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站往事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我回到了老家,按照惯例,我又徒步在村子里转了一个大圈子,寻觅在脑海之中远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途经标有“齐东粮站”的区域,明显感觉今非昔比,其内部布局和外墙部分早已变了模样:沿公路部分已成为一排民宅和民营企业的厂房,粮站内部的空间,也已成为纺机厂房、仓库和杂物堆积处。</p> <p class="ql-block">仔细地辨认,除了前后大门尚有“齐东粮站”的字样和两扇铁制大门,其余镶嵌在脑海深处的画面都不见了:粮库没了,记得当年的稻谷堆得象小山;“买米”“买油”的工作室没了,白米、放米的专用通道没了,盛放菜油的大油筒没了。</p><p class="ql-block">“卖爱国粮”的车队也没了,现在国家的粮食供给实行的是多渠道经营,粮源充足,品种交全,不再象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年代那么紧张和匮乏了。</p> <p class="ql-block">  记忆之中,这里曾经非常红火,最很红火的时间点,就是在稻谷也就是夏粮、秋粮收购的时节。当年,“粮站”的主要职能是收粮储粮,并为农户提供卖米、卖菜油等配套服务,因为当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去买米、买油,除了钞票,还要有粮票、油票等专用票证,也正是因为粮站的职能所在,我与它有过经常交集的机会,因而记忆深深,往事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卖粮。当年叫做“卖爱国粮”,早稻、晚稻成熟的季节,在谷子收割、晒干之后,按照当时公社、大队下达的指标,以生产队为单位,及时地优质的稻谷卖给粮站,主要的流向是供应非农人口等群体,剩下部分,再按照人头、劳动力、贡献率等要素,分谷到户。</p> <p class="ql-block">那时,卖粮的队伍排得很长,常看到农民伯伯们会饿着肚子,直到卖完粮食,才愉快地回家吃饭。当然,在这个关键节点,也是粮站的职工最忙的季节,他们起早落黑,加班加点,那收粮、储粮等场面始终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买米。在农村,“买米”又叫“籴米”,因为我家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踏缝纫机的,几个兄弟们都未成年,当年我家没有在生产队赚工分的劳动力,所以,分到的口粮不算充足,常有缺口,这就有了“买米”的活儿,就是带着粮票、钞票和器具等,来粮站买米。</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家住枫桥的舅舅全家家是非农人口,他们吃的是国家供应量,常有多余的粮票,便会接济我们买粮,因为我个儿小,一般每次买米都在10市斤左右,一般每月来粮站一二次,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买油。当年,农家的食用油主要是猪油、菜油。我说的“买油”是指买菜油,农村又叫香油,是油菜子榨打出来的油,香味重,口感好,尤其是用于冷拌酱萝卜、莴苣笋、马着头等蔬菜味道特别好。一张油票的限额是买四两菜油,油票是非农人口专用的,也是舅舅结余而送给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  粮站的兴衰,让我感慨万千,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当年,“粮站”的存在,也其使命,有它的必要;现在的衰落,是个趋势,也自有其理。</p> <p class="ql-block">当然,“民以食为天”,不管形势千变万变,对农村、农业、农民(俗称“三农”)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重视度还得加强,“无农不稳”“缺粮则乱”这是哲人的提示,很有道理,期待我们的“三农”和粮食生产问题,在当今的新时代,要放眼全局,夯实基础,精耕细作,精细谋划,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实,真正走进国泰民安、国强民富的伟大时代。</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