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平山寺

秋水长天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命在全国各战场建寺,“以纪功业","祭奠亡灵",因此在徐州建了平山寺及功德碑,并钦敕寺额,名为"四面佛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改建并命名为"平山寺"。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大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重修,时有寺院房间99间。</p><p class="ql-block"> 平山寺在历史上为徐州八大名寺之一,曾统领白云寺、宝峰寺两座子庙。寺庙建筑十分宏大,在清代曾是云龙山兴化禅寺的上院。1938年徐州沦陷时,寺庙遭侵华日军破坏,仅存殿门及配房的残垣断壁。2005年恢复为佛法宗教场所,2006年政府投资20余万元对平山寺重新修建后对外开放。因寺庙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从古至今香火一直繁盛。庙会为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历史上曾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  平山寺大殿西北角,有一口历史悠久的古井一一曾子井。据《徐州府志》记载,相传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徐州九里山,口渴难耐,弟子曾参磨破手指挖出此井,所以被后人称为"曾子井”,据今己达2400余年历史。2015年在整修平山寺过程中,考古人员对此井进行了清理加固、立碑建亭,井深8.3米,井口直径1.5米。目前已成为平山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平山寺内还有一处奇观:会吐烟的神树。2006年平山寺重修时及后来人们发现了一处神奇的现象,在四面佛大殿旁边的山坡上有一棵褚桃树,每年春季开花抽穗时节,每天上午树下都会腾起阵阵烟雾,令人叹为观止,至今已成为未解之谜!因此现有立碑一块,上书:"天下奇观出平山,枸树吐烟现古刹”。</p> <p class="ql-block">  在距土山寺不足1公里的九里山西侧有一个形成于距今约500万年前的石灰岩溶洞,此洞宽40米,长60米,冬暖夏凉,深不可测。据1400年前的《魏书》记载,此洞东可通大海,南可通黄山。相传古时每逢夏秋之交,清晨常有一团白云从洞中冉冉升起,慢慢飘向西南空中。因此百姓便把此洞称为"白云洞"。洞内曾发现包含鹿角在内的古生物化石群,年代可追溯至15一50万年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p><p class="ql-block"> 该洞自宋代起便有文人记载,苏轼留有"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的诗句。清朝乾隆皇帝曾御题楹联"神迹千秋仰,仙踪万古流"而嵌于洞门。此处也是楚汉相争时期古战场遗址。明代马蕙曾在樊哙插旗处写下"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唯有靡旗踪迹异,年年常见白云封。"的诗句追忆樊哙伏兵场景。1952年毛主席视察徐州时专程到九里山古战场考察,也来到了白云洞,陪同考察的华诚一介绍说:“古书上有记载,白云洞是项羽命兵士挖出来的隧道,楚兵几次摆脱汉军包围,就是利用白云洞。"毛主席笑说:"看来项羽是懂地道战的!要不是这个洞,他岂不是早就败了。"最初,百姓在白云洞处建了一座火神庙,唐代曾有人在火神庙和白云洞里闭关静修,后逐渐把火神庙扩建成佛教寺庙,名为白云寺,共延续了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后被侵华日军毁掉。于1994年重建,整个庙宇古朴典雅,充滿灵气,而白云洞因地下塌陷等原因,目前已封闭不得进入。</p> <p class="ql-block">  在平山寺东边的九里山支脉宝峰山上,相传唐朝宰相魏征主持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宝峰寺。古时它和白云寺都是平山寺的子庙。因进寺道路不便,位置隐蔽,且寺庙较小,僧人较少,现一般不为人知。宝峰寺是一座儒释道并存的寺庙,庙内供奉是释迦牟尼、弥勒佛、药师佛。寺内参观亮点是百年古槐、禅意竹境、北魏卧佛。据说主持出外参学至今未归,现在宝峰寺已封闭管理,笔者前往探访时遇山林管理人员,问其开放时间,不得而知,实为遣憾。不过据说是每年腊八节时该寺都要举办舍粥活动,也许届时能进寺一睹真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