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画韵流长

心然诗画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及自然等方面的认识,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分类。主题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设色、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表现手法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手法为主来描绘物象,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b></p><p class="ql-block"><b>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中国画有着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和外国的画作相比,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形式。中堂 :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条幅 :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小品 :就是指体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小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镜框 :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就成为压镜。</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按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没骨画、白描画、壁画,其中写意画可分为小写意画和大写意画。</b></p><p class="ql-block"><b> 按照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国画可朔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传神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画和道教画逐渐成为美学主流。唐代以来,人物画逐渐成为绘画主题,宋代精于山水画与花鸟画,元代山水画进一步成为写意主题,分化北派青绿山水和南派水墨山水两大类型。明代绘画开启文人画领域,清代中国画发展繁荣,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画家。近代国画和现代国画继承中国画传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画作。</b></p><p class="ql-block"><b> 人物画的名作有写意人物画《钟馗引福图》,胡志颖作。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b></p><p class="ql-block"><b>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气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b></p><p class="ql-block"><b>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山水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青绿山水和写意山水二类;青绿山水注重细节,线条一定要自然,而写意山水更偏重于整体的大意,很少注重细节问题。写意山水《五行昌隆图》,赵引江作。</b></p><p class="ql-block"><b> 所谓写意,顾名思义就是“把你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在含意给写画出来”。所以有人认为画写意山水的意境应该更高一层。不过,就中国传统的审美,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审美来看,和科举考试所要求的蝇头小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青绿山水更受古代文人的追捧,在古代的地位也更加高,宫廷画师也多是工笔画家。</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b></p><p class="ql-block"><b>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二类。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蜂、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b></p><p class="ql-block"><b>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更是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追求。所谓“形”,是指客观事物可视之形态、形象、形状、形体。比如我们看到的一朵花、一只鸟、一座山。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能否把“形神”的关系处理好,做到形神兼备,是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的关键。关于“形神”的关系,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张僧繇曾画了4条龙在寺壁上,但没有画上眼睛,他常对人说"点睛即飞去"。大家都认为他吹牛,非要他为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被迫无奈只好画上,点了两条龙的眼睛。他刚点完,只听见霹雳一声响,两条龙破壁乘云腾去,另外两龙因未点睛,所以没有飞走。这个故事虽然夸张,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形神兼备对于中国画非常重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