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许昌文庙

罗乐乐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上午,我们夫妻游览完春秋楼后,踏入许昌文庙,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步入一段沉淀千年的文化长河。文庙整体布局完整,建筑保留着浓郁的明代地方风格,碑刻与石刻文物亦保存完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今,这里不仅是许昌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教育基地,更是一处展示儒家文化精髓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作为文庙的核心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采用单檐歇山式结构,屋顶覆盖翠绿琉璃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檐下高悬“文圣”匾额,字迹遒劲,庄严肃穆,仿佛将孔子的智慧与威仪凝固于时空之中。</p> <p class="ql-block">屋顶铺设的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下则装饰着双下昂五踩斗栱,结构精巧,工艺繁复,整体风格依旧保留着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令人驻足凝望,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屋檐的飞檐设计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灵动之美,更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追求和谐的美学理念。仰望飞檐,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天地秩序的敬畏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的青石浮雕“双龙戏珠”图案,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延续了明代雕刻艺术的精髓。屋檐下的金色匾额与雕梁画栋相映成辉,展现出浓厚的传统建筑美学韵味,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作为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及颜回、曾子等儒家代表人物雕像,庄重肃穆,象征着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整座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礼制与秩序观念的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修订六经,言行被弟子辑为《论语》,其思想核心为“仁”与“礼”,影响深远,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享帝王之礼。</p> <p class="ql-block">许昌文庙与春秋楼相邻,形成“文武二圣并祀”的独特格局。文庙供奉孔子,春秋楼纪念关羽,二者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许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照壁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名为“麒麟祥瑞大照壁”,正中高浮雕“麒麟望日”,两侧则镌刻“双龙戏珠”与“鹤立松云”,雕刻技艺精湛,风格粗犷有力。照壁上方篆书“仁义礼智信”,正是儒家“五常”之核心,寓意深远。照壁不仅凸显文庙的庄严气势,也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戟门位于第二进院正中,为清代建筑。“戟”为古代兵器,象征威严,凡入文庙者,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戟门亦曾为存放兵器之所,其楹联“颍川自古集名士,黉门于今济后贤”,道出了许昌文脉绵延、人才辈出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许昌,这座镶嵌于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城,自古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尤其在三国时期,作为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孕育了无数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走进文庙,仿佛置身于一段厚重的历史长卷,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文脉与风骨。</p> <p class="ql-block">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他以许昌为政治中心,统一北方,推行屯田,唯才是举,打破门阀桎梏,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虽非生于许昌,却因他而使许昌名垂青史,至今仍可见“曹丞相府”与春秋楼等三国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许昌禹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谋士。他以“十胜十败论”鼓舞曹操,被赞为“鬼才”。其智慧如夜空明灯,照亮曹操征途。然而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令曹操悲痛不已。</p> <p class="ql-block">吴道子,唐代阳翟(今许昌禹州市)人,被誉为“画圣”,其笔触飘逸,线条流畅,世称“吴带当风”。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以灵动笔法展现佛道人物神韵,成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马殷,五代十国时期许昌鄢陵人,南楚开国君主。他以睿智与胆略发展湖南经济,推动茶马贸易,建立“马楚政权”,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马文升,明代钧州(今许昌禹州)人,历经五朝,官至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他平定边疆叛乱,著有《马端肃奏议》,其政绩与文采并重,为明代政治与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秦末汉初杰出谋士,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其家族世代为韩相,秦灭韩后,他散尽家财,图谋复国。虽体弱未领兵,却以谋略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于鸿门宴力劝刘邦保全实力,于垓下之战奠定胜局。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p> <p class="ql-block">晁错,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政治家、文学家,主张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却因七国之乱被汉景帝腰斩于长安。他早年学法家,后研习儒家《尚书》,提出“移民实边”“贵粟入边”等政策,为汉初边防与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然终因政治斗争而惨死。</p> <p class="ql-block">王建,字仲初,唐代许昌人,出身寒微,曾从军十三年,后入仕为官,晚年任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其诗歌以乐府见长,与张籍齐名,作品关注百姓疾苦,代表作有《十五夜望月》《宫词》等,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滑寿,字伯仁,号撄宁生,元代著名医学家,祖籍河南襄城,后迁居江南。他出身名门,弃儒从医,师从多位名医,医术精湛,尤擅针灸与妇科。其著作如《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系统整理中医理论,奠定后世经络学基础,其医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图文故事集,通过记录二十四位孝子的事迹,传达家庭伦理与道德观念。这些故事多源自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推崇与教化作用。</p> <p class="ql-block">“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的首篇,讲述虞舜以孝行感动天地的故事。舜在父亲瞽叟、继母与弟弟象多次加害下仍恪守孝悌,最终感动天帝,得象鸟相助,被帝尧禅让王位。他即位后仍恭敬侍父,封象为诸侯,成为孝道典范。</p> <p class="ql-block">“仲由负米”是《二十四孝》第五则故事,讲述孔子弟子子路年少家贫,徒步百里背米供养双亲。父母去世后,他虽富贵,却因无法再尽孝而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赞其“生事尽力,死事尽思”,此典故成为倡导及时尽孝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怀橘遗亲”讲述三国时期东吴官员陆绩六岁时随父赴宴,藏橘归赠母亲的故事。他年幼便知孝道,被元代郭居敬收录进《二十四孝》,成为幼年孝行的典范,体现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涌泉跃鲤”讲述东汉孝子姜诗与妻子庞氏孝敬母亲的故事。庞氏每日远赴江边取水烹鱼供母,风雨无阻。后因误会被逐,仍托人送孝。其诚感动天,院中涌出泉水,每日跃出鲤鱼,</p> <p class="ql-block">旅游就是多看看,多学学,多思思,增长见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