-block">这是熹园内具有典型徽派风格的建筑,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韵味与精湛工艺。建筑外观:建筑外墙以白色为主,简洁素雅,搭配黑色的瓦片和檐角,形成了徽派建筑标志性的“粉墙黛瓦”风貌。屋顶设有多个马头墙,高低错落,不仅能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墙上开有六边形等形状的窗洞,既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又富有美感。</p> <p class="ql-block">专题介绍一下徽派建筑标志性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墙头造型优美,呈阶梯状逐级攀升,翘角微微上扬,富有动感。墙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上黛黑色的瓦片,形成了 “粉墙黛瓦” 的经典视觉效果。墙面上还带有精致的灰塑装饰,图案涵盖花鸟等元素,线条细腻流畅,增添了艺术美感。最重要的是有防火功能,在古代徽州,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且建筑较为密集。马头墙能在火灾发生时,阻断火势蔓延,起到隔离火源的作用。较高的马头墙可以抵御强风,保护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使马头墙成为徽派建筑中极具辨识度的元素, 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美学追求和工艺水平,也体现了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朱绯塘位于熹园景区中心,是园内核心景观。传说朱熹曾在此塘边写下《观书有感》。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返乡祭祖时见此塘泉涌水清、天光云影,便建亭并题“草堂”二字。熹园内的景致,水面之上,一艘中式木船静静漂浮,船身呈棕色,带有编织的船篷,古朴雅致。背景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线条简洁流畅,屋角飞翘。岸边绿树成荫,柳枝轻拂,与建筑相映成趣。水面平静如镜,倒映出船只、建筑与树木的身影,整体氛围宁静祥和,充满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尽显熹园的古典之美与悠然意境。</p> <p class="ql-block"> <b>朱熹园湖影</b></p><p class="ql-block"> 碧水悠悠映画楼,</p><p class="ql-block"> 朱园倒影韵长流。</p><p class="ql-block"> 微风拂过波纹起,</p><p class="ql-block"> 碎了琼台月似钩。</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位于熹园入口处,与引桂桥、紫阳书院处于同一中轴线上,是熹园最高建筑,高19米。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朱家庄藏书楼,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整幢阁楼全用名贵木材造就,中间为旋转式楼梯。 </p> <p class="ql-block">熹园内一处优美的景致。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向四周伸展,部分枝叶繁茂,绿意盎然,树下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亭子,亭子飞檐翘角,红柱黛瓦,颇具韵味。亭子周围点缀着几丛红枫,叶片鲜艳似火,与周围的绿树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b>  悄然的抓拍</b></p><p class="ql-block"><b>翠叶红笼映画楼,</b></p><p class="ql-block"><b>朱园悄然遇妆容。</b></p><p class="ql-block"><b>白衣胜雪陪绿叶,</b></p><p class="ql-block"><b> 相机咔嚓留芳容。</b></p> <p class="ql-block">朱熹园巧妙地将徽派建筑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体现了中式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理念。白墙黛瓦的建筑与自然的山水、植被相得益彰,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熹园作为与朱熹相关的文化园林,绿树与红枫点缀着徽派建筑,紫阳书院,阁楼等组成部分相呼应,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古朴厚重,又融入了园林景观的精巧布局,整体营造出兼具历史感与自然美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熹园的这座建筑有些地方叫石舫,船的造型体现了典型的徽派风格与江南园林韵味。白墙黛瓦的主体搭配深色木构,飞檐翘角彰显灵动,红色灯笼与粉色帷幔增添了雅致气息,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熹园的回廊建筑采用传统木质结构,棕褐色的木梁、木柱粗壮而古朴,其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涵盖花鸟、几何图案等,刀法细腻,栩栩如生,彰显了徽派木雕工艺的精湛。屋顶部分,黛瓦覆顶,檐角微微上翘,灵动美观,斗拱结构精巧,层层叠叠,既具实用功能,又有很强的装饰性 。</p> <p class="ql-block">  <b>熹园内的主题紫阳书院</b></p><p class="ql-block"> 朱熹别号“紫阳”,婺源作为朱熹祖籍地,人们为纪念他的学术贡献,兴建紫阳书院。其始建于南宋时期,由瑞云楼、讲经堂、方塘、三贤祠等组成。讲经堂是讲学授课之所,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功能 。</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是传播朱子理学的重要场所,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书院不仅是当地教育文化的中心,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求学问道,也成为了弘扬朱子文化、展示徽派文化的重要窗口,对研究古代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发展以及徽派建筑艺术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b>  鹧鸪天·紫阳书院讲学</b></p><p class="ql-block">书院幽幽古木深,朱门半掩待知音。</p><p class="ql-block">青衿学子凝神坐,朱熹先生妙语吟。</p><p class="ql-block">风细细,叶森森,书声琅琅透窗阴。</p><p class="ql-block">千年文脉今犹在,一脉相承直到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紫阳书院</b></p><p class="ql-block">闲寻书院沐儒光,</p><p class="ql-block">旧影遗痕岁月长。</p><p class="ql-block">讲席犹存传道语,</p><p class="ql-block"> 庭前草木也含章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熹园内紫阳书院中的编钟</p><p class="ql-block">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在古代,编钟主要用于祭祀、朝聘、宴飨等礼仪活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紫阳书院陈列编钟,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从侧面反映出书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体现了对古代礼乐文明的尊崇,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陈列的建鼓</p><p class="ql-block">建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有“八音之首”的美誉,在祭祀、宴乐等多种场合中使用。