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山西旅游最火的一句,就是“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足可见晋祠有着独特的魅力,可谓魅力无限,活力四射。</p> <p class="ql-block">初到晋祠,看到的是山清水秀、景色秀美、古树繁茂、苍劲有力的大美景色;再看晋祠,看到的是翠绿掩盖,若隐若现的悠悠千年建筑之美;又看晋祠,看的是皇家祭祀园林中沉淀下来的厚重中国文化。内心最终被文化所感染、所征服。流传下来的都是从自然中汲取的灵感,传承的是中国建筑艺术,提升的是人们对艺术和美学的思考和追求,不变的是龙的传人对祖先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晋祠,起初叫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三晋历史文脉的集中展现,汇集了中国历代建筑艺术之精粹,按照宋元明清民国建筑风格,完整的保留下来,全国仅此一例, 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可谓古建筑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晋祠中轴线上的第一个建筑。 整体分别建造于两个朝代。 它实际上是明代的乐楼,正面则是清代扩建的戏台,乐楼变为了后台。“ 三晋名泉”这个匾额是清康熙年间晋祠的武举人杨延翰所书。水镜台不仅是一座戏台,更是一个奇迹。 你知道吗?戏台前两侧的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这些水缸就像是现代的扩音设备, 利用物理学共鸣共振的原理,让观众无论在祠内的哪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台上的唱词。这种设计真是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梁架保留清乾隆时期修缮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胜瀛”取自东海三仙山传说,寓意“超越瀛洲仙境”;有胜瀛四照无影的光影奇观。</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是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之一,为方形砖砌平台,四隅各立一尊铁人,其中三尊为北宋铸造,一尊为民国补铸,展现了宋代铸铁艺术的巅峰水平。据说古人在铸造时加入了适量的硒,所以千年以来铁人既没有生锈也没有腐蚀。铁人最初用于震慑晋水泛滥,民间称“铁太尉”,承载着古代的水利信仰。</p> <p class="ql-block">到晋祠旅游不得不提“三绝、三宝、三匾”,这是晋祠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绝</p><p class="ql-block">一绝,周柏唐槐。西周时栽植,至今有3000年,位于圣母殿北侧。横卧的是“卧龙柏”,另一株是“凤柏”。可谓是历经风雨沧桑,见惯世事变迁。古柏至今仍然浓阴疏影,铁干苍劲,见证了晋祠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二绝,宋代彩塑。圣母殿内的彩色塑像都是宋朝的遗迹,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33尊侍女像,形象逼真,神采奕奕,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嘴里含情、眼里有神,情感细腻丰富。当你看到的那一刻,除了惊艳就是叫绝。</p> <p class="ql-block">三绝,难老泉。作为晋祠三大泉的主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息。北齐时,撷取《诗·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其为“难老泉”,难老泉和鱼沼泉、善利泉三泉汇成晋水,不仅风景优美,带来灵动和清秀,还灌溉良田,造福百姓。</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宝”</p><p class="ql-block">第一宝是圣母殿。它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殿内供奉的是周武王的妻子邑姜,也就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 大殿雄伟壮观,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采用了“柱升起”“柱侧角”的设计方式,增强了殿宇的曲线美和稳固性。 远观圣母殿,飞阁流丹、气势宏大,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整座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文化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第二宝是鱼沼飞梁。这是一座石柱桥,设计独特,形如鸟翼,展翼飞翔,因此得名“鱼沼飞梁”。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字型”或“拱形”桥梁,而是采用了“十字形”结构,成功地将四岸连接起来,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 梁思成曾亲自来此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之为:“这座石柱桥不仅在古代画作中偶见,至今仍然没有类似的实物,成为我国建筑学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宝是献殿,最初是用来陈列祭品的地方,设计巧妙,是我国唯一一座殿与亭结合的建筑。 整个殿体结构简洁,屋顶的梁架设计既节省材料,又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殿四周的槛墙虽厚重,但巧妙地形似一座凉亭,既灵巧又豪放。</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匾</p><p class="ql-block">一匾,难老,“难老”二字出自《诗经》 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是山西太原市人书—法家傅山题写。</p> <p class="ql-block">二匾,对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书。</p> <p class="ql-block">三匾,水镜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朝著名书法家杨二西所题。</p> <p class="ql-block">早在北齐, 文学家祖鸿勋即作《晋祠记》,对晋祠山水风光和祠宇楼阁极尽赞美。唐代以来,文人墨客流连于晋祠的山水、美景、诗情画意,题诗作赋、咏物言志,挥毫泼墨,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的诗意写照。 </p><p class="ql-block">最出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以“碧玉”“龙鳞”等意象,生动描绘出了难老泉的清澈灵动。</p> <p class="ql-block">老泉亭下碧玉般的泉水咕嘟嘟往外冒。冬天冒热气,夏天透心凉,北宋诗人范仲淹那首“满目江乡田“就是蹲在这儿写的。百姓都说是圣水,游客排起了长队,都想喝上一口山泉水,用泉水洗洗脸,沾沾泉水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周柏与彩塑的文献描述。</p><p class="ql-block">周柏虽无特定古诗题咏,但《晋祠之铭并序》等历代碑刻记载了作为“神木”的象征意义,其超过3000年的树龄本身即是历史诗篇。欧阳修《过并州晋祠泉》。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欧阳修以“漠漠”形容稻田广袤,同时赞美古柏苍翠与晋水的滋养。</p><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虽未见于古代诗词,但明代王世贞《弇州续稿》评圣母殿塑像“人物丰神,若笑语馨咳”,间接反映出艺术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文人雅士的诗情画奕。 </p><p class="ql-block">北宋范仲淹《题晋祠》中“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以“佳泉”赞誉晋祠灌溉之利,描绘了农业繁荣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欧阳修《晋祠》; </p><p class="ql-block">“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描绘古柏苍劲与晋祠人杰地灵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文。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李世民此句以简练文字表达了治国与文学的永恒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旅游还有个心愿,就是到晋祠王氏祖祠祭拜祖先。以虔诚之心,寻根问祖,拜见祖先,甚感欣慰。晋祠博物馆内的子乔祠,也就是晋溪书院,被海内外太原王氏后裔尊为祖庙,供奉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姬晋)。宗敬(太子晋之子)避居太原后以王为氏,后世逐渐形成"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说法。晋祠所在的太原地区是太原王氏重要分支的发祥地。北魏至唐代,太原王氏作为顶级士族,其影响力强化了晋祠作为王氏宗族象征的地位(晋祠内仅有王氏祖祠和张氏祖祠)。</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是晋祠景区唐园的核心建筑,为纪念唐太宗李世民而建,是一座两层三檐的楼阁,兼具历史纪念与景观功能。</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古树多,以周柏、隋槐为代表,其中树龄约3000年的周柏是晋祠一绝,另有1400 年树龄的隋代国槐等20余株千年以上古树,古树参天繁茂,古韵盎然,极具活力和生命力,本身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构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