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5年初夏,跟老婆刚刚认识不久,相约一起到普陀山旅游。那时的普陀山正处于旅游开发的早期阶段,其景点以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核心,尚未经历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核心佛教寺庙普济禅寺(前寺)是普陀山主刹,供奉观音菩萨,始建于宋代(916年),清康熙时期重建,占地约2.6万平方米。布局为六进殿堂,中轴线贯穿大圆通殿(供奉8.8米高毗卢观音)、天王殿等357间建筑,被誉为“活大殿”。每日举行早课,香火鼎盛,是信徒朝拜的核心场所。法雨禅寺(后寺)初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康熙赐名“法雨禅寺”,以九龙殿闻名(含故宫迁移的九龙藻井)。主要特色是依山而建,分六层台基,主殿供奉木雕观音像,素斋(5元/人)是当时游客的重要体验。慧济禅寺(佛顶山寺)是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需徒步1088级台阶或乘简易索道(1985年索道尚未现代化)。其功能以“观音堂”求子灵验著称,建筑横向排列,主殿供奉释迦牟尼像,屋顶琉璃瓦形成“佛光普照”奇观。那时的南海观音立像(尚未建成)标志性33米铜像于1997年落成,当时朝拜核心为紫竹林和潮音洞。紫竹林与不肯去观音院,据传唐代日僧慧锷留观音像于此,建普陀山首座寺院。院前潮音洞海浪轰鸣,被视为观音显灵之地,康熙题“潮音洞”三字。紫竹石、光明池及对岸洛迦山远景构成禅意景观。千步沙长1750米,沙质纯净,毗邻法雨寺,是当时主要的海滨浴场,夜间可见“海火”奇观。百步沙位于普济寺东侧,规模较小,设有简易游泳区。磐陀石是悬空巨石,传为观音讲经处,上刻“磐陀石”三字。二龟听法石形似双龟聆听佛法,与心字石(刻有巨大“心”字)共同构成宗教传说载体。洛迦山传为观音修行地,需从短姑码头乘船30分钟抵达。有“不到洛迦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远观形似海上卧佛,岛上有庵院和修行遗迹。那时的交通依赖舟山本岛轮渡,岛内仅靠步行或少量巴士,无现代索道(慧济寺索道1988年建成)。住宿以国营招待所和简易民宿为主,餐饮依赖寺院素斋(如法雨寺)及渔民海鲜。香客以朝圣为主,商业化较弱,强调宗教仪式(如左手点香、磕拜手心向上等)1985年的普陀山以原生态宗教文化为核心,三大寺、潮音洞、千步沙等景点已形成完整朝圣路线,但基础设施简陋,游客体验更注重禅修与自然融合,与今日的旅游商业化形成鲜明对比。以下是陪同尚未成亲的老婆出游时拍下(并自己冲洗后翻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3年初夏,全家11人相约再次前往普陀山旅游。因为没带照相机,所有图片是从当地旅游公司驻外照相馆(商贩)所拍的照片中,翻拍出来后自行制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