建豉不仅具有实用的演奏功能,同时也是体现古代文化和艺术审美水平的器物 。在紫阳书院中展示,增添了文化氛围,也能让参观者感受到古代乐器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熹园内的一处游廊景观。游廊以深色木材构建而成,立柱粗壮,廊顶为传统中式瓦顶设计 ,古朴雅致。廊间悬挂着红色灯笼与古式灯具,增添了喜庆和古典氛围。</p> <p class="ql-block"><b>  朱熹园抓拍</b></p><p class="ql-block">熹园幽径柳丝长,</p><p class="ql-block">白衣佳人着素裳。</p><p class="ql-block">古装微微含笑靥,</p><p class="ql-block">微风拂袂韵流芳。</p> <p class="ql-block">熹园内三贤祠堂:用于祭祀或纪念的场所,上方悬挂着写有“濂洛同源 ”的匾额。匾额下方设有三座人物塑像,塑像身着传统长袍,头戴帽子,神态庄重。</p><p class="ql-block"> 濂洛同源指的是宋代理学中濂学和洛学一脉相承。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洛学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 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受濂学和洛学影响。此处的塑像是周敦颐、程颢、程颐 这一场景体现了朱熹园对理学传承的重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先贤的尊崇之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熹园内一处颇具特色的门洞,形似花瓶,也被称为花瓶门 ,是徽派园林建筑中常见的一种门径形式。门洞边缘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展现了传统徽派石雕工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b>  朱绯塘赏景</b></p><p class="ql-block"> 朱绯塘上有轻舟,云影徘徊水色柔。</p><p class="ql-block"> 两侧繁花相映趣,朱熹园里忘尘愁。</p> <p class="ql-block">善庆堂:堂前悬挂着古朴的木质匾额,善庆堂是熹园内的一座清代后期民居,其名取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体现了徽派建筑以天井为核心、方正平衡、左右对称的中庸格局。建筑内部按朱子礼制分尊卑等级:上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是家庭活动中心,两侧为长辈上房,楼下厢房住晚辈,楼上为女儿闺房。</p> <p class="ql-block">熹园内的一条石板小路。小路蜿蜒曲折,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板铺就,质朴自然。小路两旁绿意盎然,有形态各异的山石,葱郁的灌木,还有叶片鲜红的枫树和青翠的竹子等,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它穿梭于山石草木之间,将园内不同的景观串联起来,体现了中式园林“步移景异”的造园理念。</p> <p class="ql-block"><b>粉墙黛瓦映朱楼,</b></p><p class="ql-block"><b>古装女子意韵悠。</b></p><p class="ql-block"><b>一顾诗韵花解语,</b></p><p class="ql-block"><b>清风伴影画中游。</b></p> <p class="ql-block">朱绯塘四周环绕着尊经阁、紫阳书院、朱家庄徽派建筑群等,白墙黛瓦倒映其中,构成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致。塘边还留存着朱熹手植的800多年树龄的古槠树,枝叶繁茂。</p> <p class="ql-block">熹园朱家庄内,展现了徽派建筑风格及传统生活场景。该建筑为木质结构,保留了徽派建筑古朴厚重的特点。室内悬挂有灯笼、竹制油纸伞,增添了古朴的氛围。中间摆放着装饰华丽的古式雕花床,床边还有其他木质床铺,展示了旧时的家居布置,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徽州人的生活起居场景 。上方悬挂的匾额写有“代生将相才 ”,是对家族人才辈出的期许与赞颂,反映了当时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b>  朱熹园闲游</b></p><p class="ql-block">朱熹园内景清幽,</p><p class="ql-block">碧水悠悠映白楼。</p><p class="ql-block">柳拂长堤风细细,</p><p class="ql-block">红灯点缀韵长流。</p> <p class="ql-block">这是熹园内的一处月洞门景观。月洞门形似满月,门洞边框线条流畅,简约又不失雅致。门的颜色与周围墙体相协调,整体给人古朴之感。并且营造出清幽雅致、富有诗意的园林空间,体现了中式园林“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造园艺术,也展现了徽派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朱熹遭遇政治打压,其理学被斥为“伪学”,他本人也被列为“伪学党籍”成员,受到排挤。但他仍坚持讲学授徒,传播理学思想。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今属福建南平),享年71岁。后来,随着理学地位的不断提升,他被追赠谥号“文”,世称“朱文公”。</p> <p class="ql-block"><b>  朱绯塘小舟</b></p><p class="ql-block">朱绯塘上小船悠,光诗韵裁映眼中。</p><p class="ql-block">云影徘徊波底动,恍如仙境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画面呈现的是熹园内一处优美的水景。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绿树与远处的建筑。湖中有几块石头点缀,增加了景致的层次感。岸边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与周围郁郁葱葱的绿植相映成趣,红枫点缀其间,增添了一抹亮色。一座石桥横跨水面,连接两岸,古朴雅致。远处的白墙黛瓦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整体氛围清幽静谧,尽显熹园的园林之美与悠然意境。</p> <p class="ql-block">熹园内的一处中式廊亭景观。廊亭以红色木质结构为主,立柱粗壮,廊顶设计精巧,红漆与木质纹理相映成趣。廊间悬挂着红色灯笼,增添了喜庆和古典氛围,同时也彰显了徽派建筑对细节和美学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b>  熹园览胜</b></p><p class="ql-block"> 古木葱茏映粉墙,熹园胜景韵悠长。</p><p class="ql-block">牌坊高耸传今古,红枫添彩意飞扬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漫步熹园,墨香与古建相映,朱子遗风浸润心间。此行虽止,文脉流长,再会有期。<b>作揖再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部分介绍载自百度文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