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 民族脊梁

刘佳照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我的姨丈陈文展先生,今年100周岁了,是国民革命军抗战老兵,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精神矍烁,思维清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口浓厚的厦门乡音,古铜色的脸庞被岁月刻满沧桑,一道道皱纹宛如一页页史书刻录了他多舛的命运。2015年12月24日我收到姨丈从厦门寄来的一封信和500元现金。姨丈在信中说,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他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和伍仟元慰问金,令他激动万分。姨夫在信中说:"我感谢共产党!感谢共产党对我的抗战历史事实的尊重,洗涤了一生屈辱。"姨丈含着泪花,将这喜讯分享给我岳母。</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我去看望住在厦门枋湖梧桐新城的姨丈。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将姨丈在抗战时期的经历整理成文章,请他审核。姨丈戴上老花眼镜,认认真真逐字审阅。</p> <p class="ql-block">审阅文章让姨丈陷入深思,他吸着烟,尘封的记忆就像闸门一样被骤然打开,仿佛回到当年抗击日寇进行浴血奋战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姨夫1925年出生,家住厦门枋湖村,家境贫寒,在家排行老大,一个弟弟,父亲早年去世,靠母亲帮人缝洗衣服,维持生活。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他随着逃难的人们来到同安潘涂,离家时妈妈给的二元钱,从高崎乘小舢板到集美时付了船费,身无分文,几天未能吃上东西,饿得眼冒金星,无力前行,遇到国军,听说部队里能吃上饭,个头还不及枪高,只有13岁的他,就这样参加了国军,成为抗战娃娃兵,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姨丈被分在国军第25军第40师步兵120团3营7连1排1班,在南昌、安微等地受训。那年冬天,部队从南昌急行军到九江观音桥布防,途中遭遇暴雨,河水上涨,其他人河水淹到大腿,十几岁的姨丈淹到肚子,在大雨中急行军三天,落下风湿病,长期行军打仗,绑着绑腿,又患上蚯蚓腿,痛痒难忍,至今步履蹒跚。在九江抗击日本鬼子时,一天夜里,鬼子飞机投放毒气弹,许多战士阵亡,姨丈逃过了一劫。</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进贤与日军的战斗中,国军的武器不及日军,日军阵地久攻不下,持续了二个多月。姨丈报名参加敢死队,和战友选择在夜间行动。他们乘着夜光,贴着地面,艰难爬行六个小时,才靠近日军碉堡,安放好炸药,点燃导火索,炸毁了碉堡,炸死日军六人,日军班长、机枪手受伤被俘。战斗结束,团长接见敢死队员,给每位队员发烟,姨丈年纪小,说:"我不抽烟,我要吃糖。"姨丈笑着告诉我,他当时知道团长藏有糖,所以向团长要了糖。团长立刻派人拿来糖,这是姨丈人生中第一次吃上糖,至今还记得那香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为狠狠打击日寇,军部组成100人的敢死队,姨丈也在其中。姨丈作战勇敢,毫不畏惧,冲锋陷阵。几场战役下来,敢死队仅剩21人,国军25军军长王敬久将军下令为21名敢死队员每人提升二级,姨丈升为少尉排长</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期间,姨丈受了二次伤。第一次在浙江金华白龙桥阻击日军,被日军打中右背部,子弹从右背部穿过,留下枪眼。</p> <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在安徽青阳县程家大山与日军作战,战斗惨烈,许多战士阵亡。傍晚时,日军飞机投下大量炸弹,姨丈被炸伤,臀部和腿部受重伤,鲜血流淌,被抢救送往战地医院,这是姨丈第二次受伤。</p> <p class="ql-block">由于第二次受伤较重,医疗条件差,三天才能换一次药,1945年,部队将他们这些重伤员转入上饶医治,经过手术取出二粒弹片,住院二年多才痊愈,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抗战胜利了,姨丈的伤也好了,他不愿打内战,找了借口偷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战争的硝烟已去,历史尘封。今年,百岁的姨丈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过去八十年,那段历史,姨丈记忆犹新,当年抗击日寇进行浴血奋战仿佛就在咋天。每当讲起那段往事,深深刺痛姨丈的心灵,想起惨死的同胞,牺牲的战友,激发出对侵略者的仇恨,袒露着军人气质。</p> <p class="ql-block">姨丈告诫我们:"民族强大了,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那段血泪史!"</p><p class="ql-block">姨丈在行当年的持枪礼。</p> <p class="ql-block">如今姨丈住在枋湖,子孙满堂,安渡晚年。</p><p class="ql-block">姨丈行当年的肩枪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